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活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生活哲学到生死哲学

点击数:890 | 发布时间:2025-02-21 | 来源:www.grzzer.com

    (摘 要)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生活也随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引发出了许很多多的生活新进步和新的问题,它们无不是人之生活的个我化与生命存在之常见化这个生活之根本问题的现代表现形式。今天仍求之于传统的生活哲学原理已经不足以因应这类复杂而又海量的生活问题了。所以,需要从生活哲学走向生死哲学,联系到对死亡问题的哲学考虑来探究生活问题,使大家从生活的个我化达到生命存在的常见性、超越性,终则达成生活的永恒性,让每一个人都获得生的幸福与死的安宁。

    关键字:生活根本问题 生活哲学 生死哲学 生命存在 常见性
    生活可分为二大多数:一为人之生活;二为人之生命。生活是人在其一生中所历程的生活事件、生活过程、生活滋味等的总和;而生命则是人之生活的基础,包含人物质性身体的存活,也包含人之精神生命的存活等。一般而言,人的生活一直显现为个我化的,由于生活都是具体人的生活,每一个人所历程的生活事件、生活过程和所品尝到的生活滋味都是不同的,而且在日常大家拥有各种的物与事,皆显现为是"我"的就不是"你"的,是"他"的就不是"我"的,这就使人之生活产生所谓"个我化"的倾向。但从生命存在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之生命皆来自于父精母血,是一种血缘性的存在,又皆只能在社会中存活与进步,人之生命构成的化合物也是相同的,这就是生命存在的同一性或常见性。一方面,人没生命便不可能有生活,而人之生命又只能在人之日常显现出来,所以,人的生活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可是,人之生活的品格是趋向于"个我化",而人之生命的品格是显现为"常见性",这二者之间的紧张构成了生活之永恒的根本问题,在现代社会,这一紧张表现得特别突出。

    1、年代进步与现代人之生活

    现代人由于有高度发达的理性和科学,所以常常预测将来,而且喜欢用对将来的预见安排当下此在的生活。在世纪之交有两种不一样的声音在回响。

    悲观主义者高喊世界末日马上到来,还有人觉得人类的品质堕落,环境污染紧急,天灾人祸不断;而且天空的臭氧层有了一个大洞,且在不断地扩大,各种机器排出的废气愈加多,地球的气温持续升高,很多地方的冰河熔化变成了水,于是海洋水位升高,陆地面积降低,河流与地下水日渐干枯,大面积的农田降低,沙漠面积愈加大,人类的存活环境愈加恶化,人类正在走向毁灭。也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爆发,大家互相使用核武器及生化武器,这将毁灭人类所有些文明与文化,人类将回到蒙昧的洪荒的上古年代。

    乐观主义者则觉得,人类可以凭着高科技创造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每人都能过上衣食不愁的日子,而且人类将达成星际旅游,可以移民月球、火星等;人类也可以达成道德上的大进步,常见废止监狱刑罚,大家不再犯罪。人类还可以通过克隆、基因改良等科技,达成寿命达150岁以上。全世界都可以政治清明,各民族平等,不再有国界,也无需军备、军队,等等。

    无论人类的前景怎么样,更要紧的是,大家在现实日常的人都要想一想怎么样渡过自己不算长的一生。那样,21世纪大家人所遇上的主要的生活问题是什么呢?

    第一,社会生活的步伐愈加快,使大家疲于奔命,身心不适。现代社会的本质就是出现的范围愈加多,内容也是愈加冗杂,以大家有限的精力有限的存活时间是没办法把握变化这样之大之多的社会生活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深感身心疲惫,每人要去探寻和获得愈加多的东西,要去适应愈加多的变化,期望获得愈加多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以致常常导致了大家在短暂的获得的喜悦的时候,立刻陷入更多丧失的沮丧之中。大家时常深感自己的有限性,感觉到自我的渺小,日常有太多太多的无奈,导致大家身心的疲惫不堪。有时甚至感觉自己被别人被社会所抛弃,被生活所埋没,连喘口气都十分的困难。

    第二,疏离的人际关系使大家的孤独感愈加强。现代人太忙碌,现代人事情太多,特别是现代人个顾个的存在方法和生活习惯,使人际间的关系愈加疏离,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爱情的变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十分突出的特点。环绕在大家周围的现代化的通讯设施愈加多,也愈加现代化,从电话电报到传真和e-meal,从报纸电台杂志到网络和"聊天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愈加快捷无比,便捷无比了。但这类现代化的通讯方法也日渐地隐去了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大家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渐渐降低,这愈加疏离了大家之间的亲密感情。很多人沉溺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动画世界、影视的世界、现代神话的世界里不可以自拔,乃至于不愿面对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的生活,甚至丧失了实质生活的能力。
    第三,日常无穷多的选择致使大家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现代生活空前复杂,现代社会的机会空前之多,现代日常的魅惑与刺激亦无穷之大。在这种状况下,大家常常陷入二难选择、三难选择、四难选择、五难选择,以至无数难的选择。大家深深地感觉到日常的幸福难觅,心中的理想很难达成,而生活之命也不可捉摸,生活之成功实在渺茫得非常。现代生活最大的困难之一便是选择,它带给大家的常常是犹豫、彷徨、无奈、自责、沮丧,而失败、挫折、痛苦、伤心、焦虑,还有德国大哲海德格尔揭示出的"烦、畏"等等生活的负面状况却常相随着大家生活的全过程。这就是现代高科技年代迷信仍然十分时尚的内在深层是什么原因所在,也是现代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状况下发达国家的自杀现象却愈加紧急的根源所在。

    最后,现代生活方法的巨变形成了人类新的生活问题。有研究者指出,现在已出现了二类人:一是所谓"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叫generation x。这一代人只能坐着看电视,历史不了解,道德也不要,只能唱时尚歌曲,追明星,喝饮料吃零食,等等。另一类人是电脑前长大的一代,称"generation y"。与电视机相比,电脑提供的更是一个幻觉的世界,个人不可以控制电视,而电脑则专门设计为突显个性,愈加可以达成由个人控制,譬如电脑游戏,可以自我控制自我设计自我参预。这一代人很容易把现实的世界与虚幻的世界混而为一。发达国家常常发生孩子子开枪杀人的事件,他们感觉尤如打游戏一般,有的孩子子甚至以为只须按个电纽就能把刚刚被他枪杀者唤醒。除此之外,"傻瓜文化"在社会蔓延,而且一定会愈加常见化。所谓"傻瓜文化",也就是在高科技年代,尖端的科技商品都大众化了,大家用这类高科技的商品并无需不少的高科技常识。大家不会计算,用计算器;写不好字,可以用电脑,没常识可以上网站查,等等。于是,所有生活均技术化了,所有问题好像仅需点点鼠标就好了。个人的素质高低在生活过程中愈加无关紧要,只须会用愈加傻瓜的高科技商品就好了,文化涵养在个人的日常已日渐地丧失了其重要程度。(1)所谓深厚的文化积淀,所谓多学点历史文化传统的常识,所谓提高自我的道德素养等过去遭到社会常见推崇的价值愈加成为多余之物。在中国,状况则更为复杂,generation x与generation y同时并存,而且还有相当大数目的在落后区域的人还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状况,愚昧、落后、迷信、贫穷等状况还在很多人的日常占据主导地位。

    以上现代人之日常所遇到的新问题的确值得大家每个人去再三考虑,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渠道。


    2、现代生活之根本问题

    现代生活活上所产生的上述问题,事实上都来自于其生活上的根本问题;也只有解决了现代人之生活的根本问题,才能进而解决现代生活活上的很多问题。

    现代生活最根本的问题是:大家平时生活的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实效化、个我化与生命安顿之常见性、超越性、永恒性之间的紧张。如前所述,人之生活的品格是个我化的,而人之生命的品格则是常见化的,当大家在个我化的日常领会到生命存在的常见性,并以之显现为实质的日常,突破个我化的生活,交流你我他,也交流自我与社会,以至交流自我与宇宙,那样便达到了生活常见性的存在,从而达成了生活的超越性和永恒性。不幸的是,现代人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了,比之传统人是愈加的困难了。

    现代工商社会及高科技的进步,为大家寻求、选择和达成日常的价值提供了愈加多的范围和可能性;但同时却使大家的生命安顿愈加困难了。也就是说,在现实日常,大家求利、求欲、求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获得、过一种更富有挑战性的生活,等等,在现代高科技及经济社会规范的运作中更易于达到了,也的确使很多人达成了心中的理想和生活的价值追求;但,现代人在生命之终极价值的达成、社会崇高理念的达到,与生命终极意义的获得等方面却愈加困难了,以至深感生命无处安顿,心灵在浪迹天涯,精神无所归依,等等,这引发出现代人的孤独、无奈、无意义的空白感等等生活之深层次的问题。

    从上世纪初德国哲学家福尔凯特(1848-1930)提出"生活哲学"这个词并飞速地形成一门要紧的人文科学开始,大部分的生活哲学教科书(2)虽然在定义、名词、范畴、规律、内容等等皆有不一样的侧重,不一样的阐释,但本质的思想却基本一样,即:通过对人性、人的本质、人之理想、生活目的、生活价值、生活准则等的讲解试图使大家从平时生活的个我性达到一个常见性的生命存在,亦即叫人们通过崇高的生活理念趋于一个为别人、为社会进步做出个人贡献的生活。这就是突破个我化的生活达到一个常见性的生命存在,然后返归生活,使大家在日常也能获得常见性。譬如西方思想家期望从理性的常见性(人之本质)、上帝与我同在(神性)的常见性等方法来达到这一点;而中国传统生活哲学则从人性、人之本质和崇高的社会理想等来促进个我走向群体、从有限走向无限。这种生活哲学的构建模式可以说一直延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除去对何为常见性的怎么看有的变化外,个体之人应该从个我化的生活达到生命存在的常见性的根本原则是没多大变化的。

    但,在当代社会之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家的生活一定是个我化的,财产占有些私人化是市场经济存在与进步的基础,是谓"法人";个人的独立化是承担必要的社会经济职责的首要条件,而个人之生活的个我化也就成为必然走向了。人的社会存在就是需要个人奋斗、个人努力、个人要出人投地,每人都需要无穷尽地发挥个我之身智体能以追求自我之成功;当然,Microsoft首席实行官比尔·盖茨通过个人奋斗成为世界首富的故事激起着无数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人投身于个人的奋斗洪流中。利益几乎成为现代人现实日常的唯一要紧且起用途的驱动力,于是,个我主义取代了集体主义,现实主义取代了理想主义,人的个我性突显,而生命存在之常见性、无限性及永恒性隐晦不显。现代人在生活过程中喊出的最著名的口号之一就是:"只须我开心,有哪些不能?"或者"我开心就好!"这即是现代人在生活过程中个我化未来发展趋势。

    在如此一种现实生活的存在面前,生活哲学教科书中的上述原理对社会大家的影响势必是愈加低,愈加无效。由于仅仅从人"生"的方面,即从人之本质、人性、崇高的理想、信念、生活目的和准则等方面来使大家在个我化的实质日常达到生命存在的常见性已是没办法奏效了,对很多人而言实质有哪些用途是非常小的。生活哲学原理所大谈的人性、人的本质、生活理想、人之道德性、义务,等等,在现实社会每人埋首于功利性追逐的大潮中,几近全部沦为学术的探讨,成为一理论理性,而不是实践理性。所以,有必要从新的思路,引进新的办法和渠道去引领现代人从个我化的生活达到生命存在的常见性,这个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即是把生活哲学延伸至生死哲学,亦马上人之生的哲学问题与人之死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成为一体之生死哲学。


    3、从死亡学到生死学

    要知道生死哲学,第一需要先知道死亡学的有关状况。事实上,对死亡问题的关注在西方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思想资源。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面对小人的诬陷和可以逃避之死,镇定自若且勇敢地投向死亡,并说出了一番震惊人心的关于死亡的道理;自基督教勃兴后,钉在十字架上之血淋淋的耶稣受难像就把死亡意识深深地嵌入了大家的脑海中;而现代大哲海德格尔对死亡本真之揭示更是让西方人对死亡有了深刻的体认。但作为一门学科的死亡学的出现则是相当晚近的事。事实上, 死亡学在西方的兴起与进步始于20世纪初。

    依据吴庶深先生在《国内外"死亡学"系所进步之剖析》提供的信息,"死亡学"一词,第一是由生于俄国的科学家艾列梅奇尼可夫在1903年提出。他在《人类的本质》一书中指出,以科学的精神及办法研究"死亡学"及"老人学",可以降低人类承受痛苦的过程,并可改变人类生活的本质。至1912年,美国医学教授罗威·柏克在医学协会的期刊中撰文,觉得"死亡学"主要研究"死亡的本质及缘由"。虽然死亡学的定义本世纪初即已产生,但有关死亡学的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却要到近几十年才得以有较大的展开。

    1959年,心理学家赫尔曼出版了《死亡的意义》一书,使用考古人类学、艺术、文学、医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剖析、精神医学及宗教学等的常识,全方位地探讨了死亡现象,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本最具代表性的死亡学著作,出版后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大众对死亡的问题研究的兴趣和关注。1969年,卡波勒·罗斯出版了名著《生死边缘》,引起更多的人对癌症末期患者的感受、需要的看重及关怀。死亡学的研究进步到今天,已有专门的团体、组织的成立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事实上,随着着死亡学研究的兴起,死亡教育也开始起步。依据纽则诚博士在《从科学学看法考察生死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联》一文中介绍,在50年代,西方一批有识之士通过撰文和著书的方法推行了一次"死亡觉醒运动",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即是"死亡焦虑"。同时,第一个正式的死亡教育学课程出现于美国,60年代间死亡教育的实务开始扩充,至70年代大兴而普及。1977年,美国又创刊了《死亡教育》杂志,列温顿在首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将死亡教育概念为:"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切的死亡有关常识,并因此导致大家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的过程。"

    纽则诚博士还剖析道:"死亡教育兴起于美国并不是偶然,此与美国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息息有关。美国人崇高年轻、收获、健康、个人主义、自我控制等价值,这类看法都没办法帮助大家有效地处置死亡问题。特别当医疗科技在本世纪中叶伴随生命科学的突破性进步之后而呈风起云涌之势,却仍对很多疾病束手无策,更为一向相信人定胜天的美国人增添不少死亡焦虑,死亡教育遂在此时应运而生。"

    依据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4)一书的介绍,美国"死亡学"研究与"死亡教育"的勃兴影响到日本在7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并很多引进美国的研究成就。死亡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都很广泛,诸如艾滋病、癌症、心脏病等紧急病症者的观念及心理疾病;自杀、堕胎、安乐死、死刑等涉及死亡的种种法律、政治、道德的问题;绝症病人及其家属的精神状况问题;死后生命、安身立命和生命的终极解脱问题;文学艺术中表现的死亡问题;死亡的儿童心理疾病;医院设施、临床管理、养老院或绝症病人收留所的设立等问题;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大家对于死亡所持有些怎么看或态度,与历史上人类对于死亡的怎么看和态度,乃至应对死亡问题的演变过程问题;集体死亡(自然灾荒、核子战争、政治压制等)问题。傅伟勋教授提出:"死亡学不但涉及种种极其复杂的现代人死亡问题,与与死亡直接有关的诸般问题,也与很多学科学问的研究探讨极有关联。与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相比,大家还没真的开始认真进行死亡学的研究工作。我在这里特别呼吁大伙,好好关注,尽快发展国内的死亡学研究道路出来。"(5)

    死亡学的理论探讨,自然促进了美国的死亡教育的倡导。著名诗人埃里欧特(T.S.Elliot)于1955年提出死亡教育与性爱文化同等要紧。到了60年代,死亡教育在美国大学学院开始有系统并有计划性的推广。1974年,全美大学学院设有"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的已达165所;中学程度以上的有关死亡教育的课程已达1100所以上。1975年的一项调查说明,全美至少有41家医学院开设有关死亡教育的正式练习课程。史宝欣先生报告说,1985年,全美已有60%的大学提供至少一个学时的时间来研讨有关死亡教育的问题。到了1987年,全美共有85%的药学专业和医学专业为学生提供死亡教育。(6) 赵可式博士于1992年报告说,美国现在有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设有三个必学学分的"死亡与濒死"的课程。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里有一个死亡教育馆,专门教会孩子死亡的观念。他们借着动、植物活的、成长的及死亡的标本,教育孩子们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死亡,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四季有春夏秋冬季节的更迭,植物有花开花谢的代谢一样。所以孩子自小就有正确的定义,了解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一个可怕的事件。

    由以上美国为例的西方有关死亡学研究和死亡教育的模式而言,死亡学的兴起是一个相当晚近的事件。这一学科的产生直接与现代化社会中的人所遇见的生死问题有密切关系,如老龄化问题、癌症、艾滋病等绝症问题、自杀堕胎安乐死问题、核子战争威胁和自然灾变问题,等等。特别是现代人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渴看着提高死亡的品质。因此,死亡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从医学的实践中引伸、催发而出的。而有关死亡的教育,又是在死亡学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的基础上开始的。

    社会、历史、文化的事件不少可以与个别的人毫无关系,而唯有死亡这种事件与每一个人都有关。所以,死亡学的常识应该说有着最为广泛的受众,而死亡教育应该说比之其他什么方面的教育都有着更多的对象。美国在10余年中,有关死亡的教育就达到这样大的普及性,由医学护理性学校向一般普通院校推展,其深层缘由可能就在此了。

    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进步十分飞速的安宁照顾(hospice care,亦译为临终关怀)的医疗照顾的办法,便是死亡学的研究与医学科学相结合而在人类实质日常的应用。 安宁照顾的事业应该视为死亡教育的物化。按台湾的赖允亮医师的说法:"安宁照顾是由一组专业职员用爱心伴随癌症末期患者走完生活,且求生死两无遗憾。它包括了身、心、灵的整体照顾。在身体方面的照顾是指医疗上完整地处置各种末期的症状,更以此为基础,关怀了患者的社会、心理及心灵层面的问题。这组专业职员至少包含了医师、护理职员、社工师与宗教关怀职员,其他亦涉及了营养师、物理治疗师、药师等等。这类专业职员以团队的方法服侍患者并关怀病家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包含哀伤处置。"可见,安宁照顾事业的推展,势必使三部分人获得深刻的死亡教育,一是病人,这是马上死亡的主体,是死亡教育最主要最迫切的受体。怎么样使其建树起适当的死亡观和死亡态度,以对马上到来的死亡抱着坦然、无惧的心态,这是安宁照顾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所以,要由医师、护理职员、心理师、宗教关怀职员等等一同参与此项艰巨的工作。二是病人亲属。哀伤处置同样是安宁照顾极其困难的工作之一。一般而言,亲属哀伤的程度与逝者的血缘亲密程度成正比,越亲近者的过世,亲属的哀伤就越强烈。怎么样使病人亲属维持平缓的心态,积极配合安宁疗护小组对患者的治疗;又怎么样在病人过世之后,使亲属们可以把哀伤情感控制在一定量和范围之内,使之不至于伤身害体;最后,怎么样使亲属尽快从丧亲惨痛中超拔出来,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这三方面的问题都包含在安宁照顾中的哀伤处置之中。这类的死亡教育可谓直接而需要求实效。三当然是安宁照顾小组的成员。要使安宁照顾的理念达成,使之有成效有效率,从事这项工作者当然要第一遭到严格的生死学教育,对死亡各方面常识的学会应该大大多于普通民众,不然安宁疗护的工作是做不好的。

    纽则诚博士在《从科学学看法考察生死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联》一文中指出:"死亡学在西方国家与日本的进步均呈大幅成长之势,二十余年来掌握、学程一一具足,却鲜见专门系所的设立。相反的,台湾的死亡教育迟至九0年代前后方开始,正式讲授也只散见于少数大学通识课程中。而当1997年初教育部核准了南华管理学院筹设生死学研究所,则不但台湾首创,也会是全球仅见。说起这项创举,就不可以不论及一位旅美哲学暨宗教学学者傅伟勋的思想,他正是'生死学'一辞的创造者,也是南华生死所的开创者和催生者。"

    1993年7月25日,傅伟勋教授在安宁照顾基金会组织的一场题为"从中国文化谈安宁照顾及死亡教育"中已谈到了拓展死亡教育的设想,他说:怎么样推广死亡教育呢?1、要多开设有关死亡的课程。除去在大学学府开课,甚至以后也可以在中学里设置有关课程,就连孩子子也应慢慢学习心理上怎么样应对死的问题。2、公开讨论,达成协议。由安宁照顾专业职员会同社会各阶层,如哲学系的师生、基督教、佛教界等公开讨论,累积经验、常识以达成协议,进一步推广至社会各界。3、有效地运用教育工具,就像日本黑泽明所导的"活下去"这部电影,透过影片中深具启发性的价值意义,影响大家心中自然同意死亡的练习,无非是有效地运用影带,加深大家印象性知道,以增进死亡教育的功能。4、死亡教育与文学艺术的配合。将文学艺术、音乐文献的生死表现带进死亡教育中,譬如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以人的经验贯穿文学音乐与死亡教育的结合,将会对人产生非常大的正面鼓励。5、理论结合实务。建议从事死亡教育研究者,应多参观临床医院实质操作,让学理结合实务经验,落实死亡教育的推广。国内应从广义的科际整理来面对死亡教育,将它带进新世纪。并应着重怎么样落实死亡教育于日常,使其更具备积极意义。在此,傅教授已经把有关死亡教育的对象、原则、办法、渠道等谈得非常具体了。关于生死学研究的内容,傅教授提出:"广义的生死学应该包含以下三项:第一项是面对人类一同命的死亡挑战,表现爱之关怀的'共命死亡学'……。第二项是环绕着死后生命或死后世界奥秘探索的种种进路……。第三项是以'爱'的表现贯穿'生'与'死'的生死学探索,即从'死亡学'转到'生命学',面对死的挑战,重新一定第一单独实存的生命尊严与价值意义,而以'爱'的教育帮助每一单独实存打造完善有益的生死观与生死智慧。"

    事实上,傅伟勋教授提出"生死学"的定义时,就是意识到生与死乃不可离别之一体两面,所以,死亡学只不过广义的生死学探讨的一部分。但,仅仅在死亡的层面理解"生命",仅仅从价值的层面理解"生命",仅仅从有机物对外面物质的摄取、吸收、消化、排泄层面来理解"生命",都是不完整的、不周延的。由于人之生命与动物之生命不同,不止是维系存活,甚至也不完全局限在处置价值问题,在人之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会遇见数不清的生活问题,这类问题的求解都可最后溯源到人之生命的存亡问题之上。所以,生死学的研究和教学不包含大家的生活问题和生活问题在内,是不够周延和健全的,这事实上会很大地妨碍对人之死亡问题做更深入更细致地探讨。所以,有必要提出进步一门生死哲学的学科来解决这类问题。


    4、生死哲学的意义与价值

    死亡学、死亡教育与生死学及临终关怀的兴起,主如果对临死者及逝者家属意义重大,可使之不同程度地免除死亡恐惧与痛苦。那样,怎么样使活着的人能从对死亡的研究中获得教益,以提高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呢?这就需要进步生死哲学的学科。

    所谓生死哲学,主如果把对生活问题的哲学研究与对死亡问题的哲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块,视生活问题的解决必求之于对死亡问题的体认;而死亡问题的解决又必求之于生活问题的解决。而且,生死哲学觉得,人之生可分为生命与生活两大多数,两者密不可分、互为影响;并进而指出,人之生与死不是完全不同的二个范围,而是密切联系在一块没办法分割的有机组成。人在生的过程中有死之原因,而人之死则意味着某种新生。这样去对待生与死,将使大家现代人受用无穷。譬如,大家可以从海德格尔的"由死观生"之原理来达到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珍惜;从"生死互渗"观达到对死后生命永存的追求,与对现实日常更有价值的事物,如人伦亲情、世俗友情、人间爱情的体认,与不懈地追求。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内在生命存在的品格出发,大家皆会渴盼常见性;但人的现实生活却是相当的功利性和个我性的。生命存在的常见、人类、人等等都是抽象的定义,而生活是个我的,拥有多少钱和物是个我的,享受也是个我的。可见,当一个人仅仅盯着自我生活时,是没办法领会到生命存在之常见性的,也就没办法在日常达成常见性。只有大家每一个日常的人都具备了一种浓厚的死亡意识,在生前、在活得非常不错之时,就意识到死亡的必至性,意识到无论你现世的生活状况与性质怎么样的不同,每人都会死则一样。死亡是对生的超越,是对生命存在常见性最好的论证。由于死亡的性质告诉大家,每一个人的生活状况有不同,生活的性质也不同,而生命的本质则一,都是一由生到死的过程。死亡的存在提醒大家生命存在的常见性,而这种常见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也就是大家生命存在的本真,不过由于大家埋首于平时世俗生活而忘记了或体认不到罢了。因此,大家不可以等到死神即将来临时才来被动地求得常见性,而应该在生前,在大家的平时生活里就去追求常见性,获得常见性,达成常见性。这就需要大家需要不特别重视你的我的他的之物质性功利性的区别,不特别执着自我的所有所有,以一同共通之超越性来对待大家的生活和别人的存活。这样大家就能有日常的大方度和生命里的大自由。汉刘向云:"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得?'仲尼所谓大公也。"(10)楚共王是楚人,所以他遗弓后感觉总归是楚人得之,故何必去寻?在仲尼看来,此"公心"还不够,楚王不止是楚人,更是"人",所以,应该是"人"遗弓,"人"得之,又有什么所失呢?又何必去寻求呢?此真的是"至公"了。达到如此一种境界的重点,正在处于个我化日常的人要从生命的存在的本真上意识到你我他的一体,视天下人无一人非我,因而不需要一物要专用于我,如此也就达成了生活的个我化向生命之常见化的转变,达到了生活的大潇洒。

    从生命的常见性品格出发,大家无不渴盼永恒性的存在;但大家在现实的日常却又是个我的和有限的。此一生活的深刻矛盾怎么样解决呢?大家每个人在自我之生活过程中,在充分地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所有舒适的同时,需要从意识上"先行到死",从而认识到生活是短暂的,所有的物质享受也都是有限的。于是,大家就能从埋首于现实日常超拔出来,可以去沉思生活真的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尤其是可以去体认生命存在的真实含义。当大家由死亡意识而深深地沉思应当怎么样生活时,可以获得什么认识呢?大家第一得到的启迪是:大家每一个人在现实的日常是一个一个的个体,生活好像都是独立的,生活的性质与内容也都是不一样的;可是,当大家一想到每人都会走向死亡,都必不可免地丧失掉我们的生活时,那个没办法体验的归宿便能让大家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本真状况,那就是:生活是万殊的,而生命则为一。也就是说,生活是个体之事,而生命则为全体之事;个体之人的生活是千变万化的,而人类生命的存在却是一同的,譬如在生命存在的分子水平上,人无一例外地都是由同样的蛋白质等化合物构成;人类的精神意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人都有着人的精神则是共通与一同的。死亡昭示着大家一个存活的真理:每一个人不管他现实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不同,他在生命存在的层面与别人、与整个人类是相通相同和一致的。如此大家就可以而且应该从生活的个别性走向常见性,并达成最后的永恒性。既然大家每一个人在生命的层面上是"一",那样,大家就应该在平时生活里防止私利的至上,而以爱心、慈心、仁心相对待,去友善地与别人相处,以真心对待其他人,必使其他人真心地对待你一个人。达到了如此一种生活的状况,你就能摒弃孤独而获得友谊的环绕,生命的充实,从而在生活的个我化中达成生命的永恒。

    从人之生命存在的永恒性出发,每人都期望达成生活的超越性。一个日常的人假如意识到生命存在的常见性才是大家生活活中的真谛的话,就不会完全埋首于现世的物质利益的获得和现代生活的享受,而会去追求超越性的东西,以达成生命存在的永恒性。有一位台湾的20岁的年轻人,他的生活原本充满着打篮球、听音乐、飞车、舞会、出国游学等等所有青春浪漫的生活,这一"青春飞扬的日子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大出血后戛然而止。面对医检报告,"他没办法相信自己得了肝癌,住院三周,他的生命便一去不返。向来视其为己出的叔叔心痛万分,彻悟般地说:"生命是这般不可以学会,我每天汲汲营营只顾赚钱,到底所为什么来?"(11)所有物质性的东西,如资金等都是可变的、易逝的、易失的,在人之日常它们虽然不可以少,但却没办法使大家获得生命的超越性。所以,大家应该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去多多进行精神性的创造,把自我之生命、心血凝聚成某种永恒性之物,如道德文章,如丰功伟业,如某项创造与创造,等等。一当大家的生命必不可免地结束时,这类包括着大家心血的创造物便可以使大家的生命在死后永存。

    大家可以从中国古时候哲人的追求中领会到大家超越生活的个我性达至生命存在常见性的要紧。宋代大儒张载曾有一句名言:"存吾顺是,殁吾宁也"。"存"与"殁"恰好就是生与死。当一个人在平时的日常,可以时时有"民胞物与"的胸襟,能视天地万物为一体,那样,便可以在日常的每一刻感觉到"天地"虽有损益,但本质上则是的永恒;"生命"虽然有生死,但其存在却是不朽。儒者的理想事实上就是:在生活命的层面交流自我与别人、与天下之人的存在,从而获得了生活目的与生活的终极价值追求,那就是"塑身云筑网治国平天下"。于是,大家就能在日常孜孜不倦地做超越个我生活之事,达到生活过程中的个我性与生命存在的常见性的整理。人之生命常见性的达到,就可以达成死时之"宁"、之无所遗憾,如此也就达成了生活之最高理想:生命和生活的常见性、超越性和生活的永恒性。此即所谓君子、贤人和"圣人"。

    中国古时候的道家学者又是怎么样达到生命存在的常见性与生活的永恒性的呢?道家学者需要大家在平时的个我化的日常要努力于达成"不以物累形",不以事拘心,即不去孜孜于外物的追逐,也不遭到外事的拘累;再进而达成"生无所喜死无所悲"之"生死一齐"之境界,即从身、心、灵的百般拘累中超拔出来,这样便可以直接把个体人的生活提高为生命存在的常见性,从而达至永恒性和超越性。此即所谓"真人"、"至人"和"神人"。

    传统人之生活与现代人的生活毕竟有了非常大有什么区别,但中国古时候圣贤的生活追求应该说是有着很大的启示用途的。大家只有在理论上从生活哲学走向生死哲学,在现实日常从个我化存活迈向常见化的生命存在,才能最后达成现代人之生死品质的提高,获得生与死的幸福和安宁。


    注 释

    (1) 参见《文化中国》24期卷首语,梁燕城文
    (2) 参见《生活哲学概论》,杨绍南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生活十论》钱穆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绵延生活路--生活学初探》张伯钦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生活理论与实践》,沈继英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生活哲学课程》,邱琳枝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 《安宁照顾会讯》第26期
    (4) 正中书局1996年6月第五版
    (5) 同上,第24页
    (6) 《简论死亡教育的目的与内容》,文载《全国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7) 《怎么样面对生命终点》安宁照顾手册
    (8) 赖允亮:《安宁疗护之历史、现况、展望及原则》1997年9月
    (9) 参见《安宁照顾会讯》第10期
    (10) 刘向《说苑·至公》
    (11) 周淑美《谢谢你!青年》,文载《莲花基金会会刊》第三十四期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