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新生要依据我们的条件,与高中阶段学科常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与考查的常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征,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技巧。今天智学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中一年级上册语文必学四要点》,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中一年级上册语文必学四要点
1.“安装”不要写成“按装”。
2.没“安祥”这个写法。“安详”不可以写作“安祥”。“翔实”与“详实”可通用,倡导用“翔实”。
3.“艾滋病”不要写成“爱滋病”。
4.“按部就班”不可以写作“按步就班”。“三部曲”不要写作“三步曲”。
5.“暗然”不可以写作“暗然”。
6.“BP机”是“BEEPER”的缩写,不要写成“BB机”;可直接写成“寻呼机”。
7.“报道”与“报导”读音不同,目前倡导用“报道”。
8.“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另,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忽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暴发”指忽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
9.“需要”与“必需”。“需要”的意思是必须要,一般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汇,如“需要好好学习”。“必需”的意思是肯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字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10.“辨”与“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但“辨诬”也可写作“辩诬”,“辨白”也可写作“辩白”,“辨正”也可写作“辩正”。“辩证”作为“辨析考证”时也可作“辨证”;但在中医中用作“分辨症候”时不可以写作“辩证”。
11.“表明”一般指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标明”指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
12.表示确定数目的名词,后面不可以加“们”字,如不可以说“三个孩子们”;但名词前的数目短语是不确定的数目,可以加“们”字,如可以说“全体同志们”“那些孩子们”“诸位先生们”。
13.“表率”一般不写作“表帅”。在用作动词时,“统率”也可写作“统帅”,但倡导用“统率”。
14.“不尽如人意”不可以写作“不尽人意”。
15.“布署”不是一个词,它是“部署”的误写。
16.“奔驰”的“驰”不要写作“松弛”的“弛”。
17.“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愈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青睐”、“备受喜爱”。
18.“训练簿”不可以写作“训练薄”。
19.“长年累月”不可以写作“长期累月”。
20.“差强人意”的“差”是指粗略、稍微,这个词是指大体使人认可,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
21.“彩”与“采”。通常来讲,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光采”“兴高采烈”。
22.“窜改”是指改动、删改,被窜改的总是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方法改动和曲解真实的、正确的东西,被篡改的总是是抽象的东西。
23.“订”和“定”。“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非常大,有些不是后确定,如合同、条款、规章等用“制定”。若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定进步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拟定进步规划”,这个规划拟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好似“条款”,但用“定”。
24.“度”与“渡”。“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在用中,用于与时间有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有关的意义时,用“渡”。如用于有人为原因的意义,用“渡”;无人为的原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无人为的原因,所以用“度”。
25.按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的调整,“叠”不再作为“迭”的繁体字处置,“重叠”、“叠床架屋”、“峰峦叠翠”的“叠”不可以写作“迭”。“XX迭起”的“迭”不要写作“叠”。
26.“蜂拥”不可以写作“蜂涌”。
27.“分”与“份”。因为“身份证”在实践中用频率较大,《现代汉语词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收入了“身份”这个并不符合字义的词。但与此同义的“本分”、“缘分”、“成分”等仍用“分”。“县份”、“省份”、“年份”、“月份”用“份”不需要“分”。“分量”一般不写作“份量”。
28.“肤浅”与“浮浅”意义侧重点不同,“肤浅”强调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多与表示人的认识活动的词汇搭配,比“浮浅”常用。“浮浅”则强调浅薄、轻浮,重在表示缺少某种常识、修养。
29.“扶养”与“抚养”。“扶养”的对象既能够是长辈,也可以是晚辈。“抚养”的对象多是晚辈。
30.“复”与“覆”。原《简化字总表》把“覆”简化为“复”。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恢复了“覆”的规范字资格,凡有“遮盖”、“翻转过来”意思的词汇都用“覆”,如“覆盖”、“覆灭”等,不需要“复”。
31.对字画习惯用“幅”,但对联由于成双,只可以用“副”。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中药时,用“一副药”或“一付药”,但更容易见到的使用方法是“一服药”。
32.“伏法”是指罪犯被实行死刑,不是指服刑。
33.“竿”与“杆”。“竿”指竹竿,所组词语与竹子材料有关。“钓竿”已极少用竹子做,但仍沿用“竿”字。“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要写作“秸杆”“麦杆”。
34.“冈”与“岗”。“冈”指较低而平的山脊,构词有“山冈”“井冈山”“黄冈”“云冈石窟”。表示职位、岗哨要用“岗”。但也有些地方土坡、不高的山也用“岗”,如“黄土岗”。
35.“功夫”与“工夫”。常常通用,但,在表示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习惯用“工夫”。表示工作、学习所花的精力时间时,表示本领和造诣等义项时,习惯用“功夫”。
36.“观摩”与“观摹”。“观摹”指照样子写画,特指用薄纸蒙在原字或原画上写或画。“观摩”则是指切磋、研究的意思。“观摩大会”等不要误用“观摹”。
37.“该工厂”、“该学校”的“该”,是旧时的公文用语,现代的公文已极少用,发稿中倡导用“这个工厂”、“那所学校”的写法。
38.“贯穿”与“贯串”。有时可通用,但“贯串”大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贯穿”不只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可以用于较具体的事物。“贯穿”用得更多一些。
39.“国是”与“国事”。“国是”的“是”,有“正确”的意思,用范围比较窄,如“共商国是”。“国事”指国家的大事、政事,在句子中可用作定语,如“国事访问”;也可作宾语,如“关心国事”。
40.“暄”指阳光温暖,“寒暄”是指见面时说冷暖一类的应酬话。“寒暄”不可以写作“寒喧”。
2.高中一年级上册语文必学四要点
1、从多音字的词性方面来判断读音。
有的多音字非常难读准,大家可以从多音字的词性方面来分辨读音。比如:“创”字有chuāng和chuàng两个读音,如何分辨它们呢?大家了解,“创”读chuāng时是名词,因此,“创痕”“创口”“创面”“创伤”中的“创”字应读chuāng:“创”读chuàng时是动词,因此,“创办”“创建”“创立”“创业”中的“创”应读chuàng.以此类推,大家可以运用这种办法,判断一些多音字的读音。比如:“刹”字有chà和shā:两个读音,读chà时是名词,读shā是动词。所以,“古刹”的“刹”应读chà,“刹车”的“刹”应读shā:“荷”字有hé和hè两个读音,读hé时是名词,读hè时是动词,所以,“荷花”的“荷”应读hé,“荷锄”的“荷”应读hè。
2、从多音字的词义方面来判断读音。
有的多音字,单从词性上非常难判断其读音,大家可以从多音字的词义方面加以分辨。比如:“劲”字有jìn和jìng两个读音,如何分辨它们呢?非常显然,“劲”读jìn时是名词,意思是力气、力量,又引申为精神、情绪、兴趣等;所以,“劲头”“干劲”“松劲”“心劲”中的“劲”字应读jìn.“劲”读jìng时是形容词,意思是坚强有力;所以,“劲敌”“劲旅”“刚劲”“强劲”中的“劲”字应读jìng.以此类推,大家可以运用这种办法,判断一些多音字的读音。比如:“吐”字有tǔ和tù两个读音,都是动词,但词义有不同,读tǔ时意思是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引申为说出、露出、放出;读tù时意思是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从嘴里涌出。据此,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吐痰”“吐露”“吐穗”中的“吐”字,应该读作tǔ:“XX”“吐泻”“呕吐”中的“吐”字,应该读作tù。
3.高中一年级上册语文必学四要点
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第一,作者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如此的深仇大恨如何解决,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知道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类对话,既表明了局势的逐步进步,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要紧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第二作者擅长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到事情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2、鉴赏作者交织描写场面的笔法。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氛围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进步的一个XX,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大家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舍身殉难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少足够的认知、信赖和尊重的状况下仍然决心履行我们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大家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勉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捐躯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考虑”,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3、准确评价荆轲和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荆轲具备义侠的性格特点,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可以真的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一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大家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XX的义侠精神。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方法是不可取的,企图凭着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太可能。
4.高中一年级上册语文必学四要点
1、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常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必须要报仇。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勾践是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多年筹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勾践灭吴是国内历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2、课文大意
这篇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勾践退守会稽山后,第一件事就是筹备广招贤良,共治国事,以图复兴越国大业。他听从了文种的劝谏,并派文种去吴求和。
第二部分,写勾践卧薪尝胆,筹备复仇。
为了复仇,勾践对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经过十年的养精蓄锐,复仇的条件完全拥有。
第三部分,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因为勾践深得民心,父老兄弟摩拳擦掌,同仇敌忾,勾践一声令下,“进则赏,退则罚”,于是越国大举进攻吴国,而且屡战屡胜,一直XX吴国都城,灭掉吴国。
文章叙事平实明确,有选择地叙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筹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画了勾践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塑造了一个擅长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
5.高中一年级上册语文必学四要点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锺上。目前在亚洲的某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同样保留着这种做法。假如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来的筹备姿势,也表示对其他人尊敬。按剑而跽是一种下意识的筹备自卫的动作。樊哙侧举盾牌,撞到卫士,头发直坚,眼眶似裂,瞪眼看着项羽,项羽被这一突发的状况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剑而跽。
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时候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朝食。在《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占关中,于是大怒,抛出“旦日飨士卒”的号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来是不吃早饭的,项羽的意思是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玉是古人要紧的配饰之一,不只由于玉非常贵重,为统治者专有,而且玉还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是环形玉,即缺了一块的环形玉。又由于玦的名字源自“决”,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用玦含义决断。范增应经看出项羽的犹豫不决,并无心伤刘邦,又因为在席间,只能暗示。
4.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鸿门宴》中又见“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是后闯进来的,身份又低,自然没他的席位。但他复盾为俎,以剑代刀,吃的既有气魄又“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