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古人的生活、生产和军事活动中处于十分要紧的地位,因而马也是明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秦兵马俑规整严肃,汉马踏匈奴庄重雄劲,唐三彩马高贵华美,彰显出中国传统马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独特神采。彩绘陶马俑神韵生动,亦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进步进程中最具鲜明特征的明器雕塑艺术。唐代作为封建社会进步的鼎盛时期,经济社会兴盛,养马渐成一种社会风尚。加之竞相厚葬的丧葬风俗,促进马形象雕塑艺术得到了最大进步,出现很多的陶马俑,其雕塑技术及艺术性都表现出前所未有些高度。
庆城县博物馆珍藏有唐代彩绘陶马俑共9件,先后于1981年3月出土于庆阳大滩、2001年3月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村土穴墓、2001年4月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村赵子沟自然村中山梁穆泰墓。这批彩绘陶马俑体型浑圆,形象各异,或站立安详,或引颈长啸,或雄健,或沉着,无不惟妙惟肖,足以代表唐代马形象雕塑艺术的高度。
1 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特点
1.1 浑厚圆润的体型特点
唐代陶马俑以头部高昂、胸隆腹圆、肢体精悍有力、形体雄健、张口作嘶鸣状的战马形象为主。与秦汉时期侧重于表现巨大军阵形势的陶马俑群不同,唐代陶马俑更重视于塑造个体的形象,几乎每件都是经过精雕细刻、造型独特的艺术精品。整体体型特点:头小,眼大有神,耳短鼻直,颈宽,臀浑圆,膘肥体健,四肢长而骨骼粗壮,多张口做嘶鸣状,结实有力,结构分明,比率准确。装束上多剪鬃,有三花,有齐鬃,也有不作修剪细密垂覆于颈项之上,神情自然生动。
庆城县封家洞村赵子沟自然村中山梁穆泰墓出土的彩绘灰陶马(图1),通高47.5厘米,长37厘米,伸颈昂首,头向左下回勾,竖耳为一前一后,圆目鼓鼻,方口露齿呈嘶鸣状,胸满腹圆,臂丰腿粗,四蹄分开立于一方形踏板之上,后背置鞍,整体为白色,形态优美生动。头部回勾所呈现的优美弧度表现出颈部肌肉的柔韧性,与卷屈后翘的尾巴相呼应,破除简单的造型,增强了整体感,增添了赏析性和趣味性。
彩绘红陶马(图2),2001年3月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村半山土穴墓。通高48.8厘米,长37厘米,伸颈昂首,头向左下回勾,圆目竖耳,鼓鼻凸唇,方口露齿呈嘶鸣状,胸丰腹圆,背置鞍,臀浑圆,膘肥体健,四蹄分开立于一方形踏板之上。整体施赤红色,形态优美生动。
1.2 遒劲有力的线条轮廓
线条对中国古时候雕塑的造型美及韵律美起到了十分要紧有哪些用途。唐代彩绘陶马俑在整体造型上运用“以线画体,以体托线,线体结合”的表现手法,呈现出膘肥体健、结实有力、神情自然生动的马形象。通过遒劲有力的轮廓线、简练流畅的结构线、轻重疏密的装饰线,突出了马的生命特点和内在神韵,完成了对马的精神状况的表达。
彩绘斑纹陶马(图3),整体轮廓线条圆润遒劲,流畅简洁。马嘶鸣时脖颈等处结构线条的处置,强劲且充满力量。如此的细部刻画使整体形象生动活力,神韵十足,可见匠大家高超的制作工艺。
1.3 “以形写神”的意象之美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境的感性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以主观化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且寄情于物的心灵创造。从庆城县博物馆珍藏的唐代彩绘陶马俑可以看出,唐代匠师们不只对马的外貌特征十分熟知,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认知,进而抓住了对象本质上最鲜明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融入作者的认知感受进行再创作。这个过程就是意象性再现的过程。这种“以形写神”的表现手法不只使陶马俑在外形上塑得十分逼真,而且将马的内在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唐代国力强大,社会稳定,陶马俑的塑造从强悍、肃穆的战争表现转为对高贵、高雅和生活趣味的关注,所以唐代陶马俑大多数都是以单个的形式来展示唐代的文化和审美情感。无论是从民族精神还是艺术审美的角度看,让人格化的陶马俑是民族精神和品格的象征,这种内在神韵的完美传达就是马形象意象化表现的结果,透露出唐代大家高贵浪漫的盛世豪情。
2 唐代陶马俑艺术创作的现实关怀
2.1 解释社会经济的生机活力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历程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唐代进入了历史上的兴盛局面,整个社会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社会各方面的如火如荼,很大地激起了大家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为马形象艺术作品的兴盛提供了社会基础。彩绘陶马俑形象地展示出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整体透露出雍容、乐观、自信的盛唐风貌。
2.2 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追求
唐代的马文化内容宽泛且影响深远,它寄托和包括了大家的精神生活追求和艺术情怀。因为马匹在社会日常的广泛需要,无论是国家监牧养马,或是民间私人养马,都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马不只对唐朝经济、军事、交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唐代体育运动和娱乐休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唐代骑马打猎、赛马、打马球、舞马等马术运动尤为风靡,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娱乐休闲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初唐和盛唐时期,在宫廷仕女和上层贵族妇女中,骑马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可见唐代大家对马的特殊喜欢与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
2.3 彰显中华民族的礼仪风尚
唐朝是国内古时候丧葬风俗传承和进步的一个要紧时期,承袭了前代的厚葬和风水风俗。唐初经济得到了飞速恢复与进步,厚葬之风开始弥漫整个社会,并愈演愈烈。上至王室成员,中至士医生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时尚陶俑陪葬。唐朝政府对厚葬之风虽屡加限制,并颁布法令对随葬物品做出了明文规定,但因为统治者不可以认真实行,规定与法令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唐六典》对明器的数目和尺寸等都有明确规定,但几乎所有大型墓葬都突破规定,陶俑动辄数百件,单体陶俑高度超越100厘米的十分容易见到。正是这种竞相厚葬的社会风气使陶俑的制作趋于鼎盛,彩绘陶马俑作为一般随葬品,也得到了很多制作和用,足以见得即使是明文法度也不可以阻挡当时大家对它的喜欢。
3 唐代明器雕塑对现当代造型艺术的启示
明器雕塑作为雕塑中的特殊种类,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多元性,在历史进步进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状况。以马形象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从古到今天延续了几千年,为大家留下很多艺术瑰宝。唐代彩绘陶马俑鲜明的造型语言、朴实自然的艺术手法、“以形写神”的创作理念,对唐之后马形象造型艺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社会持续的进步与科技的进步,艺术家们在材质的选择上更为丰富,各种革新与演绎都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新艺术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不一样的历史时期都具备不一样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提炼运用到现当代雕塑创作中,在反映年代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同时,可以从中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彩。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该从历史遗留给大家的艺术财富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当代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传承大家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