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教育规范决定了“考试”贯穿于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每个阶段,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也早已培养了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作为高考考试“考试知识点”的素描、色彩和速写等绘画写实技法得到了足够看重,而没办法用“分数”衡量的艺术鉴赏、审美能力和革新技法等艺术素质却极度“贫血”。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的课程,在这种应试规范下遭遇了紧急的瓶颈,根本没办法向高等院校选拔和输送真的出色的美术人才。在当今愈加看重素质教育和革新能力培养的大环境下,引导式创意绘画的出现为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弥补了高考考试美术教育体系中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缺失。但同时,两者之间的碰撞也随之产生,怎么样将两者的优势进行双向融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1引导式创意绘画的特征和形式
引导式创意绘画来源于“易道”教育推出的一门针对少儿手脑潜能开发的课程。其基本理论是依据心理学、脑科学理论及少儿认知规律的特征,将智商原因及非智商原因与绘画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意为主线的体验式绘画模式。基于这种特征,引导式创意绘画完全防止了传统绘画模式的枯燥和呆板,使绘画教学更具备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对学生进行各种绘画技法的培养的同时,更着力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开发,不再仅仅以“像与不像”、规范不规范来衡量学生的绘画作品。引导式创意绘画有“体验”绘画、“创想式”绘画、立体绘画、动感绘画、“情商”绘画和“多元智能”绘画等表现形式。
2高考考试美术的弊病
2.1过分强调绘画的写实性,致使高考考试美术内容和形式僵化
因为高考考试美术中写实绘画所占比重较大,致使考生忽视了其他科目的学习。甚至不少学生误觉得绘画写实就是素描、色彩和速写,因而不少美术高考考试生为了获得高分而进行很多盲目地机械模仿,画出来的作品毫无生气。事实上,要想成为真的的画家,仅仅只有对绘画写实的训练和考核是不够的。这种仅仅为了应付高考考试的美术学习技巧弱化了对美术学习的艺术性和主导性,学生的美术学习变得愈加短视和功利。
2.2过分重视绘画技法,忽视了艺术想象力的培养
高考考试美术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分数,学生的绘画技法更容易通过标准化的评判方法来进行量化,而绘画艺术本身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门类,作画者的主体艺术性非常难进行客观地“分数化”,而这种“分数至上”的考试规范使得广大考生在长期的模仿中形成固有些思维模式和绘画理论,紧急制约了学生发挥艺术思想的想象空间,没办法充分饱满的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情感,所画出来的作品好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生硬无趣。
3引导式创意绘画与高考考试美术之间的冲突
引导式创意绘画所主张的思想是在激起学生绘画兴趣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敏锐度、察看事物表象的能力和探索发现新事物的好习惯,自由发挥想象力,借助各种创意绘画材料、绘画工具和绘画方法,通过适合的手法表现源于己所感、所知、所想的事物。创意绘画最大的特征就是绘画者的自由畅想和绘画技法的完美结合。相反,高考考试美术则更强调技法和规范,只关注素描、色彩和速写这三项高考考试必考的项目,而忽视了对美术鉴赏、绘画创意等绘画艺术素养的提升,而长期机械僵化的重复练习致使学生对绘画艺术兴味索然,只剩下对分数的追求。
4将引导式创意绘画融入高考考试美术的方案
4.1强化绘画艺术素养的重要程度
第一,感受出色美术作品的熏陶。在学会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多看国内外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提升学生自己对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对于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画家人格魔力等真善美的感受。第二,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色调、色彩、技法来表达相同的情景,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探索精神。
4.2弱化绘画写实观念的主导性
第一,以开放的、灵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来弱化写实绘画的重要程度。在美术高考考试中,写实主要用来考查学生的察看能力和表现造型能力,学生作画意境和思想的表现较少体现。第二,借助高考考试指挥棒来弱化写实绘画比率。绘画艺术的最大魔力就是绘画作品的独特质和创造性,以适合的形式将这两个方面纳入测试范围,以此鼓励高考考试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绘画艺术素养的培养。
总之,愈加边缘化的高考考试美术已经不可以适应高素质绘画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其中所缺少的就是个人的“创意”,因而构建“创意式”高考考试美术课程体系,将引导式创意绘画与高考考试美术进行双向融合是解决高考考试美术弊病的最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