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的拟定浅谈

点击数:183 | 发布时间:2025-08-08 | 来源:www.zzmch.com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教学文件,是教学组织、教学推行、教学评价及考核的基本依据,是高职学院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具备要紧导向用途。

    1 人才培养策略制定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进步观为指导,全方位贯彻落实《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推行工作的公告》(教高[2010]8号)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进步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全方位素质教育为目的,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我院近年来,通过总结和巩固教育教学改革成就,对“校企联动、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革新和实践,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满足学生就业,与后期职业进步的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一方面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及适应职位、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拥有可持续进步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常识、能力、素质协调进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 人才培养策略制定的原则与需要

    2.1 加大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度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将职业素养、国防精神和国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策略规定学生毕业前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完成素质教育6学分方准予毕业。素质教育6学分为必学学分,包含科技技能活动2学分、校园文化活动2学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2学分,在此首要条件下,学院鼓励学生多修素质教育学分。

    2.2 主动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及陕西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需要,依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调整专业服务方向、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凝练人才培养特点,各专业的培养目的应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市场调查及职位剖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2.3 在我院“校企联动、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各专业要紧紧围绕国防科技工业高技术、高精度、高靠谱性的行业特征,在专业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拟定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策略,塑造国防特点高职品牌,为国防科技工业和陕西经济社会进步培养职业道德好、职业能力过硬和就业创业能力强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各专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校企工作站与企业一同设计、一同制定人才培养策略,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4 面向国防科技工业,深入拓展调查工作,吸收借鉴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进一步打造和健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对课程结构进行剖析,对课程体系框架进行明确,进而确保能力与课程之间相互对应。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共组课程开发团队,在进行职业剖析的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一同拟定课程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拓展人才培养工作,对能力培养过程进一步细化,逐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

    2.5 推行“双证书”规范,达成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相对接。在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中纳入“双证书”规范,对于各专业来讲,需要结合本专业的实质状况,在专业核心课程融入有关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优势。策略将双证或多证书的需要完全纳入人才培养策略之中,打造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学分体系,其目的在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各分院应打造学生第2证书奖励学分档案,并在毕业时出具奖励学分证明。

    2.6 达成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看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质工作的一致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看重优质教学资源和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借助,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用法效率;加大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人才培养策略的框架结构

    3.1 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基本构造 对于课程体系来讲,其构成主要包必学课和选修课,与公共基础学习范围、专业基本学习范围、专业核心学习范围及专业拓展学习范围的有关课程等。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专业课程的实质状况,结合本课程的具体特征,通过理论课、实践课、一体化课程三种方法拓展教学。对于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的、人才进步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进而在一定量上提升教学成效。

    3.1.1 公共基础学习范围 在拓展学历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要紧组成部分的公共基础学习范围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性课程,通过开设该类课程,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该类课程包含:政治理论、应用数学、形势与政策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实用英语、学业指导等。其中,统一安排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实用英语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各专业依据专业特征自行安排数学课。在教学过程中,本范围鼓励模块化课程设置,进而便于教学组织及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3.1.2 专业基本学习范围 通过可设专业基本学习范围课程,在一定量上促进学生学会某项技能,或者为了较优质地完成肯定工作任务而专门开设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这种课程主要以基本理论、技术常识、技能练习、工具用等为主,根据实用够用的原则,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理解技术、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为学习行动导向课程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3.1.3 专业核心学习范围 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重点能力的过程中,专业核心学习范围课程作为要紧的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进而练就学生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可以确保专业技能、工作技艺得以定型等,进而在一定量上学会技术常识、练习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该类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为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特点。

    3.1.4 专业拓展学习范围 为了使学生适应专业进步、市场变化等,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专业拓展学习范围的课程。通过开设拓展范围课程,进一步积累常识,培养综合能力。该类课程可以分为专业拓展课程和公共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是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辐射到专业边际范围的一些课程,通过参加这类课程的选择性学习,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公共拓展课程作为有关课程,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各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主要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由十二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的、培养规格、工作过程剖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教学进程安排、课程描述、教学条件、毕业条件、学分替代、编制说明。

    4 结语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作,努力制定好具备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策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对于人才培养策略的拟定工作,高职院校需要给予高度的看重,通过充分调查,进而认真剖析专业人才需要、职业职位等,同时对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等进行明确。以此为基础,整体优化设计培养策略;对课程开发工作给予高度看重,努力建设“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在教学工作中,渗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办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全方位贯彻落实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