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人口咨询局(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简称PRB)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非洲国内总人口为10.72亿多,占世界总人口70.58亿的15.2%。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15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41%(世界平均为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3%(世界平均为8%);妇女平均生育数为4.7个(世界平均为2.4个)。与世界人口构成相比,非洲人口构成有三大特点:一是幼儿和少儿人口比重大,预示将来新增就业人口基数大,就业重压将长期存在;二是16-64岁人口比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因为受产业结构调整慢、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保障缺失、受教育年限少等多重原因影响,体面就业问题十分突出;三是老年人口比率低,人口红利效应明显,可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潜在的优势。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类进步缓慢,与世界差距显著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简称UNDP)2012年对世界187个国家2011年的人类进步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统计显示:大部分非洲国家的人类进步指数(HDIs)都非常低,但排名最低的15个国家都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域(Sub-Saharan Africa,简称SSA)。排名后30位的国家里,仅有阿富汗和海地不是非洲区域。在SSA区域的46个国家里,仅有毛里求斯和塞舌尔排在高HDI行列,有9个国家坐落于中等行列,分别是博茨瓦纳、佛得角、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纳米比亚、南非和斯威士兰。
长期以来,SSA区域的人类进步进步缓慢,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倒退。经济不景气、艾滋病蔓延、武装冲突不断、教育积贫积弱等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十年,SSA区域除去经济的高速增长外,在教育和健康方面也同样出现了积极变化,很多国家获得了骄人的成绩。据《2012年非洲人类进步报告》显示:在HDI进步最大的10个国家里有9个是在非洲。其中教育和健康指标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里有8个是在非洲。
2000-2010年间,布隆迪和卢旺达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近5年,其他很多国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2000-2011年间,人均寿命提升将近5岁。而在受艾滋病困扰的国家,因为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也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SSA区域的HDI仍然非常低,是全球几大区域中的最低地区。
2011年,SSA区域的HDI比世界平均值低1/3。如在人均寿命方面,塞拉利昂仅为48岁,比日本少了35岁;在人均受教育方面,索马里仅有2.4年,而澳大利亚、冰岛、爱尔兰和新西兰均为18年;在人均收入方面,2011年HDI最高国家的人均收入几乎是SSA区域人均收入的17倍。全球成人文盲中有22%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域。其中,贝宁、布基纳法索、乍得、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海地、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等11个国家的成人识字率均不足50%,属全球成人识字率最低国家。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如尼日尔的成人识字率只有29%,而赤道几内亚的成人识字率却高达94%。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维持较快增长,但就业问题依旧严峻
据估计,2012年SSA区域适龄就业人口达4.92亿,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1.37亿,年增长率为2.8%。
2012年,SSA区域有2.47亿成年人面临失业的威胁,比2000年增加了6200万人,比1991年至少多出1亿人。从整体来看,SSA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依然非常低,尤其是在非合法经济体中,很多工人只能勉强保持生计。尽管经济增速较快,但该区域的就业环境依旧脆弱。因此,从表面上看,SSA区域面临的挑战是怎么样让更多的人融入劳动力市场,但从根本上说,则是怎么样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改变工作环境与提升就业职员的薪资待遇问题。
(一)经济增长积极向好,但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2012年,SSA区域的经济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态势,该区域超越半数国家的经济年增长率维持在4.5%以上,超越1/3的国家年度增长率达到6%。尼日尔和塞拉利昂的经济增长达到两位数,加纳为8.2%,科特迪瓦达到8.1%(2011年仅有4.7%),利比里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和卢旺达的增长均超越7%。非洲获得经济收获的国家不只有资源富裕国家(如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和塞拉利昂),还包含资源贫乏国家(如埃塞俄比亚、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和乌干达)。这一方面是由于SSA区域与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受全球经济震动影响相对较小,其次得益于该区域出口商品在退出欧洲市场后可以非常快转向国外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市场。同时,非洲国内的经济进步潜力和巨大商业机会也吸引了愈加多的外国资本和投资者。然而,2012年SSA区域仍有6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负增长,分别是冈比亚、几内亚比绍、马里、南苏丹、苏丹和斯威士兰。另有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速明显偏低,譬如南非作为SSA区域最大的经济体,2012年的经济增长只有2.6%,而博茨瓦纳(3.8%)和马达加斯加(1.9%)也同样让人失望。马达加斯加的低增长率在非常大程度上是受政治和财政危机的影响,博茨瓦纳和南非的经济减速更多是受全球和欧洲危机所带来的外部需要减弱及经济供给结构的制约。
(二)就业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就业环境和就业水平短期内很难改变
2012年,SSA区域的就业人口占全球就业人口的9.5%,2017年将超越10%,而1991年是7.6%。虽然SSA区域的就业人口增长率低于中东区域,但从长期来看,该区域就业人口增长率降低的速度慢于中东区域:中东区域就业人口增长从2000年的3.7%降低到2012年的2.4%,而同期SSA区域的就业人口增长仅从2.9%降到2.7%。在将来年份,SSA区域就业人口中,年轻人所占的比率将比其它区域都高。
2012年SSA区域的劳动参与率为70.4%,仅次于东亚、东南亚及太平洋区域,这表明劳动力提供充足。同时,也反映了就业环境的脆弱性,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就业者一旦离开劳动力市场,就非常难获得其它的存活方法。因此,SSA区域所面临的挑战不止是要让更多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更要提升劳动生产力,改变工作条件,增加薪资待遇。就业在经济增长与贫困消除之间仅仅饰演了中间角色,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才是持续有效减贫的基本首要条件。 (三)农业就业人口尾大不掉,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缓慢
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把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部门转移到较高部门,如从传统手工业转到现代大工业、从传统农业转移到现代农业等。近年来,SSA区域生产率提升最为明显的是服务业,而工业在同意劳动力转移方面却不理想,农业仍然是SSA区域最主要的就业范围。据统计,2012年SSA区域的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62.0%(南亚为50.8%),在过去的20多年间并没发生较大变化。
1991-2012年,该区域农业就业人口份额从67.5%降到62.0%,降低幅度只有5.5个百分点。比如在莫桑比克,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占到80%,而农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30%,农业产量在过去10年一直停滞不前。总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SSA区域的经济仍是一种低水平增长,劳动力从农业到服务业的结构性转移十分缓慢,同时工业部门缺少扩张,制约了就业规模和水平的提升。有学者觉得:非洲的经济增长在非常大程度上归功于政治和宏观经济层面的稳定性。因此,非洲需要寻求一种更具市场活力的经济环境,为推进生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持久动力。
3、结语
进步经济、促进就业、减少贫困将是非洲国内长期坚持的目的和主线。面临非洲国内失业率的上升态势,迫切需要各国政府采取更有力的积极就业政策,如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用途、增加财政预算经费、有效拓展各类职业培训等。现在,撒哈拉以南区域的很多国家已颁布就业促进政策,拟定新的就业目的,做出政策性承诺,鼓励到私营企业就业,发挥私营部门吸纳就业职位的积极推动作用等,并获得了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