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项选择题
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依据秦规范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行政长官
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秦灭六国达成统一的根本缘由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方案
C.统一条件成熟,秦适应了这一历史进步的时尚
D.秦王嬴政的雄才粗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3.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就特别注意对官吏进行监督。秦朝时期,负责监督其他官员的官员是。
A.丞相 B.御史医生 C.太尉 D.郡守
4.王国维在《殷周规范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备历史势必性
C.没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规范了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5.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中国古时候朝廷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进步,其缘由是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B.从商容易致富
C.政府没具体实行此政策 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6.“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从《国 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国内古时候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7.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权势,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辽宁,西到今天甘肃,东到今山东。”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火融合带来社会观念的很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①胡饼、烧烤等胡食时尚 ②饮茶之风开始风靡
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 ④改变席地而坐的起居方法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在国内古时候,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时候农业经济的要紧特征是
A.国内古时候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深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健全
D.使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法
10.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类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时候主要农耕方法
C、铁农具的用法已非常常见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11.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国有土地规范,土地归全国人民所有
B.获得井田的贵族拥有用权,可以将之出售和交易
C.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无人身自由
D.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12.据《三国志》记载,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材料反映了当时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特点是
A.经济得到进步,与中国大陆经济交往频繁
B.魏政权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C.已经渐渐趋向农耕,土地兼并紧急
D.成为要紧的粮食生产基地,耕作方法与中原无异
13.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辰韩“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上述材料表明
A.张骞通西域传播了先进文化 B.辰韩是当时秦朝领土的一部分
C.秦朝语言中有的外来词语 D.辰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4.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进用途的是
①荒地被很多开垦 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③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④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D.青铜质地坚硬不容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16.城市不能离开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进步,人与人、人与城市、设计与生活的和谐历来是城市建设的理念。汉献帝时计划修建长安城,计算土方可使用哪本书介绍的办法
A.《九章算术》 B.《黄帝内经》 C.《太平经》 D.《量经》
17.国产网络游戏《变仙》使用儒、佛、道作为游戏中的三种职业,让玩家在游乐中体验到中华历史文化的出色与浓厚。在魏晋南北朝景区玩家可体验到的文明成就有
①依据《九章算术》来计算田亩面积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③阅读《伤寒杂病论》④用《授时历》来安排农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有一本书中描写桂林漓江的奇峰群“青莲出水”;阳朔周围则是“碧莲玉笋世界”,“山复峥峥,骨立石皆廉利侔刀戟”。并给这类地貌专门命名“石峰”“石桥”“环洼”之类名字。这本书的作者是
A.裴秀 B.郦道元 C.徐弘祖 D.桑钦
19.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下联是“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该对联所写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韩非子
2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生活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21.体现孔子思想守旧一面的是。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D.“当仁不让于师”
22.“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上文作者是站在哪一派思想学说的立场上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23.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仁者爱人” B.统治者不要过度压迫人民,要爱护民力
C.目的是要达成“天下大同” D.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4.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是封建社会中最有进步前途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在朝做官
C.适应了加大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宣传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拥护
2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规范
③中央集权打造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26.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得到进步的重要原因有
①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②北方很多人口南迁
③北方游牧民族内迁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下列变法手段中有益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
①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实行连坐法 ③ 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8.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重要原因的剖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有殄天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29.《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30.史书上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国内古时候政治规范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打造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
31.当代某学者说到自己待人处事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32.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觉得
A.轻徭薄赋是推行仁政的方法 B.均贫富是推行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推行仁政的首要条件 D.贵民轻君是推行仁政的渠道
33.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依据所学常识,你觉得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如果: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大家可以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时候学术思想自由进步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大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5. “这是一个划年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封国封爵,没公候伯子男。 ……特别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年代是指ks5u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
36.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源于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37.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外儒内法
38.战国时期,时尚“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看重进步军事力量
B.尊重常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常识分子阶层遭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常识分子学会了国家政权
39.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打造了近两千年,不可以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规范,这是势所势必,若不是因为合理,哪可以这样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势必”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致使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达成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打造的中央集权规范相适应
40.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很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用神灵维护我们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2、材料分析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ks5u
请回答:
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什么样的认识?
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倡导?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什么意义?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能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能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常识,剖析商鞅为何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何会受商鞅之“诱”,结果怎么样?ks5u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常识,剖析材料二说法是什么原因。
43.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中西文明的交流、借鉴推进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学者普林尼的著作《博物志》中记载:“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有钱人贵族之妇女,裁成衣裳,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故极其辛苦。”
——张岂之等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首次正式接触。唐高宗至玄宗年代,拜占庭帝国曾七次派使者来到长安。在14世纪的欧洲游记中介绍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西方很多印制天主教会的宗教宣传品与民间的纸牌。到15世纪欧洲有了活字印刷术。
——袁行霈等著《中华文明史》
结合所学常识,指出《博物志》中“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所走的路线具体指的是什么?剖析其形成的条件。
国内史书是怎么样记载材料二“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首次正式接触”的?
总结材料1、二中中欧交往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第二学期高中二年级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1、选择题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BCBBA ABABC CCDDA AABAA BCCCA ABDDC
31-35 36-40
BCCAB BCCCC
2、材料分析题
41.觉得儒学能够帮助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倡导“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大中央集权。ks5u
42.答案由于要进步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手段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43.答案:丝绸的道路。
形成的条件:①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兴盛,特别是丝织业的发达。③张骞通西域。ks5u
《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将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这是国内正史中关于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
有政府间的往来、物质贸易交流、科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