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91-01
国内作曲界诞生了一批新生力量,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以各大音乐院校的在校生为主,这一点从2007年上海“圣卡罗杯”钢琴创作比赛可以看出。比赛的1、二等奖获得者都是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青年获奖更能体现出作品的创意和锐气。其中有一首爵士钢琴作品《含苞茉莉》获得了出色奖,作者张弦当时年仅17岁,还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该作品革新的爵士风格令在座的老一代作曲家们耳目一新,作者的想法来源于国内的民歌《茉莉花》和欧美爵士乐。
这首作品有一种鲜明浓郁的爵士乐风格,在中国现当代的钢琴作品中是十分新鲜的,叫人印象深刻。大家都知道,“爵士乐是美国的古典音乐,它代表了美国音乐文化的灵魂和美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它是民族大融合通过乐队组合形式表现的一种特有些音乐语言。”①
全曲篇幅不长,一共123个小节,在结构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为柔版(Adagio),第二和第四部分为快板(Allegro),明确规整、层次分明。
第一部分(1―25小节),作者在这个柔板标上了四分音符等于70的速度,特别在开始的四个小节,4/4+4/5+4/6 的不规则节拍以非常慢的速度演奏,同时配合自由的同音轮指和长音的延长标记,情绪上缓慢摇摆,不只突出了爵士乐的即兴性质,而且具备像中国作品引子部分的散板风韵。第五小节的旋律声部直接就亮出了民歌《茉莉花》的主要动机“mi-sol-la-dol-la-sol”,显示了该作品的主题核心材料和音乐内容,接下去的20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乐段,每一个乐段的旋律声部分别重复了三次上行小三度的mi-sol,而爵士乐常见的切分和附点步伐也贯穿在织体部分,整首音乐听起来绵延摇摆,形成了一种自由随心所欲的即兴风格,同时还能隐约“嗅到茉莉花的芬芳”。
第二部分(26―74小节),这是个快板部分,和前一部分的音乐完全不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规整的步伐律动,氛围热烈活泼,表现了舞蹈性的音乐,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进步态势,从音乐材料的变化、演奏力度的逐步加大和步伐的渐渐分裂细碎,听起来一气呵成、干净利索,并且形成了作品的首次高潮。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左手部分,这是由几种固定的低音律动组成的,也正是爵士钢琴演奏的特征之一,即布鲁斯音乐风格中的“布吉――伍吉”奏法。作品从26小节至39小节都使用了八分附点和均等十六分步伐交替的写作手法,并且音高维持不变,重点烘托了右手的旋律乐句。40小节至49小节的低音则以均等的八分步伐为主,右手配以弱起的重音,步伐变得急迫起来。之后的几个小节则左右手步伐同步,用了ff的力度一同将音乐推向高潮。自59小节开始,不规则节拍出现,并且以八分单位拍为主,几乎是一小节一变,间隔由三个八度四分音符重音支撑起低音的骨架,走向了结束。
第三部分(75―87小节)乐曲回到了Adagio,情绪变得柔和,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第三响起,并且变得明确,从第79小节开始的中声部中,大家甚至能听到完整的第一句,但作者笔锋一转,紧接着在第82小节写出了bE,转换到了爵士乐的色彩,巧妙动听,没和声停留的紧密衔接就过渡到了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88―123小节)同样是一个快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88-93小节,94-99小节,101-112小节与剩下的11个小节。该段是作品的重点部分,爵士钢琴的风格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仿佛一段热情奔放的舞蹈。左手的低音部分出现了不少连续的八度大跳,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大跨度低音”,从而突出右手的旋律。自第113小节开始,和第61、68小节一样的左手八度四分音符的强奏,第三把热烈的氛围拉得宽广,之后的两个手八度上行和交替迅速下行似华彩的滑音,使音乐走向完满的和声终止。
无论是从音乐创作构思,还是从音乐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来讲,《含苞茉莉》无疑都是十分成功和出彩的,可弹性与可听性兼备,虽然创作手法还稍显稚嫩,但对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创作范围来讲,年轻一代作者的锐气来势汹汹,有想法、有新意,而这种蓬勃的朝气应该也是组委会把出版的获奖作品集命名为《含苞茉莉》的用意所在。
注解:
①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