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2024年高中二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题附加参考答案》的文章,供大伙学习参考!
1、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1.5分,共45分)
1. 斯塔夫利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一直坐落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坐落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看重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A.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B.男尊女卑思想紧急
C.专制王权的强大 D.集体观念浓厚
2. 有人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时候帝王列土封疆、封邦建国的规范,被封诸侯拥有我们的领地。根据上述概念,下列现象不是分封制的是
A.康熙封四子胤禛为雍亲王 B.周天子封周公子柏禽于 鲁地
C.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D.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3. “他将整个帝国分为36个地方行政单位,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防止在他之前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尽管这种局面因其暴虐统治而非常快被打破)。……这种体制被中国历代所沿用”。材料中“帝国”指的是
A.秦 B.汉 C.唐 D.明
4.“秦汉帝国的结构并非其他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年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规范沿革的角度看, 下列规范最能反映这一看法的是
A.皇帝规范 B.郡县规范 C.三公九卿制 D.察举制
5.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规范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下列政治规范中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规范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6.下列是中国古时候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②③④①
7. 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规范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手段是。
A.设“中朝” B.置枢密院 C.置刺史 D.设内阁
8.“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进步,有效地加大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与中央对边疆区域尤其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据材料可知,这一政治规范是
A.西汉的刺史制 B.北宋的通判 C.元朝行省制 D.明朝的按察司
9.“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是否了解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这段话讽刺的可能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八股取士
10.“相”是中国古时候帝王的要紧政治助手。下列与“相”的权位最相符的是
A.唐朝的兵部尚书 B.宋朝的参知政事 C.明朝的内阁大学生 D.清朝的军机大臣
11.《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防止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规范空前加大 D.《孟子》中具备某些限制君权的需要
1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大家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量上是贵族政体,……假如没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建议,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可以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些文件都需要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觉得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量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学会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13. 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着打扮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这种现象表明
A.宋代老百姓的生活富庶 B.宋代老百姓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
C.宋代贵族门阀规范有所松动 D.宋代产品经济的兴盛
14. 据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姓邹的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
A.嫡长子继承制依旧在发挥要紧用途 B.重农思想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宗族在古时候有存在的必要性 D.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法
15.有学者剖析中国古时候某一土地规范时说:“封建年代,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土地为封建贵族所专有。”这一土地规范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 D.皇室所拥有些土地
16.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该情景应出目前
A.天津区域 B.上海区域 C.苏杭区域 D.珠三角区域
17.请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瓷器出现的顺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8.有人觉得,中国古时候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不过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不过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的道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的道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19.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含晋代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精品。由此可以判断
A.从晋代起,中美就有了陶瓷贸易 B.上述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
C.珍藏者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D.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20.读《清代中期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可得到的信息有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渐渐增长并超越农业税
③产品经济进步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平时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有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除井田,民得卖买”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2.《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法。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突破性进步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时尚
D.经济重心达成了南移
23.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时尚的说法是源自瓷器,由于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制瓷和丝织是家庭手工业 B.古时候丝织业和制瓷业非常发达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范围 D.英国人很多贩卖瓷器和丝绸
24. 下列材料可以体现出中国古时候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
A.“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买卖之物莫不通,得其所 欲”
B.“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C.“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D.“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25.“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26.有位史学家如此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年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里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用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 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用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
27.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马基雅维利的功绩在于初次抛弃了传统的宗教道德观,从‘人性恶’的基本出发点提出了一套功利主义的国家理论。”马基雅维利的这一认识基点与中国古时候的哪位思想家基本一样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
28.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一直都不是叫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 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锐于地方权势的膨胀,与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倡导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倡导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29.“所谓不知《春秋》,不可以涉世;不精《老》《庄》,不可以忘世;不参禅,不可以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征是()
A.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 B.重视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看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30. 斯塔夫利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方位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点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2、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常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非常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唐代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一般进士科是百人取一,每年录取的总人数不过三四十人。唐初四十年间,一共才录取了290人。到了宋代,科举取士的数额大为提升,一次考试取士多达千人者不少,有时高达三千多人。总计两宋三百余年,科举录取人数达到11万人,不但远远超越了唐代,而且也超越了后来的元、明、清諸朝。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元世祖忽必烈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不只总管内外百司,而且也统辖六部 。
——摘自林甘泉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的国家 体制可称之为 中央集权的君主制”的依据是什么?宋代宰相的权力比之唐朝有什么变化?(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常识,剖析宋代科举录取人数大大超越唐代是什么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常识,剖析从三省制向一省制转变的利弊。(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大都在辽(南京)、金(中都)的基础上,进步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城市功能及辐射能力空前增大。它凭着特殊的地点和畅达四方的水陆通道,不只交流南北两大经济区,而且,往北连结上都、和林等地,往东北经辽阳与松辽平原连成一片,并进而联结欧亚,“东至于海,西逾于昆仑,南极交广,北抵穷发,舟车所通,宝货毕来”。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代风靡的官营作坊,在明 清时期遭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 本主义进步史》
材料三 中国的沿海区域很合适于搞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性工业,由于这里具备丰富的出色劳动力一一聪明、勤劳、素质相对较高但也非常便宜。这类区域还拥有相当多的科技资讯和较好的电讯设施,这类为集劳动密集型和常识密集型于一体的活动提供了适合的环境……除此之外,日本、南韩和台湾的货币正在升值,而USD和人民币则在贬值,这就使中国的商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吸引力。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那种情况?(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常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进步的特征。(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的沿海区域很合适于搞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性工业”是什么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剖析,影响一个区域经济进步的主要原因有什么?(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越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越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越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越正当性 消费。四大比率失调,消费重心紧急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具备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进步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拥有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很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其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进步:东方常见性与西方特殊性》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其所体现的经济倡导并说明理由。(6分)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古时候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结合所学常识剖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妨碍中国古时候城市商业进步的原因。(8分)
高中二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4.10 .31
31.(1)唐宋时期,皇位世袭,皇帝学会决策权,政治、军事、财政、人事等权力都由中央学会。变化: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实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和财权。(8分)
(2)唐*试合格只不过获得了任职资格,宋 代科举考试合格可以直接入仕;宋代书院教育发达,教育大为普及;宋代重文轻武,优容文人,常识分子人数增多;宋代机构重叠,冗官现象紧急。(回答任意两点既得4分)
(3)利:三省制转为一省制可以防止政出多门,有益于提升行政效率,有 利于政局的稳定,有益于调整民族关系和维护国家统一。(3分)弊:专制政体下一省制所带来的宰相专权在元朝后期愈演愈烈,致使政局不稳,社会动荡。(3分)
32.分析:第 (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如“全国的政治中心”,“畅达四方的水陆通道”等,可知其国内经济中心,国际性大都市等等;第(2)问从材料中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艺的对比、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角度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概括回答即可。
答案:(1)元朝时大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交通发达,经济兴盛,是国际性商业大都市。
(2)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飞速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专店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行为。
(3)缘由:有丰富的出色便宜劳动力;有相当多的科技资讯和较好的电讯设施;人民币在贬值。
原因:政策;地点;交通;人口(劳动力);基础设施;国际环境等。(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