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中央颁布《关于全方位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以来,各地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方位推行预算绩效管理”需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地方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各地政府将围绕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三个方面拓展推行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各地财政部门按上级的需要正在加紧健全预算绩效平时管理的基础工作,同时也不容忽略需要不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1、湖南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的近况
以湖南长沙区域为例,现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从试点到扩面、从专项到整体,基本达成了“预算编制有目的、预算实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管理工作机制。
(1)推行预算绩效目的管理。达成绩效目的管理在预算部门和一般公共预算资金上的全方位扩围,部分区县达成了全覆盖,在项目支出目的管理上,已推广整体支出绩效目的管理,绩效目的与预算编制基本做到了三同步,即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
(2)拓展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各地财政已逐步健全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革新绩效监控方法办法,并积极扩大绩效监控范围,大多数区县结合工作实质颁布了动态监控管理方法,从2018年起全方位拓展了5个以上重点跟踪监控项目,全方位采集知道预算资金的安排用状况,准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纠正手段。
(3)全方位拓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从绩效自评到重点评价,近五年来,评价数目和资金量逐步增多,绩效自评范围全方位覆盖,基本达成了预算单位全部拓展绩效自评,评价资金覆盖一般公共预算。在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内容逐步拓展到政策、规范和财政性资金等方面。
(4)绩效评价水平渐渐提高。评价指标库不断健全,指标设定愈加科学,绩效指标的研究设计和修订补充不断深入,基本形成了涵盖各类各项支出,符合目的内容,突出绩效特点,细化量化的绩效指标。同时不少区县组织了对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的培训、指导、监督,第三方专业机构有哪些用途充分发挥,部分区域拓展了评价水平监控机制,打造了绩效评价水平和评价报告水平的评审、考核和通报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业务委托成本相挂钩,打造出了一种“专业级选手较量”的绩效评价环境。
(5)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深入。根据中央和省厅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管理方法,各地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途径不断拓宽。一是部分县市绩效评价考核联动机制不断健全,绩效评价结果纳入了党委、政府对部门(单位)的年度绩效考核范畴。二是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了调整支出结构、科学安排预算的要紧依据,对专项资金进行了动态调整。三是结果公开和问题整改更切实。各区县将绩效评价结果以政府的名义进行了通报,并根据有关规定将绩效信息进行公开,评价报告涉及的问题同步反馈到了被评价预算单位并需要准时的整改落实。
2、实践中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已由原来的“理念普及”“改革试点”阶段转入“全方位拓围”“提质提量”阶段,但从目前实践来看,绩效评价管理仍然存在着事前监管不足、重点评价范围单1、结果运用不实三个主要问题,这是制约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三大弱点,主要体目前以下三个方面:
(1)事前绩效评价缺少。现阶段来看,财政支出项目只重视事后绩效评价,事前评价的相对缺少不可以准时剖析资金的用法去向是不是正确,尤其是年中追加预算缺少相应的绩效目的编制,政府采购、资产配置、项目投资的闭环管理缺少,致使“钱是否应该花”的环节缺失,财政资源的浪费和专项资金杂乱的现象频繁出现。为提升项目支出的科学性、准确性,事前绩效评价工作的拓展必不可少。事前评价有益于弥补事后评价的滞后性,通过评价确定被评估项目是不是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明确支持资金额度的要紧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益于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提升预算编制水平,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有益于合理统和整理预算单位和财政资源,从源头上解决“盲目要钱,随便烧钱”。
(2)重点评价范围较窄。伴随绩效评价的试点扩面,大多数区域财政在自评和重点评价环节仅限于项目支出和整体支出已全方位铺开,除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外,“四本预算”仍没全覆盖,少数区域拓展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但政府性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仍未涉及。全国范围来看,除去部分一线城市试点拓展了政府债务、政府投筹资活动、政府采购、政策评价等工作外,大部分地方政府还没打造起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机制。
(3)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单一。现在,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虽然运用到向政府和人大报告,范围已经有所扩大,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层次不高,多数地方政府只涉及评价项目本身资金的调减与撤销,未涉及政策的调整、其他项目的融合、其他资产的盘活等方面,很难达到结构优化的成效。对于整体评价结果,部门内不同项目间进行调整,在大体上来看,部门预算资金的总额不变,部门内部的财政资金支出的配置情况和财政支出整体结构不受影响,但依据评价结果在部门间进行预算的调减调增阻力非常大。另外,对市区县一级财政对评价结果为中或差的项目,无权利对政策性的配套资金调减与核销,只能根据上级财政和部门需要在下一年预算足额安排。
3、财政资源配置应用于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势剖析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如果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来调整社会资源,解决市场配置的失灵,促进资源配置的最佳化。现行的主要方法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财政收入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财政支出的开源节流、重点项目与投资建设的支出量比、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的运用及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的提升等。财政资源配置应用于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格局上升级,构建预算管理全过程。事前财政资源配置,能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用的重复与浪费。财政部门是预算管理的主导部门,财政资源的最佳配置,可以有效促进健全党委与各地方政府统筹、财政部门牵头、部门预算单位承担主要责任、社会全力参与的管理工作机制,推进资金的用法让每一块钱都用在刀刃上,切实保证资金的用法的安全和高效。
(2)在范围上拓面,达成预算绩效目的。财政资源最佳配置,可以从收入水平的提征、财政资金的征效果率、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及平台转型、财政可持续进步能力等几个方面,缓解现在经济形势下的收入支出矛盾重压,防范财政运行风险,提高绩效目的的达成程度,提升资金的用法效益。
(3)在规范上互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受减税降费和疫情的影响,各级财政结实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科学的财政资源配置,能达成革新驱动进步,能根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做好最佳的预算安排,提升预算管理的水平,推进财政资金聚力增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和实行力。
4、基于财政资源配置的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改进思路
(1)强化预算收入支出管控。受2020年疫情减收和减税降费等原因的影响,财政收入降幅明显,支出重压较大,各地财政部门应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大重点税源跟进,科学剖析财源建设状况,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力度,全力做好财政增收工作。在资金用上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重视资金用绩效,集中财力保重点项目,全方位落实“六稳”“六保”任务。
(2)加大部门预算管理。加大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强化预算刚性约束,科学合理编制年度预算,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用各类资金,并严格抓好预算实行。从严从紧安排一般性支出和专项支出,压减部门预算5%-10%,严控“三公”经费,大力压缩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年初预算按计划和定额标准编制,年中一般不新增安排,也不能随便调整。
(3)加强“三资”盘活力度。加大三资即资产、资源、资金的盘活力度,精细精确做好收入征管工作,盘清盘活资产底数,依法依规处置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闲置地块建设,激活内生动力。盘活存量资金,强化资金统筹管理,加强收回结转结余资金力度,统筹用于保障重点支出。支持国有资产市场化运营,达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方位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财政资金。做好财政支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用效益。防范债务风险,落实落细化债目的,牢牢守住债务风险底线。健全财政规范,细化办事步骤,落实问责追究机制。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用途,认真贯彻落实减税降费及稳岗稳企一系列政策,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益,全力抢占进步先机和制高点。
结语
全方位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是落实政府过紧日子、应付财政收入支出矛盾、提升资金效益的要紧抓手。全方位盘活政府三资、加大部门预算收入支出管理,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是落实中央保障“六稳”“六保”支出,兜牢三保底线的基础,更是强绩效、集中财力保民生的根本。财政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助推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的同时,更能为各地政府地区经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