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从来不会“失掉”,你失掉了,自有其他人会得到。不要任何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期望于“机会”。机会只是相对于充分筹备而又擅长创造机会的人而言的。没机会,就要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要巧妙地抓住机会,而高考考试就是你走上成功的道路的第一个机会。智学网高中三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三化学必考要点》期望对你有帮助!
1、氧化还原有关定义和应用
借用熟知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定义
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
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3、熟知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止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4、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况、计量数、能量关系)
5、离子的辨别、离子共存
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可以很多共存
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可以很多共存
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可以很多共存
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可以与强酸、强碱很多共存
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
6、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
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置
7、pH值的计算
遵循概念规范我们的计算过程
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我们的“化学平衡”有关计算过程
借助等效平衡”看法来解题
9、电化学
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地方
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知道容易见到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能准确借助“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10、盐类的水解
盐类能发生水解是什么原因。
不相同种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
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预防。
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有机物的不饱和度
不饱和度又称缺氢指数(Degreeofunsaturation),是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用希腊字母Ω表示。规定烷烃的不饱和度是0(所有些原子均已饱和)。不饱和度是计算有机物的分子式和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式的相当有用的工具。
不饱和度的计算办法
1.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时
(1),对于普通的只含C、H、O的有机物,可借助公式
Ω=(碳原子数×2+2—氢原子数)/2,式子的意义为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或醇的氢原子数与该有机物中氢原子数之差的一半,马上该1mol有机物完全加氢还原成烷烃或醇所要消耗的H2的物质的量;
(2)对于含有N、P等三价原子的有机物(不包含硝基化合物或磷酰基化合物),可将它补成(NH)或(PH),然后便可应用公式;
(3)对于有卤原子取代的有机物,可先将卤原子化为氢原子再应用公式;
(4)对于碳的同素异形体(如C60),可将氢原子数视为0,然后应用公式。
2.已知有机物的结构时
(1)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即一个双键和一个环都缺一个氢,一个三键缺两个氢。苯环可看作一个双键加上一个环,其不饱和度为4;求出不饱和度后,借助公式的变形氢原子数=碳原子数×2+2—不饱和度×2可算出氢原子数;
(2)结构中含有N、P等三价原子(不包含硝基或磷酰基),计算出不饱和度后,应在得到的氢原子数后再加上N、P原子的数目;结构中含卤原子,得到的氢原子数应减去卤原子的数目。
2、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推导
推导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步骤为:
1.确定有机物的碳原子数并求出有机物的不饱和度。依据所得到的不饱和度作出大致判断。
2..剖析已知的条件,确定有机物的基本种类。通常来讲,一个不饱和度能对应一个碳碳双键、一个羰基(醛基)或一个环;而当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大于4时,第一考虑苯环;然后再剖析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消耗的NaOH的量等”,确定有机物中的官能团。
3.确定碳链的结构和取代基的地方。特别应该注意分子中的对称原因,如题目中给出的“有几种一卤代物”“有几种不同环境的C、N原子”等,从而确定异构体的结构。
4.对得到的异构体进行检验,确认其分子式与原有机物相同且满足题目中的条件。
3、基本有机反应种类
1.取代反应(substitutionreaction)
概念:有机化合物物遭到某类试剂的进攻,使分子中一个基(或原子)被这个试剂所取代的反应。
说明:一个取代反应的势必满足A(+B)=C+D的形式,即反应物可能没有多种,但生成物至少有两种;高中阶段所学的卤化、硝化、磺化、酯化、各种水解、氨基酸成肽键、醇的分子内脱水等反应都是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additionreaction)
概念:有机化合物中的重键被打开,两端的原子各连接上一个新的基团的反应。
说明:加成反应中有机物不饱和度一般会降低(双键异构化成环的反应除外),容易见到的加成反应有:加氢、加卤素(注意二烯烃的1,2加成与1,4加成)、加HX、加水等。
3.消去反应(eliminationreaction)
概念:使反应物分子失去两个基团或原子,从而提升其不饱和度的反应。
说明:消去反应的生成物势必多于两种,其中的一种总是是小分子(H2O、HX)等。高中阶段里所学的两种消除反应(醇、卤代烃)都是β-消除反应,发生反应的有机物势必存在β-H原子,即官能团邻位C上的H原子。注意不对称化合物发生消去反应时总是会有多种反应的取向,生成的化合物是混合物。
4.氧化-还原反应(oxidation&reductionreaction)
概念:有机反应中,得氢或失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失氢或得氧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
说明:与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一般只针对参与反应的有机物,而不讨论所用的无机试剂,因而在有机反应种类中二者是分开的。容易见到的氧化反应有:加氧气催化氧化(催化剂为Cu、Ag等)、烯烃、苯的同系物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烯烃的臭氧化和环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2的反应等。高中阶段所学的还原反应有醛、*的催化加氢反应、硝基还原成氨基的反应。
5.聚合反应(polymerization)
概念:将一种或几种具备简单小分子的物质,合并成具备大分子量的物质的反应。
说明:高中阶段所学的聚合反应包含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前者指不饱和化合物通过相互加成形成聚合物的反应;后者指多官能团单体之间发生多次缩合,同时放出低分子副产物的反应,二者有什么区别在于是不是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