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点击数:643 | 发布时间:2024-11-23 | 来源:www.fcglmw.com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在平时的学习中,说起要点,应该无人不熟知吧?要点就是学会某个问题/常识的学习要素。

    1.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一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区域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区域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二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圈层依据地震波的特征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大方圈、水圈和生物圈。

    3.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三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因为地球内部的常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遭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因为地震波在不一样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借助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准测量,“_”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肯定深度发生忽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忽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第一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忽然降低,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忽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来划分的。

    4.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四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

    9.比率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率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率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通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5.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五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征

    因为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方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充气压力--阴雨

    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充气压力--晴朗

    垂直方向的气温充气压力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减少,但空气变稀,充气压力减少。

    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来自国内的气流--干

    两种性质不一样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6.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六


    地理环境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点包含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点。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有哪些用途,归根结底是因为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用途。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有哪些用途: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进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方圈,使原始大方渐渐演化为目前大方;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目前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国内西北内陆——因为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很难到达,形成干旱的国内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用途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用途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有,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7.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七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是什么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合的自己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水平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8.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八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天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指的是冬季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国内广大区域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天成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气温回升,天气渐渐转暖。

    谷雨:

    4月20近日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成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成长,欣欣向荣。

    小满:

    网络情人节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近日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珍藏种子。

    夏至:

    6月22近日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近日后,入暑,标志着国内大多数区域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近日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国内广大区域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长期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成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马上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因为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近日后,因为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降低非常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近日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十月8近日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降低,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十月23近日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十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成长中的农作物风险非常大。

    立冬:

    每年11月7近日后。

    小雪:

    11月22近日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权势增强,气温飞速降低,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近日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近日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将来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降低,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近日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近日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9.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九


    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地方时计算办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

    ①式中加减号的使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

    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10.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十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注意: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通常来讲,等太阳高度线图中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的半圆为昏线,以西的半圆为晨线。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假如其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不过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肯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坐落于最北点以南,北极点与最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南极点。

    11.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十一


    主要运输方法及其特征:

    铁路运输

    当代非常重要的运输方法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原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本钱高

    公路运输

    进步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要紧的运输方法。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便捷,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本钱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法,运量大,投资少,本钱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情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法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施投资大,技术需要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法。货物主如果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便捷,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非常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施投资大,灵活性差。

    12.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十二


    光照图的判读办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13.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十三


    1.大方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方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方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方逆辐射

    2.热力环流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由于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方水平运动:

    水平充气压力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缘由;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干扰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等压线密,风力大

    14.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十四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依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近日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近日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天,南半球为冬天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近日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天,南半球为夏天

    依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假如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应该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15.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十五


    正午太阳高度

    注意不同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点: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应该注意借助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剖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字和纵坐标名字、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6.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十六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征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充气压力(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充气压力(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充气压力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减少,但空气变稀,充气压力减少。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国内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一样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7.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十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架构、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用途:

    ①内力用途(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用途)

    ②外力用途(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架构的种类: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什么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用途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遭到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架构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地址选择,应避开断层

    18.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十八


    1.判断南北极

    一般用于俯瞰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维度

    晨昏圈过极点,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区域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19.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十九


    1、晨昏线的定义

    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在日照图上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办法,一是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依据昼夜半球判断:坐落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坐落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征

    假如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方对太阳光线的散射用途,那样,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0.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地理科目下册要点 篇二十


    判断气候种类

    A、先以气温定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XX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国内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国内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锁定目的。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XX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全每年平均匀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国内性气候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