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进路

点击数:157 | 发布时间:2024-12-15 | 来源:www.ziyubo.com

    进入新年代,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既是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高校思政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担负着铸魂育人、培育年代新人的崇高使命。故而,提高思政教师法学素养是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后备力量的要紧抓手,这就决定了塑造一支法学素养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1、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近况

    总体而言,目前高校思政教师学历层级较高、专业能力扎实,学历背景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为辅。笔者通过对山西太原多所以法学专业为主的高校走访调查发现,思政教师队伍中,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相对较少甚至没。仅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背景的思政教师,存在着法律理论常识不全、法律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不利于思政理论课与法学有关常识的有效融合,思政教师法学理论不够、法学实践能力不足主要体目前备课、讲课、课后学习与培训三个环节中。

    备课时缺少从思政课中探索法律因子的理念

    充分考虑院校法学优势与专业特点,达成思政课与法学专业课有效融合是思政课教师备课时应第一关注的问题。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备课时仅立足于专业理论常识,就思政谈思政的现象较为突出,缺少从思政课中探索法律因子的理念,案例的引入及解说深度均没办法达到法学专业学生的期盼高度,一些可引入课堂的典型法律焦点问题被忽视,以至于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与学生的需要脱钩。

    讲课中没办法有效将最新法律热门引入思政课堂

    网络与大家平时生活的深度捆绑,给思政教师讲课带来了新的挑战———课堂需要准时引入最新热门话题。对以法学专业为主的高校而言,思政课堂中的实践案例应重点聚焦法科学生的兴趣范围。然而,目前思政教学中存在着案例引入偏离法科学生的兴趣点,没办法在相对专业的范围与学生产生共鸣,致使从最新法律热门事件中引入思政理论及育人价值点的尝试变成空谈。既影响思政课堂的多样化进步,又再度与法科学生的思政高需要脱节。

    课后缺少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学习

    目前,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培训主要集中于专业范围,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培训几乎没也甚少关注,该方面的自我学习意识与自我学习程度均存在一定量的欠缺,使得思政课孤岛化倾向较为明显,间接致使了学生对思政课堂看重不够、兴致不高、配合不好问题的产生。

    2、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构成

    提高法学素养既是年代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赋予的殷切期望,也是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的题中之义,思政教师的法学素养主要由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法律素质三方面构成。只有三管齐下、一同发力,才能真的满足学生需要、响应学校号召、回话社会关切。

    法律常识

    所谓法律常识就是与法律有关的常识,由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组成。基本法律是调整国家和社会日常常见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统称,一般法律则是调整国家和社会日常某种具体社会关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的统称。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法律常识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而本文中所探讨的思政教师应拥有的法律常识主要包含以下两部分:

    1.作为普通公民应拥有的基本法律常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势必需要。作为法治国家的一员,需要拥有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商法、经济法等基本原则与内容。如此既能在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同时对法律产生敬畏心,又能在自由与秩序中理解法律的内在价值,真的做到学习法律、讲法治、守法规。

    2.所授班级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对以法学专业为主的高校学生,思政教师拥有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是必须具备需要,也是有效落实思政课程入脑入心必须具备的条件。如在面对法律实务类专业的学生时,应趁早了解基本的法律原理与技术,宪法、刑法原理与实务,民法原理与实务等基础知识;在面对法律实行类专业的学生时,则应重点补充实行业务、法院实行实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便于在课堂的案例环节与法科学生产生有效共鸣。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大家对现行法律的需要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讲解,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不是合法的评价等。尽管法律意识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在其潜移默化下形成的认知会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能动地反用途。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需要拥有的法律意识有以下三方面:

    1.法律至上意识。法律意识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法律至上的意识。法律至上就是法律在国家或社会日常拥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社会主体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不然就会遭到法律的严惩。只有树立了法律至上的意识,才能为培养法律意识奠定好的基础,才能为思政课与法学专业课的有效融合提供契机、也才能真的把法科学生引入到思政课堂中来。

    2.权利本位意识。所谓权利本位就是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权利是决定性的,以权利的达成促进义务的履行,也就是说公民的权利居于主导地位。权利是人格的体现,树立权利本位的意识实质上是对人格尊严的保护。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思政教师不只会愈加注意尊重学生的权利,而且更有益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

    3.法律保护意识。法律保护意识是指当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应主动拿起法律武器去争取权利、寻求理解与保护。换言之,要在尊法、守法的同时还应掌握使用方法,这是法律意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法律保护意识的重要程度,在德育过程中强化学生将自己合法权利法律化的能力,持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法律素质

    简单来讲,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拥有的职业素质,是大家在后天的学习中,将理论常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的综合运使用方法律的能力。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能力:

    1.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最重要内容,也是法律素质的核心体现。所谓法律思维能力就是依据法律自己的逻辑去考虑、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思维过程主要围绕行为是不是合法、法律是不是有规定与如何规定来进行。拥有好的法律思维能力,能够帮助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堂上“德育”与“法育”的双向互动,充分体现以法学专业为主的高校的特点与优势。

    2.法律表达能力。用专业术语精确传递法律内容、表达法律思想的能力就是法律表达能力,好的法律表达能力既包含口头表达能力,又包含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需要通过口头交流的方法,准确描述对某个特定法律问题的怎么看;书面表达能力则需要通过书面的形式形成对某个特定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的建议。提高法律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在思政课堂与法学专业的学生形成共鸣,增强课堂吸引力。

    3.法律实践能力。顾名思义,法律实践就是大家在现实日常运使用方法律常识保护自己合法合理权益的活动。评判一个人法学素养的高低,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考察其能否在实践中运使用方法律法规行使权力来依法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思政课教师不只要准时补充法学理论常识,还应将理论付诸实践补齐法律应用弱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办法论需要。

    3、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进路

    现在,鉴于思政教师队伍常见缺少法学专业的学历背景,高校大规模引进法学硕士甚至博士充实思政教师队伍又不太现实。故而,高校思政教师在夯实思政理论常识的基础上,亟需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法学素养以适应年代进步需要,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培育。

    理念维度———学法律专业常识,持续强化法治理念

    专业的理论常识是进行科学实践的首要条件,因此,培育法学素养应从系统的学习方法律专业常识开始。第一,思政教师要全方位系统性的学习《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国内的基本教育规范,熟知职业教育的有关内容,学会教育者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等,对教育进行宏观上的理解与整体上的把握。第二,思政教师应依据不同学期专业课程的不同准时补充有关的法律常识。譬如,在新学期要开设《行政法》课程,那样思政教师就应趁早了解行政法的有关专业理论,并就一些法律热门话题积极与法学专业的教师拓展集体备课,进行学习交流,挖掘热门背后的思政价值,达成法学与思政的高效融合。最后,思政教师还应准时关注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与规章规范,准时知道最新的法律资讯,探索其中的思政因子,在日积月累中持续强化法治理念。

    实践维度———丰富法律实践形式,不断提高应用能力

    理论学习的成效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相较于法学教师,思政教师参与到法律实务的机会较少,诸如辅助司法职员办理简单案件或是到企业法务部门兼职等并不现实,但依然可以通过革新实践形式来提高应用能力。第一,思政教师可以去法院观摩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案件审理过程。如果是民事案件,可重点关注庭前筹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方面,并在下面的思政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并从中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如此既能强化自己法律应用能力,又能在思政课堂满足法科学生的高需要。第二,思政教师可联系所在社区,结合普法工作安排参与到社区普法队伍中去。通过耐心解答居民关心的法律问题,用典型案例通俗易懂地解说日常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加深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其次也增强了自己对法律的理解。第三,对于部分获得律师执业证的思政教师,在学校允许且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的状况下,可以作为兼职律师参与到案件办理中,这也是提高法律应用能力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思政教师积累了肯定的法律实践经验之后,将丰富的法律案例引入思政教育,一定会很大程度提高思政课堂对法科学生的吸引力。

    政策维度———结合思政教师学习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培养思政教师法学素养既需要教师自己增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能力,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与学校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为其提供专门的政策扶持,塑造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结合思政教师的实质需要,搭建法律资源学习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双向结合”的模式为其提供长短期的法律培训课程,积极主动打破高职院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从政府、公检法部门、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引入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确保思政教师有系统全方位学习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的合法渠道;其次,可考虑为思政教师有关法律学习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并将思政教师法律素养的提高作为单独指标纳入到年度考核评价中进行量化考核,对法学素养提高较快的思政教师在评优评先、职务升迁、薪资福利中要有所倾斜,增强其法学素养提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双管齐下,从而进一步强化思政教师法学素养的提高动力,形成有益循环。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