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转换 师资培训 互联网教学 学习化环境
1、学习化环境及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的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法和工作方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教育与学习。信息技术引入教育范围,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教程的形式,促进教育模式、办法及观念的变革。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化环境愈加引起大家的看重。
学习化环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环境上不是只专注于目的常识的呈现和传递,而是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过程。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具备更多的主动和自由的环境,使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探索和学习,学习者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文字材料、书本、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和Internet的资源),综合各学科的常识,与同伴相互协作,或者在教师和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下,完成意义建构。
学习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借助情景、协作、会话等方法,并具备“真实世界”的特点和能力需要,有益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和掌握学习的今天,构建学习化环境具备要紧意义。这里讨论三类学习化环境及其对教师角色的影响,这三类学习化环境与现代科技进步有关,而且三者联系紧密,在实质教学中总是可融合在一块。
1、基于媒体的学习化环境
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电子媒体不只为教师提供了传递各种教育信息的媒介,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多的认知工具,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基于媒体的学习化环境正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强调了媒体的功能,即不是用于传递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而是用于支持更为丰富的情境,提供更多的学习工具,以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达成更具个人意义的学习。
在基于媒体的学习化环境中,媒体的功能主要有几个方面:作为通讯工具,以促进学生交流与协作;作为资源,通过超媒体、Internet、光盘等支持学生的信息探索探究活动;作为内容情境化的工具,使学习置于一个真实的情景中,支持意义建构;作为可视化工具,促进学生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现实模型,以发现事物模式和趋势;作为表达工具,通过电子作品的形式进步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
在这一环境中,学生的探索空间增大,教学方案愈加灵活多变,教师作为信息源的角色减弱,而更多地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只要掌握怎么样用媒体来传递教学材料,怎么用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更重点是怎么样将媒体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情景。比如运用Internet 和数据库软件Access采集数据,再用数学工具软件Math lab进行统计剖析,然后用Word 制作电子简报,用PowerPoint向其他学生做演示。因此,将媒体集成到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创设学习化的环境,是对教师新的挑战。
2、各学科综合的学习化环境
现代科技进步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常识和技能,这种趋势促进了学校教学目的的改变,需要学校设置综合课程,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常识和办法,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综合的学习化环境正是体现了这一需要。
综合的学习化环境主要有三个特点:
重视体验。将学科学习内容融入到生活体验中,通过接触实质现象,获得意识和经验,这类获得的经验也能为以后学习提供有意义建构的基础。
重视跨学科的关联。综合化是和课程的整体结构相联系,它所关心的核心是每个常识范围和常识种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问题。现在主要采取交叉模式(课程间常识技能重叠交叉部分来进行关联,如数学和自然科学中数据的搜集、剖析和制图是相通的)和问题模式(选择一个较有学术价值、存在争议的问题或重大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等)来展开教学。
重视办法性的常识。信息年代里使学生掌握学习,学会学习的办法和技能非常重要,因此综合化的学习环境更看重办法性常识,立足于社会中复杂而综合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并学会各种信息处置办法。办法性的常识主要包含信息采集与交流的办法,调查和访问的办法,统计测量的办法,发表和讨论的办法,评价的办法,这类办法都是学生将来存活的基本能力;另外,学生也进步了与学科有关的特殊办法,如艺术学科中鉴赏的办法等。
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的进步使综合的学习化环境架构愈加具备可操作性。在实质教学中,综合化的学习环境总是用计算机作为处置和剖析信息的工具;以互联网作为资源环境和交流协作的媒介;以问题为中心,与研究和探索结合起来,进步学生应用实质常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比如,地理课可以用数据库采集气象数据,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统计剖析,借助互联网查找资料,用文字处置工具写成小论文,并通过校园网发布我们的作业和进行讨论。可以看出,综合化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对课程间的联系有高度的敏锐,并能借助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来展开“问题解决式”教学。
3、家庭化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也影响着学习者的成长环境—家庭,促进了家庭教育和学习化家庭的进步。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学校教育需要家庭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指导。构建家庭化的学习环境是有益于学生全方位成长的。过去,教育责任主要交给学校来完成,父母主要承担抚养责任,极少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伴随社会进步,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在家庭普及,通过媒体的学习常常发生在家庭里,通讯工具的进步为家庭与学校增加了交流的机会;目前的家庭规模变小,现一代父母比上一代具备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一块活动;现一代父母的文化基础比上一代好,为孩子与父母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因为传播媒介的进步使子女大概比父母更早、更快同意新事物、新观念和新办法,父母在引导孩子的同时,父母自己也总是在遭到教育,比如掌握电脑操作的总是先是孩子。因此,“学习型家庭” 正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当今中国愈加遭到看重,家庭化的学习环境正是“学习型家庭”的体现。
家庭化的学习环境主要特点有:
重视父母和子女一同学习。广播、电视、计算机或到博物馆、展览馆等地的参观,能够帮助提供共有些学习内容和活动环境。比如,子女同父母一块听广播、看电视获得常识和交流是非常有教育价值的。父母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了情感支持,有益于学生积极的探索,对进步智商、减轻学业负担大有裨益。
重视生活化的学习。家庭中存在很多的学习机会,父母借助平时生活情境帮助孩子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转化为日常可察看、可操作、可实践的经验,对孩子动手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加大学习与家庭生活的结合,并非要使学习脱离学术轨道,而是给已经学术化的课程增添年代的源泉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充分看重家庭化的学习环境,也有益于整个家庭的学习,有益于父母学习新技术和同意新观念,这无疑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一种全民教育,是朝哪个方向终身教育的全方位推行迈出了极其要紧的一步。
家庭化的学习环境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需要。教师要学会与父母交流的能力,为父母提供咨询和促进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教育。主要包含:教师应促进父母成为学生学习的情感支持伙伴;指导父母怎么样帮助孩子将学科常识转化为日常可实践的经验;促进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和活动,借助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增加家庭内的教育机会,架构有利的学习环境,如,布置父母与学生可一块完成的作业。
从上面三类学习化环境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进步引起了教师的任务和角色的变化。教师不止是“常识传授者”,更是“指导者”。将来教师的定义可被描述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导师等。教师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运用新技术的技能、人际交流和团队合作技能、规划和组织能力及研究能力等。因此通过相应的培训能使教师更好地担当起他们新的角色。
2、师资培训的新任务
师资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一般师资培训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技能,如,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等。比如,微格教学就是通过摄录像媒体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学会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这类技能练习对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强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确实有利,但基本上不涉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的角色,不关注学习化环境的设计。
特别伴随网络的进步,与教会学生学习和存活能力的教育呼声日益高涨,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沉浸在各类学习化环境中。那样学习化环境的趋势对大家的师资培训有哪些新的需要呢?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化环境中,教师要拥有三个主要技能:用媒体来架构学习化环境技能;学科常识综合技能;促成学习和实质生活结合的技能。因此,在师资培训中,除常规教学技能培训外,需要添加上述技能培训的内容,以促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了学习工具和资源,为学科的综合,教师、学生、父母的联系成为可能,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学习化环境的核心。因此,师资培训中非常重要的是要让教师对信息技术有直接的接触,培训过程本身要集成信息技术,使教师熟知和体验计算机化的学习环境,以便教师从直接经验中会发现这种学习环境的特征,看到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化环境的渠道和方法,丰富对学习化环境的认识,从而在将来我们的教学中也把信息技术作为强有力的工具。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