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质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掌握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置办法.以下是智学网为你收拾的甄选高中物理教材范本三篇,供你参考
篇1、时间和位移
教学目的
常识与技能
1.了解时间和时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定义,知道路程与位移有什么区别.
3.了解标量和矢量,了解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可以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地方和位移.
5.了解时刻与地方、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办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质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掌握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置办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地方和位移及有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掌握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的体验,领略物理办法的奥妙,领会科学的力量.
3.培养好的考虑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常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打造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看法.
教学重难题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定义与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定义与它与路程有什么区别.
教学难题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日常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定义,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大家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定义,大伙想一下是哪几个定义?
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师:大伙想一下,假如仅用这几个定义,能否全方位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
生:不可以.
师:那样要准确、全方位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大家还需要用到什么物理定义?
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程,大声回答,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
师指导学生迅速阅读教程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生通过阅读、考虑,对本节涉及的定义有个总体印象,了解这类定义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还要学好这类基本定义.
引言:宇宙万物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运动.大家天天按时上课、下课、用餐、休息。从婴幼儿园、小学、中学,历程一年又一年,大家在时间的长河里成长.对于时间这个名词,大家并很熟悉,你能准确说出时间的意思吗?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随着着物体在空间中地方的改变,你们用什么来量度物体地方的改变呢?这就是大家今天要研究的课题--§1.2时间和位移.
[新课教学]
1、时刻和时间间隔
[讨论与交流]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时刻和时间间隔”一部分,然后用课件投影展示本校作息时间表.
师:同时提出问题;
1.结合教程,你能列举出什么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说法?
2.察看教程第14页图1.2-1,怎么样用数轴表示时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考虑,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
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生:大家开始上课的“时间”:8:00就是指的时刻;下课的“时间”:8:45也是指的时刻.如此每一个活动开始和结束的那一瞬间就是指时刻.
生:大家上一堂课需要45分钟,做眼保健操需要5分钟,这类都是指时间间隔,每个活动所历程的一段时间都是指时间间隔.
师:依据以上讨论与交流,能否说出时刻与时间的定义.
教师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日常能反映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实例,并让他们讨论.
教师借助课件展示某一列车时刻表,帮助学生剖析列车运动状况.
依据下列“列车时刻表”中的数据,列车从广州到长沙、郑州和北京西站分别需要多久?
T15站名T16
18:
19北京西14:58
00:3500:41郑州08:4208:36
05:4905:57武昌03:2803:20
09:
1509:21长沙23:5923:5l
16:25广州16:52
参考答案:6小时59分、15小时50分、22小时零6分.
篇2、牛顿第肯定律
1、设计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有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离得远远的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点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征是重视物理规律的发现和进步,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捐躯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合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常识,通过对很多实例的剖析,让学生真的理解力不是保持物体速度是什么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是什么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进步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要紧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肯定律,引入了惯性定义,并由此剖析出力不是保持物体速度是什么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是什么原因。
2、教程剖析
牛顿第肯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由于它破除去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致使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同时,它本身还包括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类极富成就的科学定义,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要紧的科学办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肯定律的意思,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判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高对力、惯性、水平等基本定义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题。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需要:
1.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办法,知道理想实验有哪些用途。
3.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况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可以运用牛顿第肯定律讲解有关现象。
5.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了解水平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定义,讲解有关实质问题。在进步需要中:
1.知道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
2.会辨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3、学情剖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肯定的基础,重点是怎么样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肯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平时经验出发,大家总是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打造起运动改变是什么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用途力的看法,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很多学生把物体具备维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况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况下的特征混为一谈。
4、教学目的
1.常识、技能目的:
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理解惯性,了解日常因为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讲解日常的惯性现象。
2.能力、办法目的: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很多实例的剖析,培养学生总结、综合能力。擅长考虑、擅长总结,把物理与实质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的: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办法。
5、重点难题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题是对惯性的理解。
6、教学方案与方法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7、课前筹备
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气垫导轨。
8、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
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何?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开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演示一个惯性现象的小实验:用棒敲打叠放的象棋子。
通过日常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常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
2.历史回顾
第一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日常还有什么类似此类的现象?
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对车继续用力,它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终停下来,等等。
篇3、《磁现象和磁场》
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日常与磁有关的现象,知道现实日常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总结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用途,学会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备常见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察看实验能力和剖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方法让学生熟知知道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办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筹备工作,采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使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剖析、比较、总结,使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常见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了解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范围的大门。也让学生了解看上去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初过程中是怎么样的艰难。
2、通过常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常见联系的看法。通过学习中国古时候对磁的应用,加大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题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题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常识的认知和对磁常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使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案。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有哪些用途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方法,将很多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中国古时候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成效。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调查、筹备
教师提出问题:
1、你对日常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知道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知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互联网去获知磁有关的常识
2、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借助磁钢堆硬币积木。
推行过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块磁钢,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钢的磁化用途下可堆起四层高的硬币积木。
2、演示“磁悬浮”小实验
师:以上两实验的现象是怎么样出现的呢?具体的奥妙在那里呢?
学生很新奇,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猜测各种缘由,激起学生学习磁常识的兴趣
3、实验探索、新课教学
师:在初中大家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常识,日常有什么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
师:对磁的认识和应用,早在国内古时候就开始了
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1、天然磁铁
2、司南的照片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3、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越了F1赛事的高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非常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
4、飞鸽依赖地磁场识路等
从学生熟知的磁常识着手,引出磁的一些定义:
磁铁吸引铁质物质
5、实物投影指南针的指向
磁性: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极:磁体中磁性强的地区。从中引出N、S极的概念。
让学生从磁铁使铁质物体磁化联系到电能使铁质物体磁化,从而来讲明电与磁的关系,引出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现象。
师:磁铁能吸引铁钉,铁钉是磁铁吗?为何磁铁可以吸引铁钉?
学生回答:铁钉被磁化
师问:那样在自然界中还有没什么其他的东西能使铁质物体磁化的呢?
学生:电流可以使铁质物体磁化
可以向学生说明:
1731年,英国商人发现雷电后,刀叉具备磁性。
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
另师:自然界中磁铁的相互用途早已让人所知,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这与大家学过的什么力有哪些用途很像?
学生:电荷之间有哪些用途力相似。
师:那样是否会说明两者存在联系呢?假如叫你去研究电与磁的关系,你会怎么样去设计?
学生因为已受初中磁常识学习的影响,大多数都提出让通电导线对小磁针用途。
投影介绍奥斯特的生平
实验演示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
师说明:在奥斯特研究的初,他遭到力一直沿着物体连线方向这个观念的影响,一直在沿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均以失败告终。
1820年4月,在讲课中,他偶然把导线沿南北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
老师在此说明奥斯特的生平和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经历,让学生了解每科学新发现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的是前期持续的努力和对科学的执著、自信。
实验说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场,对磁针产生力有哪些用途。
提问:既然电流对磁铁有力有哪些用途,那样磁铁是不是也应该对通电导线有力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回答:应该有。但可能有部分学生因没常见联系的看法而不知怎么样进行逻辑推理。
演示实验:
安培在此三个月后发现磁场对电流有哪些用途
提问:综上所述,磁铁与磁铁的力,磁铁和电流的力,它们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是通过什么去达成这力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磁场
因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学生对其知道较少,故可能有一些疑问。
多媒体演示磁场是力发生的媒介,让学生对磁场有哪些用途有更形象的理解。
师问:司南、信鸽传书等都是借助了地磁场对它们的受力用途,那样地磁场是怎么样产生,又是怎么样分布的呢?同学们对此的认知有多少?
师:总结学生的看法,后通过视频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