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学范式中的有关定义探析

点击数:177 | 发布时间:2025-08-14 | 来源:www.p5999.com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2015)33|0026|02

    马克思过去说过:“哲学很了解生活”[1]123。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了哲学和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生活哲学研究作为一种新范式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股要紧力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但因为种种缘由,生活哲学这个范式中的一些定义却并未理清,这非但与生活哲学蒸蒸日上的进步态势格格不入,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妨碍了生活哲学本身的进步,因此,界定、理清生活哲学中的有关定义已火烧眉毛。

    马克思一直觉得哲学来自于生活,而不是在生活以外。现实生活世界是哲学的基础,但形而上学却颠倒了这一认知,“错误地把思想、观念、现存世界在思想上的独立化了的再现当作这个目前世界的基础”[1]121。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颠倒的关系扭转过来:“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大家这里是从人间升到天国。”[1]73马克思一直立足于生活,从现实的日常的个人出发,用他们现实的实践活动来讲解抽象观念的生成。这实质上就完成了一场哲学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就是使形而上学所谓的哲学基础崩塌,哲学“从天国回到人间”,重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在这里,生活首次以感性的形式而且作为哲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而出现,故而生活和哲学无论怎么样是没办法离别的。马克思在描述我们的哲学时,过去指出:“这个首要条件是:大家为了可以‘创造历史’,需要可以生活。但为了生活,第一就需要吃喝住穿与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92这段话里的生活,无论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还是“吃喝住穿与其他一些东西”,本质上都是指现实的生活。因此可以说现实的生活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生活观的第一重意境。这表明哲学开始了解生活,离开生活的哲学是万万不可以的。

    在马克思的哲学里,有一个思想贯穿一直:哲学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生活哲学就是对马克思此种哲学观的一种解析。此种解析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马克思在他的多本著作中有过有关描述,这类描述已折射出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文本来考察: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指出要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事物、对象,由于哲学包括在对象里,所以此处也就是要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哲学。接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原稿》中进一步论述:劳动是人的生成过程。而现实生活正是以劳动为根本的,换言之,劳动也是哲学的根本,离开劳动,哲学根本就无从谈起。马克思在这里,已经知道到了哲学和劳动之间的内生性。第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曾说过:“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以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1]73在这里,马克思提出要“消灭哲学”,。所谓消灭哲学其实就是指把哲学不单是用于讲解世界,更要紧的是用来改变世界,达成对世界的指导用途,从而使人成为自由的、幸福的人。第三,在《科隆日报》中马克思曾如此论述:“哲学不是在世界以外,就好似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以外一样。……任何真的的哲学都是自己年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83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论述哲学与年代、生活的关系,明确脱离生活的哲学不是他所讲的哲学,他的哲学打造在生活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没办法离开生活的,哲学是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精华’。

    国内大多数学者集中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等原著中来进行马克思“生活哲学”有关定义的研究。特别是对“生活”这个定义讲解得很了解。一方面,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活定义”。狭义的等同于物质生产;广义的则是指包括物质生产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形态》中有一段话非常不错地表述了何为狭义的生活定义、何为广义的生活定义与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法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每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说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2]147在此段话中,狭义的生活定义是历史运动的首要条件和根本动力,广义的生活定义则是历史活动本身。尽管《形态》中的多数生活定义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但广义的生活定义的提出在逻辑上是不容置疑的,由于它澄清了一种错误认知:将意识完全排除在现实生活以外,将两者割裂、对立起来。

    其次,在《形态》中,马克思说过“个人如何表现我们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如何。……个人是哪种,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社会结构和国家一直从肯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其他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日常的个人。”[2]151通过这类经典描述,大家可以看到,在《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生活”这个角度入手,从多种意义上用了生活定义,当生命活动从指向物质生活资料到自然界到社会,其意义则分别是:衣、食、住、行,生活是保持人类存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活动;劳动,生活就是生产实践;生活是指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宗教活动等,生活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生活定义的很多现实意义――物质生活资料、劳动、生命活动等,而且这类意义从深度上讲是递进的,因此,大家要进行生活哲学的研究,对此就需要有个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那样,在马克思的生活哲学观中,“生活”到底的意思是呢?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原稿》中给予知道答。其过去讲解:“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质、种的类特质就是生活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质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57。通过这段描述,马克思不只规定了人是有意识的自觉的生命活动,指明了“生活”的本质,而且指明了人的生活是人自己有意识的生产自己生命的活动,是由自己创造的。由于“人使我们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3]57,是“具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3]57。

    对“生活”内涵理解最深刻的学者当属杨楹教授了,他依据马克思原著对“生活”的描述,提出了“生活静态结构论”和“生活动态趋向论”,准确深刻地解释了马克思的“生活”。马克思过去指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含他们已有些和由他们我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146依据此段话杨教授指出,“一些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割裂的,相反,有着势必的内在联系。其中“现实的个人”是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生活的起点,“他们的活动”是载体,将前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一同构成生活的静态结构。对于生活的动态趋向论,杨楹教授是依据这段话来理解的:“历史不外是每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借助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国;因为这个原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其次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168。在杨楹教授看来,这是马克思在描述了生活的静态结构之后,继而对生活的动态历史性变迁进行的描述。马克思借用“物”的展开来描述生活的继承性、连续性和生活自己的创造性,第三表明生活的历史是生活的再创造这一独特的内涵,这是生活静态的进一步展开,由此,生活静态与生活动态一同构成了生活的历史逻辑。

    其实无论哲学家们把哲学看作什么,研究什么,都没离开过大家的现实生活,最后也是为了改变现实生活探寻理论支撑。正如马克思一直强调关注“生活”一样,它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原则性问题:生活活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大家所有活动的基础。这就提醒大家所有活动包含哲学都离不开大家的“现实生活”,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才能解构社会上所有故作神秘的东西。这正是马克思探索哲学的宗旨,也是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办法论原则,这一点在马克思批判德国哲学家们离开德国的现实生活进行纯粹的理论研究时就已经表征出来了。他说“这类哲学家们没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己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2]145|146。换言之,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实践来讲解人的生活,就是要创立一种新哲学,这种新哲学可以引导大家正确理解并积极参与生活。

    伴随对生活哲学研究的深入,生活哲学有关定义的界定也愈加明确,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生活哲学研究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现实生活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大家又不能不承认,在生活哲学的研究获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局限。譬如对生活哲学中的“生活定义”研究得不够细致,比较笼统、有时又有点脱离现实、甚至可能违背生活的原义;生活定义一直局限于马克思著作的研读,没走出文本、结合生活、结实实践来解析;学者对生活哲学的定义的解析缺少系统性,各自从我们的立场,这虽能够帮助集思广益,推进学术的进步,但同时也表明了大伙对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不甚明了;遗忘了生活哲学是源于马克思哲学,在马克思哲学以外来讲解马克思等。因此,大家研究生活哲学,包含有关定义的研究,必须要来自于现实的生活世界,扎根于现实的实践生活,而不可以离得远远的生活以外。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