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材范例

点击数:768 | 发布时间:2024-12-21 | 来源:www.sccdkb.com

    在学习新常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常识,一定会累,所以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材范例》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二地理教材范例

    教学目的

    常识与技能

    1、知道褶皱、断层的定义,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点。

    2、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需要、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剖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剖析地质架构的基本种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3、通过剖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办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剖析问题和解决日常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打造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好习惯。掌握倾听和赏析其他人,掌握从分歧中尊重其他人,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进步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看法。

    重点

    1、山地的三类型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题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办法与方法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程剖析及教学方案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进步都与内力用途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分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用途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用途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掌握剖析内力用途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办法迁移到其他架构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置。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肯定的地质架构上,所以,教程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类基当地质架构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后的落脚点。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程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怎么样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程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种不一样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非所有些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以后有机会到野外察看火山提供一个基本知识。

    2.高二地理教材范例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何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办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办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办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怎么样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大家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哪些特征?(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哪些特征?和原来的立体图有哪些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3.高二地理教材范例


    常识与技能

    1.初步知道,达成地区农业的可持续进步应该综合考虑什么原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知道东北区域农业进步的利弊原因。

    3.通过对比和剖析,知道东北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并深入探讨东北区域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产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

    4.结合具体进步模式,剖析东北不同地区农业进步的方向。

    过程与办法

    1、可以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采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日常获得地理信息,如结合当地的农业、进步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办法对当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剖析、讲解,得出当地区的农业进步特征、进步中存在问题,及以后进步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进步的方案调整,知道全国农业进步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进步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惜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1.东北区域农业进步的利弊原因

    2.东北区域农业布局特征,深入探讨东北区域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产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

    3.剖析东北不同地区农业进步的方向。

    1.达成地区农业的可持续进步应该综合考虑什么原因。

    2.东北区域农业进步的利弊原因

    比较法、案例剖析法、图示法等

    多媒体课件

    4.高二地理教材范例

    课标需要: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要点“城市化”有如下需要: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征。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采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剖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依据上面课标的需要,本节课不只需要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定义及特征的认识,还需要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办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本次课包含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进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征;推进城市化的的动力。难题是城市化特征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须求简单知道。

    “城市化”研究是大家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入门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肯定的认知,但这种知道总是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解说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愈加理性、深入地知道城市化有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剖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点之后,本节教程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解说+小组讨论为主。

    常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程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衡量标志。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办法学习推进城市化的动力。

    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办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

    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概念。

    3、以城市化的定义入手,解说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进城市化的动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法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认知,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解说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

    黑板、多媒体

    5.高二地理教材范例


    教程内容剖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用途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常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要紧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用途。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有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大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察看剖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剖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达成本节的三维目的,又获得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办法。

    教学目的

    常识与技能

    学会流水侵蚀地貌种类,读图剖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可以剖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用途的差异。

    学会流水堆积地貌种类,读图剖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缘由及地貌特征。

    过程与办法

    让学生掌握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征或缘由,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图剖析、总结能力。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高兴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学地理的成功体验,激起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进一步培养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学习力,加大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题

    重点

    1 、流水侵蚀用途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种类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种类及形成缘由。

    难题

    1、流水侵蚀用途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剖析与码头的选择。剖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目前请大伙判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是河流侵蚀还是堆积地貌?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定义。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状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后导入正题。

    展示:

    1、以河流地貌为例,剖析外力用途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进步过程

    自查自纠针对课前预习学案,教师多媒体展示预习学案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存在的疑问点,并对学生提出需要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一

    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考虑有关问题

    教师提出需要:

    1、先自主考虑,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探究时组内成员应该一同参与,说源于己的看法

    3、小组合作探究时应全体起立,相互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后要达成协议

    请学生看书P77页,以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教师应该注意采集学生的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