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高路径研究

点击数:799 | 发布时间:2024-12-23 | 来源:www.ziyubo.com

    在生活步伐日益加快的当下,大家非常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维护平时的人际交往,为了对已打造的人际关系和潜在的人脉资源进行保持,需要运用社交媒体这种以较低时间本钱打造和维护关系的交往方法。依据CNNIC第42次《中国网络络进步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网络普及率为57.7%[1],社交媒体备受用户喜爱和追捧。在海量社交媒体之中,微博除去具备熟人关系链的在线交互外,还有基于生人互联网弱关系链和虚拟空间有关性的社交关系模式,拥有了多种社交媒体的一同特点。通过考察微博用户人际互动中嵌入的社会资本,对于管窥互联网社会资本特点和构建具备启发意义。

    1、 定义界定与研究办法

    (一)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概述

    互动本就是一个无所不在的行为,正如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述,“个体之间任何形式的社会接触都构成了互动,大家大多数的生活都是由某种互动构成的”[2]。互联网人际互动是人对信息媒介运用而诞生的一种互动行为,突破了传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具体到微博人际互动,指用户在微博平台通过信息浏览、发布、转发、评论或用站内信等方法与其他的用法者进行的人與人之间的互动,包括获得信息、交流、推荐和打造人际关系的行为。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定义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Bourpeu)正式提出,其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倡导是:“在与熟悉或相识人的长期关系互联网中,与互联网中所有物有关联的实质或潜在资源的集合”[3]。后继有多位学者进步了社会资本定义,但现在学界尚未形成对“社会资本”的统义。林南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强调社会资本是“在具备期望回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投资”,概括了社会资本的四个功能:第一,促进了信息的流动;第二,某些社会关系,因为其所处的策略地方和地位拥有更有价值的资源、行使更大的权力;第三,社会关系资源也被视作这个人的社会信赖证明,某些信赖反映个人通过社会互联网和关系涉取资源的能力;第四,社会关系被期待着强化身份和认同,这种强化和认同提供情感支持,促进心理健康[4]。

    (二)研究办法

    在王艳梅对虚拟社区互动的研究基础上[5],将微博人际互动设置为互动内容(信息性互动;人际关系互动),互动方法(单人互动;多人互动),互动程度三个维度;基于林南社会资本理论,建构社会资本的四个一级维度:信息资本,人脉资本,信赖资本,情感资本。共设置26个操作性问项,通过问卷调查探究微博用户参与人际互动的近况;剖析用户人口特质及用年限等客观原因对社会资本获得的影响,并验证用户的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调查在问卷星网站生成访问链接,通过微博、平台、QQ、微信等途径进行派发,共收购问卷256份,有效问卷252份。

    2、微博用户参与人际互动的特点与近况

    (一)人际互动的舞台:关系建构与信息传递同在微博是用户自我呈现的途径,是满足自我表达的诉求,也是进行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的舞台。微博用户的人际互动内容主要分为人际关系互动和信息性互动,通过调查数据发现,用户的人际关系互动较为明显,人际关系互动的均值2.9127接近于3,信息性互动的均值2.756<3。说明,对于一般微博用户来讲,人际互动中更多渗透着你来我往的交往行为,获得信息与推荐信息的行为稍少,但两者整体差距不大,在整个人际互动过程中,关系建构与信息传递同在。在微博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发布的信息,主要接收对象是对其微博添加关注的“粉”群体,可以说信息的接收对象是确定的。用户与其“粉”形成一种互联网互动关系,对于用户自己而言,可通过粉注册的个人信息知道其身份属性,“粉”的群体结构相对透明。在互动的过程中,信息的发布者可以视个人需要所定,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播。

    (二)角色建构意识不明显,线上关系多为线下关系的复制微博作为一个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得的平台,普通用户注册后,以实名或化名的形式获得互动身份,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互动和打造关系。然而,研究发现,大多数用户在线上的粉圈主如果自己日常熟知的人,用微博发展新人际关系群相对较少,44.49%的用户在微博上关注的人,大多数在日常彼此认识;35.24%的用户持基本不认可微博用增加了新朋友的数目。显然,用户进行线上互动的身份多以线下身份的延伸为主,线上关系网结构简单,对于在半虚拟化的空间中重新塑造一个身份的意识并不明显,这种身份的塑造包括其个人在交际圈中树立的新形象和影响力。基于社会学中戈夫曼的拟剧论,日常的每一个人或是个体表演者,或是剧班中的一员,一直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根据肯定的需要,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6],微博用户在线上重新经营一个身份的意识却不高,怎么样有效进行自我呈现,形象塑造的意识尚不明显。

    (三)用户自我信赖度高,对媒介环境的常见信赖感较低在媒介平民化的今天,社交媒体为大家生活工作提供很多便利,同时其低门槛和弱把关的特点,也促进大家在媒介用过程中对媒介环境维持警惕和距离。基于本调查数据,近八成微博用户觉得自己在微博中暴露的关于个人的信息大部分真实,平时微博发布的信息也以真实居多,但对别人与微博公开信息的信赖度较低,44.09%的人觉得微博上的信息只有部分真实,41.73%的用户不完全信赖其他微博用户。正如赵竞等学者对互联网交往中人际信赖的剖析,线下交往双方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视听线索构建对他们情感的感知,但在虚拟社区中,因为人际交往中要紧的情感线索的缺失,互联网用户间信赖极具脆弱性[7]。在微博人际互动中亦是这样,即使多数用户觉得自己发布了真实信息,但因为真实情景和线索的缺失,用户信赖和平台信赖仍然非常低,“不信赖”成为用户避免互联网交往风险的方法,隔离了用户间弱关系网的构建。 (四)主动获得信息能力较强,生产有价值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在微博中,用户主动获得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较高,近一半的微博用户基本可以主动获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信息资本不单单源自我们的粉圈,同时也包括微博中形成的各种公共信息,无门槛准入的关注条件促成用户自主选择权,用户可依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关注各种用户,以获得各类信息。但,本研究也发现,作为微博中的一员,用户自己主动生产具备肯定价值的信息相对较少,只有38.4%的用户可以在微博为别人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和帮助,形成一种“信息输入高于输出”的情形。用户为别人主动生产有价值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尚未形成,这也致使用户在微博圈的身份和地位感不突出,没形成自己肯定的影响力。

    3、微博用户社会资本的影响原因剖析

    社交媒体本身不会增加用户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的获得需要是用户参与,即用户用这种媒介。因此,第一对微博用户自己所固有些身份属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用年限是不是影响用户社会资本作探究;第二剖析用户人际互动变量(信息性互动,人际关系互动,单人互动,多人互动,互动程度)与社会资本因变量(信息资本,人脉资本,信赖资本,情感资本)的关系,把握社会资本的影响原因,为探索社交媒体用户社会资本获得的提高路径提供参考。

    (一)用户的学历差距越大,获得的人脉和情感资本相差越多学历对用户社会资本四个因变量的影响剖析中,“人脉资本”和“情感资本”变量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是2.921(P=0.035<0.05)和3.544(P=0.015<0.05)。基于此,进一步进行事后比较发现,“大学本科”群体的人脉和情感资本显著高于“高中及中专”群体,且就“情感资本”而言,“大学本科”组群体显著高于“大专”组群体;人脉和情感资本变量上“硕士及以上”群体显著高于“高中及中专”群体、显著高于“大专”群體。显然,学历对用户的人脉资本和情感资本影响显著,学历相对较高的用户,获得人脉资本相对更多,也更易获得较好的情感满足。

    (二)职业种类不同,用户的人脉资本和信赖资本差异大职业对用户社会资本四个因变量的影响剖析中,“人脉资本”和“信赖资本”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是2.614(P=0.013<0.05)和2.212(P=0.034<0.05)。事后比较发现,就“人脉资本”因变量而言,8个主要职业种类里“专业人士”组群体显著高于“服务业从业职员”;就“信赖资本”因变量而言,“专业人士”组群体显著高于“媒体从业职员”。用户职业种类对“人脉资本”和“信赖资本”有显著影响,不同职业之间信赖资本和人脉资本存在着非常大差异,媒体和信息素养高的“媒体从业职员”由于对媒介和用户信息具备更深刻的察看和判断,故对微博常见信赖感相对较低;“专业人士”群体相对别的人群,拥有更高的学历,在人脉资本上更具优势,这也侧面验证了学历影响用户人脉资本的结论。

    (三)用户的微博用年限越长,信赖资本越低研究发现,用户微博用年限常见较长,超越一半以上的用户用年限在3年以上。用年限对社会资本四个因变量的影响剖析发现,用年限不同唯独在用户信赖资本间存在显著差异(F=5.627;P=0.001<0.05),“一年及以下”,“2年以上~3年”组用户的信赖资本显著高于“3年及以上”群体。显然,用年限对用户“信赖资本”有显著影响,用年限长的用户,在自我信赖度不变的状况下,其对微博的常见信赖感相对较低。用户的微博用年限是一个不断累加的过程,伴随用时长的累积,用户对平台环境的认知也不断深入,然而“老用户”反而对微博平台愈加不信赖,这也一定量上暴露出用户对平台存在着风险感知和安全顾虑。

    (四)信息性互动和人际关系互动正向显著影响用户社会资本在分别以信息资本、人脉资本、信赖资本和情感资本作为因变量,以人际互动的五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剖析时,发现微博用户人际互动的“信息性互动”“人际关系互动”变量分别对信息资本(P<0.001,β:0.455;0.401),人脉资本(P<0.001,β:0.252;0.438),信赖资本(P<0.001,β:0.212;0.342)和情感资本(P<0.001,β:0.200;0.501)影响显著。说明,微博中用户的人际互动对其自己社会资本的获得具备肯定的影响,并且是肯定积极的影响,这让大家意识到假如要提高自己在微博可以获得到的社会资本量,则应该积极主动参与人际互动,无论是进行信息性互动还是人际关系互动,只须通过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互联网,随着着互联网资源的投入渐渐增多,即互动行为的增多,那样获得到的回报也会相应增加。

    (五)互动方法影响情感资本,用户越倾向于单人互动,其情感资本越低以情感资本为因变量,以人际互动的五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剖析时发现,不只“信息性互动”和“人际关系互动”对用户情感资本获得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单人互动”方法对用户的“情感资本”有显著负向影响(P<0.001,β:-0.150),一对一互动方法越多的用户,获得的情感资本显著降低。在微博如此一个开放性的社交媒体中,用户选择一对一的互动方法主如果通过私聊功能来达成,这是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互动,不涉及微博被别人转发或点赞而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更不会有信息发布后被粉圈多人评论和关注的满足。用户越是频繁用一对一互动,自己获得的情感满足则越少。

    4、社交媒体用户社会资本获得的提高路径探索

    (一)用户正视“弱关系”功用,参与线上人际互动格兰洛维特在其著名的“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中指出,弱关系是连接不同社会关系互联网的“桥”,通过弱关系连接的社会互联网成员具备异质性,从弱关系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然而,本研究发现当下微博用户对于参与线上人际交往不积极,线上关系多为线下关系的复制,即线上关系互联网成员仍旧以线下强关系链接为主。基于社会资本的考量,社交媒体用户应正面认识弱连带有哪些用途,防止在线上人际互动中完全沉溺于熟人社交;积极采纳多人互动方法,一对多的互动形式更易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勇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打造新的弱关系连接,丰富社会关系互联网,并通过积极的交流与交流实践,强化彼此交往主体之间的信赖关系,挖掘、进步为潜在的社会资本。 (二)个体积极建构线上角色,展示社交媒体形象社交媒体人际交往不同于线下交往的现实可感知,用户间的相互知道依靠于平台呈现的用户形象,而当下微博用户对于线上的“印象管理”缺少看重,主动生产信息意识缺失。戈夫曼指出“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的过程即社会成员因为在乎自己在参与互动的别人在不一样的社会场景中的形象,因而使用不一样的方法管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用户应用好社交媒体的各类信息呈现平台,借助社交平台的技术特质,设计和架构差异化的形象标签,展示自我形象和身份特点;通过社交平台多元的活动模块,如动态、推荐、兴趣、点赞、相册、群组等多媒体交互功能,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互动实践,积极对别人的社交呈现进行反馈和互动;勇于在线上交往行为中充当“建议领袖”,主动生产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并借助自己资源和能力帮助别人,塑造形象,拓展关系互联网,占据“结构洞”地方。

    (三)平台自己优化互联网服务机制,打造安全可信的社交环境社交媒体自己虽说不会增加用户的社会资本,但这种社会资本的获得却不能离开社交媒体平台所赋予的情境条件,社交媒体等于为用户参与交往提供了一个“舞台”。信息性互动和人际关系互动对用户社会资本都有着积极促进用途,但当下不少用户不愿深度参与线上互动实践,对社交媒体环境缺少信赖,对于通过社交平台打造新的线上弱关系维持警惕。媒介平台方作为用户交往的“舞台”,要主动打造安全可信的社交环境,促进用户间相互信赖和平台信赖。如积极践行社交互联网实名制,防范社交不轨行为,搭建用户的信赖基础;借助数据抓取、敏锐词过滤、内容举报和隐匿机制等排除垃圾冗余信息;健全用户反馈途径和举报机制,为用户投诉建议设置多种有效渠道,准时知道并解决平台漏洞和用户需要;不断强化移动互联网加密功能及数据风险预警机制,提升社交媒体的安全系数。

    (四)媒介運营方勇于转变思维,提高平台的“沉浸感”出于用户进步和平台成长的需要,媒介运营方理应紧盯时新的媒介技术变革,抓住技术脉络,塑造符适用户需要的社交环境。用户的媒介用是其获得互联网社会资本的条件,媒介环境中,好的沉浸体验会吸引用户,增强用户对社交类网站的用法粘性,沉浸感的特征是用户与移动商品的持续交互性[8]。社交媒体平台可以从“沉浸”视角出发,借势5G互联网年代的到来塑造实时交互社交,把社交场景从刚开始现实和虚拟空间的二元独立,进步到愈加丰富的虚拟现实之中,赋予用户更多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提高社交的趣味性、真实感和用户参与度。

    (五)政府丰富继续教育渠道,规范社交媒体传播并举受教育程度高、常识素养较为丰富的用户在通过微博平台获得社会资本方面更具优势,而个体的进步主要依靠于同意教育。个体同意好教育对于社会资本的获得大有裨益,政府部门应逐步丰富教育渠道,开辟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教育、校园再教育等多种教育途径,为公众提供多种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选择;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规范化参与继续教育,扩大教育资源;鼓励用人单位为企业职员继续教育开辟条件,鼓励个人参与继续教育;同时借用媒体力量和自己宣传方法,培养公众同意再教育意识,宣传教育资源。除此之外,用户存在对社交媒体的常见信赖感较低,既不相信平台流通的别人信息也不愿披露过多个人信息的问题近况,基于促进公民互联网社会资本增益的考量,政府可以参考不断变动的社交媒体情境,准时拟定并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社交媒体传播。如打造互联网审察追责机制,对社交平台及用户的信息传播进行合理规范,防止不实、不好的信息传播;协同社交平台,持续推行互联网实名制;拟定社交平台内容控制的统一标准,实行评分和过滤规范,对不相同种类别信息进行分类处置,如政商信息进行规范,色情暴恐信息进行过滤。

    5、结语

    网络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促成了社交媒体的风行,社交媒体的媒介特质为社会资本提供了滋生、交换和转化的土壤。伴随愈加多的个体融入到社交互联网之中,社交媒体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同时,社交媒体用户的人际互动能够帮助社会资本的增益,但若过度沉溺于社交媒体,被技术“奴役”、被符号“裹挟”,并非本文探究社交媒体情境下社会资本获得的初衷。用户自己适度合理地参与线上人际互动,社会为个体进步开辟好环境,才是社会资本构建和个体进步的应有之义。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