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项选择题
1.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过去遇到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过去遇到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变动的比较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由于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备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讲解历史,难免主观原因
C.人类常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一直愈加接近历史真实
2.以下文字中,是历史评价的是 ①90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具备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中共第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下列能完整反映梭伦改革特征的是
A. 坚决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满足了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
C. 试图在中庸、公平、平等的基础上打造和谐社会
D. 没满足每个阶层的利益
4.《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商鞅这一举措的主要为了
A.获得国君的赏识 B.打击守旧派和旧贵族
C.取信于民,树立新法威信 D.宣传变法思想,驳斥保守派
5.“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实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之所以会“海内安之”,重要原因是均田制
①没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 ②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拟定的新法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伽利略是意大利文静复兴运动时期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热情地宣传和捍卫日心说,触有《圣经》和教皇,被判处终身监禁。1983年,罗马教廷正式承认,350年前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对的。对文中“宗教裁判所”的认识准确的是
A.宗教裁判所主如果反对科学革新的一个机构
B.宗教裁判所用野蛮的方法维护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权威,巩固在宗教日常至高无上的地位
C.宗教裁判所可以准时地适应历史时尚,做出正确决策
D.宗教裁判所反对日心说,由于太阳更不是宇宙的中心
8.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B.确立了“依赖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C.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D.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9.列宁说:“假如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样就势必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只从经济看法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看法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进步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10.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很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解决农民敌对情绪的手段是
A.农民要同意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11.马克思说: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有生命力的地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②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些进步 ③埃及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④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命各部院堂官督司员将该衙门则例删改,…………命各省督府整饬吏治,考核属员。…………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湖北、广东、云南三巡抚,河南总督,及京外大小冗员。”上述所引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重大事件的片段,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戊戌政变 D.辛亥革命
13.国内古时候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规范。这类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14.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倡导相矛盾的是
A.知之为知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有教无类 D.因地制宜
15.柏拉图倡导让国家政权学会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备道德的人手中,这事实上是:
A.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一样的怎么看 B.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势必结果
C.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 D.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
16.克伦威尔在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同掌立法权,与国务会议一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需要经过护国主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①克伦威尔已经演变为封建专制君主 ②护国主实质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④克伦威尔以此打造了个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到:“我如此说是痛苦的,由于无人比我更能意识到大家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但,我需要说如此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出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有进步用途 ②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 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备侵略性的一面 ④拿破仑战争预防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③④
18.“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19.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得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时尚起来。在百姓中时尚的是鸭舌帽,由于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然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20.1844年,德国诗人海涅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写到“忧郁的眼里没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大家在织你的尸布,大家织进三层诅咒——大家织,大家织!”这一作品若作为研究某一思想兴起的材料,这一思想是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主主义21.俄国10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2月革命的发生 B.《4月提纲》的提出
C.7月事件的发生 D.10月革命的胜利
22.“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可以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氏、方志
敏氏之有依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
疑是正确的”。这是小明同学看过毛泽东诗集选后的摘录,请你判断上述摘录的内容所属
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革命动 B.国共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3.依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打造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首要条件
24.“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季,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季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素》
C.《一个国家,两种规范》
D.《党和国家领导规范的改革》
25.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真诚度减少。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
2、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创造性地为自己选择了“皇帝”的名号。“皇”代表着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他们不少万世不朽。“帝”则是上古大家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高天神。“皇帝”的产生恰恰结合了二者。
——何乐为主编《中国发现之帝国的流年》
材料二 秦始皇消灭六国后,打造起一个地域辽阔的统一政权。而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使得各地的经济、文化、社会进步都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这使得秦朝的统一政策非常难推行。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手段,对社会每个方面强制统一,使得大统一的观念变为现实……同时“大一统”的观念,又在新的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葛剑雄主编《千秋兴亡——六合一统》
材料三 贞观十八年,当内奔的突厥请求在中国大陆安置时,唐太宗不考虑群臣的反对赞同了,并讲解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他强调 “自古贵中华、贱夷狄,而今四海一家,就应该“胡、越一体”。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四 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它起初只不过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伴随疆域的发展,将x疆、x藏等区域的事务也纳入其内,凡爵禄、朝贡、定界、贸易、宗教诸政令,并归管辖。前代的类似机构一般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这一机构直同意皇帝领导,地位与六部等同,对驻边大吏有直接指导的权力。……早在入关之前,清已经颁布《蒙古律书》,行用于蒙古区域,入关后不断修订,至乾隆六年修成《蒙古律例》,乾隆末年,其内容已扩充到12卷,209条。嘉庆年间对其又进行大规模增补修订。除此之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区域颁布了一些地区性立法,如《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回疆则例》、《钦定x藏章程》等。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常识“皇帝”的称谓体现了什么思想?嬴政用这一称谓的目的何在?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常识,指出秦始皇采取什么手段使“大统一的观念变为现实”。
你怎么样理解“同时“大一统”的观念,又在新的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材料一说明唐太宗的民族观是什么?这种民族观产生了什么影响?
依据材料二指出理藩院与以往类似机构有什么不同?概括清朝民族立法的特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面临紧急危机。大家反抗情绪强烈,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皇室和奴隶主贵族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和土地不断进行斗争。……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规范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公元645年日本进行了一场名为大化改新的变革运动,内容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礼仪等,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大化改新后日本“遣唐使”陆续又成行十余次,每次都携回很多汉籍佛经,日本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各级学校教授儒学。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围棋、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陷入紧急的危机。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下级武士公然违反武家法规,日益强大的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的权威,美国舰队武力叩关,日本被迫开国。……1871年11月,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大使的48人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考察。他们先后访问了12个国家,认真考察了各国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经济、文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状况。……1868年至1889年,明治政府推行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君主立宪”等一系列改革,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回答大化改新给日本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有什么一同之处?
日本两次改革学习的对象分别是哪个?日本选择它们为学习对象的一同缘由是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生的美利坚面临的对手是强大的国家,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是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北美投入合法军9万多人” ……华盛顿作为国内军总司令赴任时,他发现这是一群从农村来的,服饰各式各样的民兵,大家常常大打出手,并且不想续签从军契约。……全军弹药只有32箱,人均9发子弹,不够发起战役,士兵们不要说按期拿不到军饷,甚至常常饿着肚子……1776年3个月内,华盛顿丢失纽约和长岛,部队由于逃跑、伤亡和服役期满,减员13000人,美国独立的美梦好像要破灭了,大家开始绝望。
材料二 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时,13州结成的是松散网盟。中央政府权力非常小,不设置国家元首。它只不过13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一个协调机构,它没全国性的法律和军队,无权向各州课税和规定商业活动。各州享有独立与主权,它们自行征税、征兵、发行货币,自行拟定对外贸易政策。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粒扭成的绳子”。并写到 “假如不打造一个赋有控制整个合众国的权力的政权,我觉得,大家作为一个民族,其灭亡指日可待。
材料三 耶鲁大学斯特林法学与政治学教授布鲁斯阿克曼在评价华盛顿时说:“他的伟大不是智慧,而是道德”。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独立战争之初,华盛顿面临什么严峻挑战?
依据材料二,你觉得美国打造之初,存在什么弊病?美国采取什么手段解决这一问题。
你怎么样理解阿克曼教授的这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