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疫情输入,国门一线防控网越扎越密。海关总署4月9日发布的统计显示,3月19日以来,全国共有31个直属海关涉及入境航班监管,共监管入境航班2196架次,入境旅客266941人次。截至现在,全国海关累计投入一线卫检职员超越27万人天,打造预备和应对梯队1万余人。
1、闭环管控,切实做到“五个100%”
3月20日晚,一架来自东京的航班抵达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呼和浩特海关关员立即在指定停机位对该航班推行登临检疫,对航班所有入境旅客拓展体温测试、核验《健康申明卡》、医学巡查、拓展时尚病学调查、采样测试、转运处置……
“作为首都国际机场分流航班12个指定入境点之一,现在机场海关严格根据闭环管控需要,切实做到‘五个100%’,即100%登临检疫、100%健康申报、100%体温监测、100%时尚病学调查和100%集中隔离。”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海关关长包白乙拉表示。
伴随境外疫情的不断扩散蔓延,北京作为国际交流中心,面临前所未有些输入性风险。五部委3月22日联合发布通知,调整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始发客运航班从呼和浩特等12个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严防境外疫情向北京持续输入,提高入境旅客的效率。
自3月20日首班分流航班入境以来,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大连、沈阳、上海、南京、青岛、郑州、西安等11个直属海关分别对来自18个国家的117架次航班推行了检疫查验。
2、云数据帮助,高科技支撑疫情防控
3月13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停机坪上的一张照片刷屏:一架国航客机旁停靠着多辆救护车。由于这个从德国法兰克福飞来的航班上有发烧旅客,穿着防护服的员工早早守候在停机坪上,海关检疫职员、机场、医院、社区等闭环接力,将机上286名旅客分别妥善安置。
云数据年代,疫情防控不能离开数据的支撑。海关紧跟国内外疫情进步形势,加大与外交、工信、卫健、移民、民航等部门合作,进一步深化云数据风险剖析,强健海关战疫智慧“大脑”,增强疫情输入性风险及早发现、及早处置能力。在微信群里刷屏的CA936航班,就是由海关总署风险防控局下达的疫情布控规则命中的。
在口岸一线,海关检疫职员通过云数据信息,紧盯重点国家、重点航班、重点职员,对高风险入境职员,通过已打造的协作机制,在口岸推行双布控、双拦截;对高风险航线航班100%推行风险布控和指定地址登临检疫,严格查验交通工具航行健康申报单证和职员健康管理档案,做到疫情输入风险早发现、早控制。
口岸防疫是战场,后方实验室测试也是战场。伴随输入病例不断增加,全国海关充分调动、整理海关自有测试能力,大程度挖掘潜力,将测试职员、设施等全部向一线检疫工作倾斜,新增核酸提取仪40台、荧光定量PCR仪39台,新建改建P2实验室5个。
“科技上一线、专家出现场”,从采样难题到测试技术瓶颈,海关实验室的专家们贡献出智慧和力量,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点。现在全国海关测试能力由7000人份提高至17000人份。尤其是北京海关和上海海关闻令而动、迎难而上,15天改建完成P2实验室,测试能力分别提高1600人份和2000人份。除此之外,海关会同科技部遴选出多项国内快检新技术,在口岸现场验证试用。
3、依法防控,加大惩治力度
在严峻复杂的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形势下,仍有少数入境职员怀着侥幸心理,采取各种方法拒绝,如实申报健康情况。
疫情如火,刻不容缓。通过法律渠道震慑这部分违法犯罪行为,看上去非常重要。3月16日,海关总署与高法、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国境卫生检疫工作依法惩治妨害国境卫生检疫违法犯罪的建议》,建议明确了刑法第332条规定的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6类适用情形和定罪量刑标准,加强对不实申报、隐瞒疫情、伪造情节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震慑和惩治力度。
各地海关对预警和排查发现的重点职员进行现场采样,并加强核酸测试力度,对呼吸道样本、血样等各类型型样本使用多种办法联合测试,大限度提高口岸检出率。
除去对入境职员进行严格的口岸排查检疫,对来自口岸重点防控国家或区域的航空器、船舶等交通工具,拟定卫生检疫作业引导,并结合航空器、货轮、客轮、列车、汽车等不同交通工具的特征,拟定相适应的工作步骤,严防疫情通过交通工具传入国内。
同时,海关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制作上线“新冠疫情防控专题培训”互联网课程34门,累计在线学习超越16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