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红利的概念
关于人口红利的概念,其研究内容涉及人口红利原因、人口红利期限、人口年龄结构、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生命周期理论等多个方面。比如,钟水映、李魁(2009)觉得,国内现在关于人口红利的概念总结起来有“原因论”、“期限论”、“结构论”三种。“原因论”者觉得,人口红利的产生是来自于在劳动年龄阶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的状况下,社会储蓄和人口生产性都比较高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口原因。“期限论”者觉得,人口红利就是一段有益于经济社会进步的人口年龄结构时期,此时期内人力资本投资和就业机会增加、劳动力增加、投资与储蓄也会增加。“结构论”者觉得,人口转型过程会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而人口红利就是由人口年龄结构优势所形成的高劳动参与率对一国或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张学辉觉得,第二人口红利来自于理性经济主体在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期发生变化时,对生命周期内的全部收入和消费进行平滑,以获得最大功用。当处于壮年时期时,生产效率比较高,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将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因此,在人口转变的某个特定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数目的优势或有效促进资本供给的增加和国民储蓄率的提升以推进经济增长。
2、湖北人口结构转变情况与人口红利剖析
(一)出生率与死亡率
依据《湖北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在1949~1958这10年里的人口出生率平均高达31.87‰,死亡率平均为13.43‰,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18.43‰;1959~1961年是一段特殊时期,因为三年自然灾害,人口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1960年甚至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湖北拓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妇女孩育水平飞速降低,人口控制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人口的增长趋势得到很大的遏制。
1973~1991年,这一时期的平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20.52‰、7.5‰、13.01‰。由此湖北达成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转变。
(二)年龄结构的转变
依据近期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湖北1990年0~14岁人口比重为28.45%,15~64岁人口比重为66.05%,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5.5%。到了2000年这三项数据为22.87%、70.82%和6.31%。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又变成了13.91%、77%和9.09%。二十多年来湖北少儿人口比重不断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也是不断增加的。根据国际上划分人口种类的规范,当一个国家或区域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率达到或超越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越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如此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依据历年《湖北统计年鉴》的抽样数据,自2003年起,湖北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就达到了7.13%。虽然在2004年和2005年老年比又降到7%以下,不过2002年之后这一比率又一直大于8%。因此,湖北在10年前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具体状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近期3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依据第三章所给出的衡量人口红利的规范还有抚养比计算公式可得出结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湖北的人口总抚养比分别为51.41%、41.19%和29.87%,说明了湖北在20世纪90年代将来就进入了人口红利时期。伴随总抚养比逐年降低,湖北在2000年将来总抚养比小于44%,进入了人口暴利时期。
3、打造模型及有关剖析
(一)打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