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通降理论诊治慢性胃炎的探讨

点击数:814 | 发布时间:2024-12-19 | 来源:www.dbeij.com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缘由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一项纳入8892例慢性胃炎病人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显示,13.1%的病人无症状,有症状者的临床表现分别为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和早饱感,约1/3的病人有2个以上症状共存[1-2]。上述症状易长期反复发作,特别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变的危险性增加,给病人导致巨大心理负担,甚至引起精神情绪异常,紧急减少病人生活水平。大家临证运用通降理论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报告如下。

    1通降理论概要

    通降理论是董建华院士在论治脾胃病方面的要紧学术思想,该理论以脾胃藏象为核心,生理上看重胃主通降与脏腑气血的相互关系,病理上关注胃失和降对脾胃病或脾胃有关病证的影响[3]。在此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有关消化系统生理与病理的认识,并充分考虑如今社会背景下民众生活习惯变化对脾胃功能的影响,对通降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进步。临证运用通降理论具备以下规律[3-5]:一是遵循“三原则”,即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以滞为病,治则上以通祛疾;二是坚持“两点观”,即“脾胃分治”与“脾胃合治”;三是总结“新八纲”,遵循“脏腑气血寒热虚实”辨治脾胃病。

    2通降理论三原则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准绳

    胃主通降的生理特质是通降论的核心。“通”即“六腑以通为用”之意,指胃的气机宜通畅无阻;“降”指胃气具备下行传导有哪些用途,在食糜传入小肠、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大肠传化糟粕乃至胆汁排泄等过程中发挥要紧用途。通降对保持胃肠道功能有要紧意义,诚如《灵枢·平人绝谷》所谓:“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则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而在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原因影响下,可产生食积、气郁、寒凝和痰、湿、瘀等病理产物,进而引起胃失和降,致使出现上腹痛、上腹胀、餐后饱胀和早饱等慢性胃炎症状,而“滞”可概括为它们的共性特征,因此恢复胃气通降对慢性胃炎有要紧意义,须贯穿于治疗一直[6]。“以通祛疾”是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则,运用时需遵循以下四个要素:一是符合脾胃生理功能和特质,慎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苦寒伤胃之剂,以免影响胃腑消化道动力和分泌胃酸的节律。二是通降论并不是只降不升,以通祛疾并不是独用降气疏利之品,而是在降气理气和胃的基础上,依据实质辨证适用益气健脾、清热化湿、疏肝解郁、活血理气、养阴益胃等法。三是“滞”的形成包含本虚和标实两方面,故用药既要扶正和胃,又要通降泄实。四是胃病的调治务必精细,通降重在因势利导,调拨气机,切忌攻伐,务必做到“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3通降理论两点观是辨治慢性胃炎的核心办法

    脾胃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有关,是脾胃合治与分治的基础。运用通降理论两点观指导诊治慢性胃炎纳运失调、升降失序和润燥不济等病理状况具备要紧意义。

    3.1慢性胃炎的脾胃合治

    脾胃合治是治疗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策略,但并不是盲目将健脾方药与和胃方药联合应用,而是针对慢性胃炎纳运失调、升降失序和润燥不济等脾胃同病的病理情况治疗。

    3.1.1纳运失调脾胃居于中焦,互为表里,在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和精微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导用途。纳运失调指胃不可以受纳腐熟水谷和脾失健运两方面,前者可致食欲衰退、早饱或嘈杂易饥,后者可引起食而不化、食后饱胀、便溏或神疲乏力[6]。脾胃互为表里,病理状况常相互累及而致同病,故可脾胃合治。纳运失调主要致使消化功能低下,胃腑受纳腐熟功能减弱,常用神曲、山楂健胃消食,但病人若有餐前或夜间嘈杂,甚则反酸等则慎用山楂;脾虚运化功能减弱,常用白术、谷芽、麦芽健脾升清;同时脾胃纳运失调引起积滞不化,可用枳实、厚朴、青皮和陈皮等消积化滞。

    3.1.2升降失序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对转输精微、传导和排泄糟粕、保持胃肠盈虚更替的节律、调节四维气机升降起重点用途。升降失序指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觉得这与消化道症状密切有关,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多数慢性胃炎病人病程较长,或年龄较大,气机升降失序日久,清浊相干而病,治当升脾降胃,疏导中土壅滞。人体气机并不是只降不升,对通降的理解不应与脾主升清截然分开,因此临证常将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与柴胡、防风等风药适用以升脾气,而用紫苏梗、香附、枳壳等行气之品以降胃气,同时可用砂仁、豆蔻、陈皮通壅滞之气,而疏利中轴,令四气周流有序,对慢性胃炎的恢复具备要紧意义。

    3.1.3润燥不济太阴脾土,以气阳用事,不为湿困,则能运化有力,故喜燥恶湿;阳明胃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乃能受纳腐熟,故喜润恶燥;润燥相济则脾能为胃行其津液,胃能替脾疏壅降浊,一同维系好的消化功能及环境。润燥不济指胃阴不足且湿浊困脾的病理状况[6]。胃阴不足,可引起胃气下行乏力而浊气难降,致使湿浊困脾,还可影响胃的受纳腐熟,甚至胃失所养而糜烂难愈或萎缩等病理改变;湿浊困脾可致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无力转输津液,胃失所养或胃气不降。养阴易滋腻碍脾,健脾可温燥伤阴,故慢性胃炎润燥不济的治疗较为掣肘,治疗时若湿邪困阻较重,宜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先开路化湿一周左右,继以养阴益气健脾;若湿邪困阻较轻,可在益气健脾方药中适用沙参、麦冬和五味子等,并佐以茯苓、佩兰,湿热明显则用黄芩、滑石等;若阴虚明显累及肾阴,则可适用女贞子、墨旱莲和熟地黄等。

    3.2慢性胃炎的脾胃分治

    脾胃分治需依据脾胃生理与病理上的差异,有侧重地选择治疗策略。就慢性胃炎而言,主病在胃,病理环节以“郁滞”为核心,分治目的是“通降和胃”。清代高世栻《医学真传·心腹痛》曰:“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临证以加味香苏散理气和胃作为主线,并针对引起胃失和降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若属胃阴不足者适用益胃汤,属胃寒者适用理中汤,湿热阻滞者适用半夏泻心汤,胃中郁热者适用左金丸,痰浊中阻者适用二陈汤,气滞血瘀者适用丹参饮,饮食积滞者适用保和丸[7]。

    4通降论新八纲是辨治慢性胃炎的重点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将脏腑、寒热、虚实、气血四个维度作为临床辨证论治脾胃病的新八纲[5],是贯彻脾胃通降理论的要素与重点。具体到慢性胃炎中,有以下特征。

    4.1辨脏腑以明病位

    诊察慢性胃炎时,辨脏腑的主要层次包含辨胃腑自病、胃病及脾、胃病与其他脏腑的病理联系。对于后者,强调审查肝肾功能失常对慢性胃炎的影响,提出调和脏腑以通降胃气。治疗时以理气和胃通降为基础,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以致胃失和降而上腹胀痛连及两胁者,适用柴胡疏肝散;若肝郁化火,致使肝胃郁热,除上腹胀痛外,多有反酸饥嘈、后背不适等症,郁热轻则适用海螵蛸、黄连,郁热著,甚则咳嗽、咽部不适,则增用龙胆、浙贝母等清肝降火、佐金平木。若肾精不足,一方面水不制火,相火妄动;其次水不涵木,木气飘摇,风火相煽,内传胃腑,引起胃失和降。此类状况多见于更年期的慢性胃炎病人,多合以滋水清肝饮治疗,并嘱病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怡情舒怀而辅助治疗。

    4.2辨虚实以察病证性质

    因为脏腑生理特质不同,一般而言腑病多实,脏病多虚。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病初多实,常因实致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其虚者以脾胃气虚、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为主,治当以六君子汤、理中汤、益胃汤;实者多为饮食积滞、湿热困遏、痰浊内阻和气滞血瘀,治以保和丸、黄芩滑石汤、二陈合平胃散、丹参饮。但无论怎么样遣方用药,均需理气降气贯穿其中。

    4.3辨寒热以察胃腑状况

    《景岳全书》曰:“寒热者,阴阳之化也”,诊查慢性胃炎的寒热属性,一般需把致病原因特征、胃喜润恶燥而起病多滞的生理病理特质结合起来,由此剖析胃自己阴阳的变化,以明确胃腑的寒热状况。如喜食辛辣炙煿、湿热中阻、情郁化火等可引起胃腑热盛,火性上炎影响胃气降低;而长期饮食生冷、寒湿困阻、久病年衰、过劳体虚等常引起胃腑虚寒,中气凝滞而胃气不降。慢性胃炎病性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皆存在胃失和降,若清热不降气则胃热难伏,温阳不通滞则胃寒难散,故用药之重点在于和胃降逆,以通降方为基础,热者适用清中汤,寒者适用良附丸或理中汤,寒热错杂者适用半夏泻心汤。

    4.4辨气血以审病位深浅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中指出:“治病之要诀,在了解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可以伤脏腑,不可以伤筋骨,不可以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各致病原因伤胃,必然对气血导致影响。一般而言,慢性胃炎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若病人胸闷不适,咽部有异物感,常用紫苏梗、枳壳、豆蔻疏利上焦气机,若中脘痞满,甚则连及两胁,则用砂仁、半夏、陈皮、香附疏导中焦郁滞;若胃脘胀痛,同时下腹胀满、时有便秘,则用枳实、厚朴、白芍、当归等。慢性胃炎久病入血,多见胃痛夜甚,痛如针刺或灼痛,痛有定处,舌质暗红,临证常用丹参饮。5结语

    通降论是对脾胃藏象学说、补土论、胃阴学说等脾胃有关理论的继承和进步,与补土论强调脾气主升不同,该理论强调胃气通降是脾主升清的首要条件。因此,在通降论指导下辨治慢性胃炎,要素在于辨病症发生之由是不是“因滞为病”,并将“以通祛疾”贯穿于“脾胃分治”与“脾胃合治”当中,进而以“新八纲”为遣方用药的落实点,灵活地进行诊治。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