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已成共识,本文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机制与机理出发,研究表明长沙两大产业融合潜力巨大,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品牌效应,市场空间也正不断拓展,但存在资源分散、产业化程度低、旅游商品与文化脱节的问题,研究觉得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应立足长沙实质,通过整理文化资源,提炼文化旅游品牌,挖掘旅游商品文化内涵、融合现代科技等路径来促进两者进一步融合,达成长沙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字:长沙;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进步,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用途。产业间的融合进步可以在产业间产生叠加效应,达成互利共赢。长沙是一座拥有5000 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自古人文汇集,又有“革命摇篮”美誉,富有湖湘地区特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进一步挖掘与整理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的联姻,是释放文化旅游业潜力与活力的重点,是达成长沙“旅游强市”
策略目的的要紧支柱。
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
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析。人文旅游资源是文化的范畴,很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须略加开发就可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借助的资源,是进步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备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文化科学常识来解析,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商品需要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方法来达成,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产业的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旅游由于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由于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
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肯定的文化方法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多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原因,特别是旅游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打造在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要紧载体,没文化的旅游就没魔力,而没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目前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目前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来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这样来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一同兴盛的。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促共进。
一方面,文化对旅游具备促进用途。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商品差异性,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如韩剧在国内的持续热播带来了韩国旅游、时装、美容、美食的飞速升温等,形成了所谓“韩流”。对文化的有效借助还可推进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其次,旅游也能推进文化产业的进步。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有益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达成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除此之外,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丰富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魔力。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有效地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有益于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达成经济利益的“双赢”。
长沙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近况。
历史文化旅游底蕴深厚、潜力巨大。
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3000 多年。自战国以来,长沙就成为国内南方区域的地区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在拥有历史文化旅游区近百处,其中4A 级旅游区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 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处。
1982 年国务院将它公布为首批24 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数目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开发价值巨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具备国际水准的特点文化资源有“六大块”,分别是:铜官窑遗址、汉代长沙国土陵墓群、明代长沙吉王陵墓群、长沙马土堆汉墓、长沙公馆群及“长沙会战”遗址群。自19 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中,长沙更是走在历史前列。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以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主义学派,以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毛泽东、何叔衡、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过去在中国历史上叱嗟风云、家喻户晓,一同为长沙取得了“楚汉名城、屈贾之乡、伟人故里、革命圣地”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休闲文化、快乐文化品牌初具规模。
长沙旅游业经过30 年的进步,基本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产业体系,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点均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过去公布的一项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报告的排名中,长沙的综合实力与文化实力分别居第35 位和第25位,处于中下游水平,而休闲娱乐类排名却摘得1、。
夜店歌厅文化及演艺文化,已成为全国的驰名品牌。虽然身居中部,长沙体闲娱乐旅游文化产业进步一直超前于其他省市,尤以歌厅休闲文化商品久负盛名。现在全市有演艺吧、茶吧、特点吧、体闲屋、夜店、电游等娱乐场合2293 家,大型综艺演出剧院16 家,歌厅1680 多家,逾千家KTV、卡拉OK 厅和保健中心,公共体育会所386 个,网咖1500 多家,电影经营单位476家与33 家综合娱乐服务中心,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休闲文化娱乐市场。
长沙洗浴休闲业飞速发展,新型洗浴消费异军突起,成为眼下时髦时尚的消费方法,现在有近万家各类洗浴休闲企业,其中投资装修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0 余家。因除此之外界赞称长沙为“足都”。其他商品也星罗棋布,拥有10 余个高尔夫会所,有白然乡村旅游资源单体448 处,人文类乡村旅游资源单体640 处,社会类乡村旅游资源117 处,有农家乐1289 家,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乡村旅游产业群———长沙塑造“中国休闲之都”的构想。
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空间有所拓展。
现在,长沙文化旅游市场是温热型旅游市场,长沙旅游产业呈现出好的进步态势。2012 年长沙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555 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8.14%;达成旅游总收入950 亿元,同比增长21.31%,相当全市GDP 的10.2%,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第7 位,连续两年长沙星级宾馆入住率全国第一。
从现在的态势和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看,长沙旅游市场仍将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且游客有由核心旅游景区向新旅游景区扩散的趋势,这给长沙文化旅游业的进步带来了机会。从长沙国外文化旅游市场来看,长沙已与多个国家和区域打造了旅游业务联系,来长沙的国际游客已经达到近30 多个国家和区域,其中日本、东南亚、港澳台是最大的客户资源市场。旅游创汇每年平均递增10%以上。从国内文化旅游市场来看,长沙国内旅游占文化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以后仍是长沙旅游进步的重点。现在,接待国內游客数目和收入每年平均递增20%以上。
长沙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瓶颈与困难。
资源分散,整理乏力。
因为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是什么原因,现在长沙的文化旅游资源在管理上处于分散状况,由包含文化、文物、旅游、园林、宗教等多个部门管理,且分属不一样的行政地区管理。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打造起各自独立的文化旅游经营运作体系。
如娱乐休闲场合对口文化部门,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组织对口文物部门,宗教庙宇对口宗教部门、公园对口园林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对口林业部门、水利风景区对口水利部门、部分风景区对口旅游部门等,进步模式和增长方法主要依赖传统的“门票经济”,没办法进行适合的整理,文化与旅游未能彼此渗透融入,很难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很难形成文化旅游品牌,更谈不上产业集群进步态势,既做不大,也做不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均遭到影响。
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大家把文化看做事业,而非产业,受此影响,文化产业进步至今,文化产业在一定量上停滞在计划经济年代,没真的跨入产业化年代,丰富多彩的湖湘文化瑰宝尚待挖掘,并进行现代产业化经营,迄今长沙也还鲜有在国内外具备肯定角逐优势的知名文化商品和品牌。
文化资源管理体制仍然维持着相对缺少活力的事业单位体制,即使不少文化类事业单位近年来改制为企业,但总是“换汤没换药”,管理的核心体制没真的改过来,很难真的脱离政府,达成彻底市场化运作经营。第二,长沙拥有很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湘绣、浏阳花炮等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进行产业开发,产生了巨大效益和形成了全国的知名名牌外,很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默默无闻地躺在“保护”名单里,如长沙弹词、评书、望城剪纸、浏阳皮影等等,因产业化节奏滞后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以后白白将文化宝藏拱手让给各地文化淘金者。
旅游商品与文化内涵脱节。
现有些文化旅游商品中,总是有旅游,没文化,旅游与文化“两张皮”,文化与旅游被勉强捆绑在一块,导致“强扭的瓜不甜”,相互间失去了血肉联系,自然没办法形成文化与旅游的互促互动,旅游产品研发片面强调旅游,对文化商品的内在文化价值没深入挖掘,同质化问题突出,旅游商品缺少将传统文化精华以游客喜闻乐见的现代表达方法呈现出来的崭新创意,没办法让游客体验和感受深厚的湖湘传统文化,是导致“有景无文”、“有文无景”现象的主要根源。
走访长沙场上供应的当地工艺品,多为湘绣、竹雕、红瓷、银制品等等,这类工艺品上体现的湖湘民族传统文化太少。因此,虽然现在长沙的旅游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存在着重开发、轻革新的问题,以文化旅游商品推进旅游业进步的要紧驱动力尚待增强。
长沙旅游、文化产业融合进步的路径选择整理文化资源,加大文化旅游商品建设规划。
产业融合进步是巨大的系统工程,目前,长沙文化和旅游产业进步水平各异,融合的基础、环境、条件也不均衡,只有第一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有所革新,达成两大产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达成对接,产业的融合才能成为可能。
根据长沙“文化强市、旅游大市”的进步思路,有关部门第一要加快拟定“长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进步规划”,规划的核心是在长沙文化脉络特征的基础上却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并进一步明确自己定位,围绕主题整理、组织文化资源,并把这种主题理念和文化创意贯彻到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中,不断丰富文化内涵甚至进行创造性地升级改造,第二,要完善促进两大产业融合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性法规,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推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工程;第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管理促服务,切实处置好产业融合进步中的具体问题,推进有关部门由办向管、由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
提炼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塑造精品文化旅游示产业集群。
借鉴发达国家文化旅游的先进经验,结合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客观规律,依据自己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进步规划,塑造精品文化旅游示范区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进步的要紧路径。
依据长沙《长沙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策略》,建设五大文化旅游区,即马王堆文化旅游区、铜官窑文化旅游区、天心阁文化旅游区、沩山大佛文化旅游区和花明楼生态文化旅游区,涉及天心区、芙蓉区、开福区、望城区、岳麓区与宁乡县等地,主要包含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遗址、铜官窑遗址、天心阁、湖南第一师范、密印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等10 多个旅游景区(点),铜官镇、靖港镇、乔口镇、沩山镇、花明楼镇等城镇。
作为各具特点的五大板块,其中马王堆文化旅游区以名扬天下的马王堆遗址为核心,文化价值深厚,其神秘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又具备巨大的市场号召力,着力开发古遗址、古墓葬文化、考古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商品;铜官窑是长沙最具唐文化特点的重点地区,以“大唐陶都”为整体形象定位,将铜官窑文化旅游古镇、彩陶溪特点文化名村、铜官窑遗址公园整体塑造成铜官窑文化旅游区,重点建设铜官窑国家遗址公园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心阁文化旅游区突出古城特点,深入挖掘长沙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事件,开发具备地方特点的民间音乐、弹词、歌舞、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沩山大佛文化旅游区地处宁乡西部,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拥有“密印禅寺万佛之奇”、“千佛溶洞造化之奇”、“四羊方尊国宝之奇”等奇妙景观,应深入挖掘宁乡风情文化、佛教文化,开发峡谷漂流、民俗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和乡村旅游等主打商品;花明楼生态文化旅游区则突出“革命圣地”、“领袖故居”等红色文化,应以红色旅游、山地旅游和市郊休闲为主打商品。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业品位。
长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要在凸出湘楚文化资源特点和地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对长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概况、挖掘、升华并最凝聚成长沙特点的个性化精神,大幅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以此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文化特点及经济附加值。旅游商品要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独创性,充分表现自己特有些特点、闪光点和优势,把握文化内涵并经由旅游商品外显,并将新颖的创意恰如其分地融入旅游商品,从而大幅提高商品附加值。
长沙应抓住目前好的策略机会期,在长沙乃至整个长株潭城市圈中规划好有湖湘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基地。比如,依托楚文化底蕴,在长沙举办国际湖湘文化旅游节,将湖湘建筑、服装、医药、军事、青铜、体育、饮食文化等全方位开发,形成湖湘文化旅游的要紧产业基地;依托湖南卫视和金鹰艺术节,在长沙举办国际音乐节,让长沙成为国际音乐交流合作的中部枢纽。总之,融合进步长沙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用长沙乃至湖南文化提高长沙旅游商品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旅游商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借势现代科技,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供新动力。
文化的表现需要创意,创意的达成需要科技,以科技支撑文化进步的趋势是文化创意及其内涵的技术化呈现,为传统长沙文化注入革新元素,为长沙特点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势必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旅游商品的转型升级、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
第一,要加大长沙地方特点文化的信息化保护和开发,根据文化分类和自己特征打造长沙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库,借用现代化的信息多媒体等技术进行当地特点文化的数字化记录、保存和传播。比如,对浏阳皮影、望城剪纸这种很难进入市场但合适保存在博物馆里的传统手工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对其传统工艺及表现手法、技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记录和保存,达成保护并便捷传播的目的。第二,要认真推进文化旅游商品与科技相融合,用现代科技推进长沙文化旅游产业进步。借助现代科技,对上市的长沙文化旅游商品进行科技化改造升级,让这类文化旅游商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气息更浓,生动感、表现力及观赏性更强。
作者单位:湖南社科院基金项目: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A205)。
参考文献。
[1] 宋子千,旅游业应增强产业融合的主动性[J],旅游学刊,2011,26(4)。
[2] 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
[3] 张辉、黄雪莹,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J],旅游学刊,2011,26(4)。
[4] 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剖析[J],经济地理,2010,30(4)。
[5] 李萌,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进步的学理探讨[N],中国旅游报,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