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4)15-0182-03
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在硬件环境、培养模式、国际化课程体系及师生交流等方面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美国是现代研究生教育进步强国,也是较早探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梳理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践,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成功经验,为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1、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经验
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意识突出
早在19世纪70年代,耶鲁大学金曼-布鲁斯特校长就曾提出:“耶鲁不止是为耶鲁师生而存在,而且也是为美国而存在,耶鲁应该为世界人民的利益维持和提升其学术水平。”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耶鲁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次用了“全球化”定义,进而在21世纪初提出把耶鲁大学建成全球性大学的目的[1]。可见美国非常早就看重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一直将研究生教育培养目的定位为:高技能革新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已意识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不能离开革新,而研究生教育项目正是引领革新的主要阵地。这样来看,美国已将研究生教育提升到国家策略安全的地位。
2.教育政策法规准时跟进
教育的改革和进步不能离开法规规范的保障。美国曾陆续颁布《富布赖特法案》、《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与《2000年目的:高等教育法》等保障国际化顺利推行。“9?11事件”后,美国的签证政策在一定量上影响了美国对国际研究生的吸引力。于是,2005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由参议员(Coleman)提交的《2006财政年健康、服务和教育机会法修正案》,该法案评估并更新实行长达50年之久的美国签证规范,拟定新的放行标准,为学生签证办理过程中的快捷性拟定明确标准,确保政府机构有效交流,加快辨别和排除危险职员的速度[2]。这类立法手段有力地推进了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步。
3.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模式
美国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办学模式,既在国外设立分校,又有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还大力开发了互联网远程教育。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美国高校和教育服务公司在全世界42个国家设有84个分校或具备美国学位授与权的办学项目[3]。美国不少高校都重视与海外高校拓展联合或合作教育项目。
2007年大约29%的美国研究生院和美国以外的高等教育机构打造了至少一个双元、联合或其他的研究生学位、文凭或证书项目[4]。
4.弹性学制、多元化项目和国际化课程
在美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1年~2年,完全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参考其专业需要修满相应学分,最快可1年毕业。美国高校享有较高的自主权。各高校可依据自己的办学条件、进步定位及社会进步需要开设多元化的研究生项目,如哈弗文理学院不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只不过把硕士作为一个出口,授给完成前两年课业而因为各种缘由不再继续攻读博士的研究生,其他的专业学院则很多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此学生可以参考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在多种项目中做出比较适合我们的选择。美国不少高校也使用多种渠道和方法拓展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如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每年开设600门左右的国际课程和80多种外语类课程;麻省理工学院推出的“开放式课件”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免费开放,使国内外学生共享其优质资源,也使美国高校的课程渐渐被国际学术界所认同,其互联网课件现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此举措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创造了便利条件。
5.职员构成国际化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美国高校在教育科研范围获得突出收获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MBA教师中有33%源于国外[5]。美国还设立了教授海外讲学或研究基金,如《富布赖特计划》,每年派700名左右学者出国交流,从而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教学、科研水平。在美国读研的学生人数一直在全球数一数二。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2012年报告:“美国国际研究生招生人数连续3年呈增长态势。
2012年年获得入学资格的国际学生数目大幅增长,比2011年增加了9%。譬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2011年新招国际研究生比率上升到37%,高于前一学年的33%,其中MBA项目的学生中有40%来自国外[6]。
2、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国内的启示
1.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加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应体目前招生、培养目的、培养策略、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在招生上,国内一直延续着国家统一入学考试的方法,这种方法虽能体现公平、公正的招生原则,也在一定量上将具备革新能力的学生排除在外。因此,在招生方法上应赋予各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在学制上,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制较长,一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是3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是2年,常见长于国际通行硕士研究生学制。另外,国内研究生教育不论是针对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甚至博士生都设置很多的课程,不论哪类研究生都要完成一篇合法学位论文。在实质培养中,并没严格区别不相同种类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和培养模式。结果总是致使通过课程与完成论文流于形式,而学生的实践能力未得到真的提升。国此,国内各高校应结实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以培养国际化革新型人才为目的,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应以增强其革新能力为主,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把握理论与学术前沿、动态;对于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应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看重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常识应用能力,逐步提升研究生的国际竞争优势。 2.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规范保障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国内现行法律法规显示了肯定的滞后性。《中国学位条例》颁布于1980年,距今已有30年多历史,某些条约已不可以适应目前教育进步。近年来,伴随合作办学项目在各地兴起,国内先后出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推行方法》、《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方法》、《教育部关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建议》等一系列有关规定,但总体来看立法层次较低,还不够系统健全。另外,国内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色彩较浓,高校缺少办学自主权。如在研究生专业设置上,高校不可以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准时调整专业方向,而是要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层层审批,程序烦琐,耗时较长,而高校常常要疲于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各种专业评估和考察。除此之外,研究生弹性学制也未能真的得到实行,国内与国际进行学分互认与转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不利于研究生学位相互认同。因此,准时颁布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可以给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规范保障。
3.发挥专业优势,塑造中国特点专业品牌
每一个国家都有独具特点的学科和专业,譬如国内的传统文化、中医、汉语言、戏曲艺术等专业具备他国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学院在海外已产生肯定影响力,国际上正在兴起“汉语热”。国内应借助这一契机,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专业塑造成国际品牌,提升这类学科范围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水平,将“当地化”和“国际化”有机融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国外学子来华学习研究生项目。现在,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已推出了全英文讲课学位项目,这意料之外海外学生来中国留学不必再花较长的时间学汉语,这也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有力举措,值得各地借鉴。
4.健全硬件设施,引进海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应练好内功,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环境,加强资金投入,健全硬件设施。除此之外,国内还应大力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如课程体系、评价考核机制、教学办法、管理模式等。各高校既要借助各种合作平台和国家政策派教师出国访学、短期培训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使国内教师有机会到海外学习一流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会学术前沿动态;也要邀请或聘任海外出色专家、学者来华讲学、任教,将海外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成就带入国内。如此可以为没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同意国际化教育的机会。教师出国交流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促进管理模式更新,还可以进一步推进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5.以合作办学为依托,积极拓展国际教育市场
合作办学项目不只有益于引进海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中外教育教研合作提供机会,也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好的平台。借用合作办学的平台,合作校可以互派研究生到海外拓展学习和研究工作,从而拓宽学生视线。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已与海外院校拓展多种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譬如“1+1”、“1+2”模式,还有本硕连读的“3+2”、“4+2”模式等。这类模式大多为学生在国内院校学习完基础课后,再到海外合作校学习1至2年。但国内现在鲜有高校在国外设立分校。这除与国内教育资源不足、教学水平与国际顶尖高校有肯定差距外,也与国内很多高校在拓展合作办学项目上总是具备被动性和模仿性、缺少发展国外教育市场的积极性有关。因此,具备肯定实力的高校除去与发达国家打造合作项目外,还应将目光投向进步中国家,积极到各地拓展调查研究,挖掘潜在生源,广泛拓展对外宣传与交流合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也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广泛宣传国内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及奖学金项目以吸引更多出色的国外学子来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