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常识学会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需要分别为:
1.熟知记忆:依据考试试题,需要考生联想所熟知、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功用特征、配伍运用,与临床容易见到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常识, 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定义和基本原理。
2.剖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办法,剖析、讲解疾病发生、进步及诊治的机理,并对不一样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辨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办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 题,并对临床容易见到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1、试题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 30题
中医诊断学 30题
中药学 30题
方剂学 30题
中医内科学 35题
针灸学 25题
2、试题题型结构
A型题 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 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 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3、中医综合复习思路
中医基础学:分原理部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精气血津液神。病因部分:六淫,戾气,饮食,情志,内生五邪。发病部分:发病原理,发病种类。病机部分:五层病机。预防治疗部分:预防,治疗原则。复习时要把阴阳的原理、病机、治疗部分一块复习,如此不管在如何考都难不倒了,其他各部分必须要同看全文,领会其中的每一句话,譬如: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运化就包含运输,消化两方面有哪些用途。
诊断学大体上的内容倒是不多,但细节处太过繁琐,而课本上分型的分段并非不少,需要自己勾画,特别是望诊部分。后面的脏腑辩证,必须要相比较而记忆,不然随意拿出一个症状,或几个症状,就分不清哪型具备而哪型不具备了。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必须要把各自的症状弄清。
中药学相对其他科来讲则要简单的多了,第一要把介绍药物之前的几章仔细看看,需要记忆的务必要记清出,后面的各章中,仅需把药物来源,药性,归经,功用记住就好,其主治则可以参考功用来推,当然有的个别的则需个别记忆了。
方剂学对于功底好的同学,只须静下心来认真的把课本复习一遍,基本的就达到了大纲的需要了,但有的特殊的地方则要特殊对待,譬如桂枝一味药,不少首方子都有,但各自的功用却不同,需要好好把握。对基础不怎么样的同学,第一要熟记方歌,这可以算是方剂学的灵魂内容了,记住了方歌,其功用主治则就了解的差不多了,由于方歌中基本上是以前两句为组成,后两句是功用主治,在把每首方子的病机知道了,基本上就能了。要了解不是每首方子的药物分许都要看,都要记,要有重点,毕竟复习精力有限。
内科学,需要非常不错的总结,把与考试有关的内容重点记忆。从历年中可以看出,虽然内科书非常厚,但考试的内容极少,而且这部分少的内容分布又十分有规律。抓着这一点就能事半功倍了。
针灸学,对于针灸专业的学生来讲则要简单的多了,第一经络腧穴中的十大特定穴的的九种是要紧的,对于非针灸专业的学生,只记住这类穴位对考研来讲就差不多了,针刺手法及艾灸部分建议看针灸专业的《刺发灸法学》,或者是找针灸专业的同学让其给讲讲,针灸中的补泄,如此后面的各论内外妇儿科就不需要死记了。也就是说,针灸的穴位记住了,补泄思维懂了,那针灸学复习的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