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车改革进展缓慢是什么原因
国内公车改革进展之所以这样缓慢,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部门的双重地位。
政府既是公车改革的推进者,又是公车改革的目的对象。作为公车改革的目的对象,难免会顾及自己的利益。它既与高层决策者的利益有关,又与改革的推进者的利益有关。因此,要推进公车改革,就需要政府改革的推进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品德与很大的勇气与毅力。但作为经济人,很多时候个体一直要考虑自己利益。因此,在推进公车改革过程,改革推进者本身也会存在肯定的顾虑,甚至成为公车改革的较大阻力。
2.缺少相应的配套手段。
没健全配车规范,没严格的用车规范,假如不改变政府行政体制,公务车改革最后只能是一句空话。公车虽然号称是公车,但在用的时候,到底是在公用还是自用非常难分清。财政支出的决策权基本上都学会在政府部门手里,单一的货币化手段有哪些好处是把公车的成本转变为个人收入,出发点是好的,但假如没与公务员薪金规范改革合适套,比较容易引起进一步的不满,因而是非常难持久的。
3.等级配备制致使相互攀比。
在现行的公务用车规范下,公车配备标准是根据干部职级高低来确定的。表面上看,这一规定能够帮助控制公车的超标和滥用。但事实上,却为公车涂上浓厚的等级色彩,使汽车的规格及豪华程度成为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无疑致使公务用车性质的改变,进而成为各级各类政府官员相互攀比的对象。所以公车规范的这一特点,无形中也成为公车攀比性消费的助推剂,反而在控制公车消费的同时助长了公车超标和滥用现象的滋生,日常超标准配置车、超标装演等就是例证。
2、公车私用的不好的后果
1.规模不断膨胀,财政不堪重负。
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约有公车350万辆,包含司勤职员在内耗用约3000亿元/年,已经成为财政不堪重负的大包袱。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国内1999年国防成本1076.40亿元,文教、科学和卫生事业费2408.06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5594.86亿元。也就是说,当时的国内公车耗费等于国防成本的3倍,比文教、科学和卫生事业费的总和还多600亿元,占据了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中央采购汽车近6000辆,金额近10亿元。
2.运行本钱较高,用效率低下。[论文网 LunWenData.Com]
机关公务用车闲置时间长,空驶里程多,在运行管理和控制上不严格,而且几乎不组织必要的经济核算,不讲求汽车的用法效益,致使公务用车的用法本钱远高于社会汽车。据调查,社会汽车每万公里运输本钱为8354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运输本钱仅为公车的13.5%。
3.私用现象泛滥,资产流失紧急。
国有资产不只在买卖中会流失,在用中同样会流失。公务用车作为免费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更是这样。大家都知道,目前公务用车用于公务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公车不“公用”现象日益紧急。有些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开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让在编司机“休息”,这在无形中加快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3、推进公车改革的建议
1.规范革新是公车改革的核心。
公车改革在每次两会期间都是大家谈论的焦点,国家也相继颁布了一些解决政策,但公车改革目前进展依然缓慢,根本缘由就在有关规范存在着弊病,因此,规范革新是公车改革的核心所在。第一,严格控制新增公车。除特殊部门外,部门新增公车需要要得到上级及有关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同时明确指出新增公车的作用及预计的购买成本,假如涉及数目较多,应该举行听证会,确保在大部分民众可以了解并且赞同的情形下才能予以购买。第二,严格经费用标准。这完全可以通过严格用车规范,加大社会监督,限制领导干部和政府机构借助职权,超越工作需要违规用,并形成常规化、规范化、透明化。最后,加大公车报废规范,越来越降低公车的数目。公车数目不降低,公车私用的现象就很难消失。大家可以拟定规范,在公车年限到期后直接予以取消,不再给予更新,久而久之,达到越来越取消或降低公车私用的目的。
2.市场化、货币化手段是公车改革的必要补充。
公车改革是一方面需要规范革新,其次也需要市场化及货币化手段,大家完全可以借用海外公车改革方面的经验:德国政府部门有相当数目的租用公车,有时连接待来访外国元首用的车都是出租来的;比利时政府则鼓励“私车公用”,规定高级官员可以私车公用,国家按行驶公里数进行补偿,全年最高不能超越1.5万公里;日本政府依据公务员居住地到办公场合最短距离的实质所需交通费的数额,使用实报实销的方法发放交通补贴,但也有最高限额;新加坡政府对于肯定级别的公务员给予一次性买车补贴或按月发放汽车消费补贴,对于普通公务员则给予交通补贴。
3.规范操作、依法行事公车改革的保证。
规范革新、市场化及货币化手段对于公车改革来讲都是必要,但,怎么样确保公车改革可以根据上述手段拓展就需要要规范操作、依法行事。这就需要大家需要拟定规范的操作程序,根据规定的程序严格实行,同时要有专门的部门和职员进行监管。如此才能保证公车改革的方向和成效不偏离预期的轨道。[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