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企业注册登记
三地近年来在促进科技企业注册登记上,主要获得如下5方面进展。?
直接登记制
直接登记制是国际通行的企业注册登记方法。直接登记制下,到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成为第一道手续,剩下的审批事情,只须申请者承诺在规按期限内办完即可。
2001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都实行了科技企业直接登记制。因为手续大为简化,申请者最快1天就可领到营业执照,因而直接登记制一经推出,便大受青睐。?
淡化经营范围
营业执照不再注明经营范围后,企业可在法律允许且无须行政审批的经营项目中作自由选择,经营项目即便变化,也无须到工商部门作变更登记。
2001年,三地在科技企业注册登记上都淡化了经营范围。
?
审批限时提速
三地都规定工商局须在受理后2个工作日内告知前置审批部门,前置审批部门回复时间有限制,逾期(北京规定为3个工作日,上海和深圳规定为5个工作日)不回复视作批准。除此之外,三地工商部门为促进企业注册登记,都改进了工作办法,比如,2001年,北京海淀工商分局实行“即审即核”,上海工商局在全市实行“网上并联审批”。?
减少注册登记门槛
有限责任公司是三地科技企业注册登记时最常使用的企业组织形式,但国内《公司法》规定科技开发类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对创业人士而言,门槛过高。北京2000年将科技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金降至3万元;2001年十月,深圳也将科技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金降至3万元;上海2001年则规定在张江注册一家科技公司,资本可分期到位,首批缴纳资本3万元即可。至此,创业人士在三地创办科技企业,都不再面临门槛问题。?
突破技术入股比率限制
三地在实质工作中发现,在技术入股比率问题上,假如僵硬地实行国家规定的35%上限政策,将不利于提升技术拥有单位和个人从事成就转化的积极性。为此,三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00年,北京和上海在规定技术入股比率可达35%的同时,均增补了双方若另有约定,则从其约定这一条约,实质等于认同了由市场决定的技术入股比率。深圳也于2001年颁布了可突破35%上限的政策:只须全体股东一同出具承担企业债权债务连带责任的书面承诺,技术入股比率就可超越35%。除此之外,2001年,北京从加大专利工作出发,规定重大专利技术经认定,作价入股比率可达60%。至此,35%比率限制在三地已得到突破。?
2、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提升,程序加快
1.标准提升?
2000年,科技部第三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2001年初,北京和上海随之提升了认定标准,并与科技部2000年认定标准完全一致。而深圳则多年来一直坚持高标准,2001年颁布的认定标准变化非常小,总体仍大大高于科技部2000年认定标准。认定门槛高带来有哪些好处是明显的: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目少但水平高,政府可以或有限的财力集中用于扶持这类企业。下列一组数据可资佐证:从1991年开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起到2000年底,深圳共认定212家,但这212家企业达成的工业总产值占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88%;这类企业中,工业产值过亿的有80家,过10亿元的有21家,过20亿元的有13家,过40亿元的有5家,超100亿元的有1家。?
2.程序加快?
2001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张江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行授权制,市科委留有监督权。授权制下,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得到加快。深圳则依据当地实质,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一直不分高新区内和区外,从初审、现场评审,到最后颁发证书,所有权利归市科技局;2001年,深圳对认定程序作出改进,将过去的每季度集中受理一次,改为长期受理,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节奏。?
高新技术项目认定:从“产业化”向“转化”倾斜
现在,三地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分两类:一类是成就转化类项目,另一类是成就产业化类项目。两类项目有什么区别在于:前者重视“转化”,对投产后的生产规模不作需要,申请主体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自然人;后者则需要投产后能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重视“转化”之后的“产业化”,申请主体是企业。?
北京自1999年起认定的“高新技术成就产业化项目”,与深圳一直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都属成就产业化类别。上海则于1998年颁布促进高新技术成就转化的“18条”,同年开始认定“高新技术成就转化项目”,并于1999年和2000年两次修订“18条”。“18条”的颁布和修订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引起非常大反响,上海的革新环境也因此日益浓厚。
2001年11月,北京学习上海这一进步高新技术产业从“源头”抓起的做法,颁布促进高新技术成就转化的“28条”,明确规定北京自2002年起实行高新技术成就转化项目认定规范,并颁布了认定方法等配套政策,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至此,三地在高新技术项目认定上,正在从“产业化”朝“转化”倾斜。?
3、常识产权工作
政府高度看重
北京、上海和广东(深圳是广东专利工作数一数二的城市)都很看重常识产权工作,表现为:?
1.强调入世后常识产权工作的重要程度。其中,北京和上海都把加大常识产权保护提升到塑造国际大都市形象,打造好投资环境的策略高度,提出要拟定面向21世纪的常识产权进步规划和策略。?
2.专利管理机构升格。
2000年机构改革中,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专利管理局都被更名为常识产权局,并由事业单位升格为政府直属行政机构。其中,上海2002年初已在下属所有区县设立了常识产权局,为全国首创。?
3.增加常识产权局的职能。北京、上海和广东都赋予市(省)常识产权局主管全市(省)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常识产权事宜的职能,并将市政府常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能划入常识产权局。?
政策颁布多,财政投入大
1.北京2000年开始将常识产权工作提高到策略高度,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在2000年12月通过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中,常识产权保护占相当篇幅,涉及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自主常识产权、互联网信息常识产权和技术秘密保护多方面内容;2001年6月,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大常识产权工作的建议》,规定对具备好产业基础和进步前景的创造创造,给予肯定的专利申请费和保持费的补贴,对科技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专利项目,给予专利技术推行资金;2001年11月,在促进高新技术成就转化的“28条”中,财政对专利工作的投入得到落实,市政府将设立常识产权进步和保护资金;2001年12月,作为“28条”配套文件的《北京专利推行资金管理方法》颁布。
?
2.上海2000年开始颁布一系列政策。主要有:2000年颁布《关于加大本市常识产权工作的若干建议》和《上海资助企业专利代理成本方法》,市政府决定对企业申请国内专利的代理成本进行全额资助;2001年1月颁布《上海促进企业专利工作方法》,12月颁布《上海专利保护条例》。除此之外,上海常识产权局自2001年起设立“上海创造创造专利奖”,该奖由创造专利奖、专利申请优胜奖、专利推行效益奖和出色专利工作者等6个单项奖组成。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