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教育部启动本科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大学录取率逐年攀升,因为受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大形势的影响近几年很多专业出现了就业难的困境。而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专业,本科生就业难更早已成为常见现象。而教育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举措中又规定:“各类高等学校要科学确定办学定位。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强专业调整力度,对就业情况不佳的专业将采取有力手段予以调整。”2014年又传出教育部要将1999年将来新升本科院校转成“应用型”院校的消息,在这种环境下,历史专业的进步又将迎来考验。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下怎么样建设和进步历史本科专业已经火烧眉毛。
1、历史学科面临的困境
历史专业遭冷落、历史教育面临很大困境是什么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受当今社会发展势头和价值理念的影响,大家过于看重对资金、物质利益的追求,社会上常见形成了急于求成的心态。高校在学科设置和招生计划上也都侧重于社会紧缺和热点专业,并投入了很多的师资,使得这类专业和学科得到飞速进步。很多高考考试考生填报志愿时也更多倾向于社会热点专业。一些传统学科,比如历史学等专业进步缓慢。其二,常见的就业困难是导致历史学科遇冷的直接缘由。不少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期望通过大学教育提高自己素质和技能,并以此找寻到理想的工作,因此要想让历史学改变冷门学科这种局面就需要从高校历史教育的优化和改革入手,培养和提升历史专业学生的求职技能,解决好历史专业的就业问题才能逐步改变现在的困境。
2、高校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革
现在有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历史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却仍存在着不尽适当的地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还是传统模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完全是被动式地同意常识。这种传统模式根本提不起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也从根本上培养不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革新能力。因此高校历史教学需要推行改革,以革新精神和革新能力的培养为要紧内容,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去,实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另外还要多向学生推荐不同看法的学术著作和文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考虑不同看法形成是什么原因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革新思维。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通过检索和阅读史料,并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形成我们的见解。只有如此,学生学习方能由被动同意转为主动追求学问,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思维能力的活跃和进步,才能真的培养具备史学思维和史学认知的人才。
3、制定切实有效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评价机制下,只有通过提升历史专业学生的写作、口才、专业素养等能力来提升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才能切实解决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在制定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时必须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为目的。针对历史学科的专业特征,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培养的学生要不只具备史学专业常识,而且还要有可以胜任中学教师、文秘、编辑、营销推广策划等等职业所应该拥有些职业素养,革新和拓宽历史专业学生就业的范围。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应该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修订教学大纲,看重和提升实践课程比重。历史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教学的要紧组成部分,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更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传统保守,人才培养目的只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或向高层次学校输送生源,使得学生就业面非常窄,限定了学生就业的范围,因此在修订历史专业教学大纲时要看重把实践教学计划考虑进来并得到有效推行。实践教学主要包含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活动、教育实习和教学参观等形式。其中教育实习这一环节对于师范教育类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不只能巩固和增加他们的专业常识技能,训练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更能加深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将使学生们受益终身。教学参观也是实践教学的要紧环节,常见地遭到学生们的欢迎,教学参观可以安排去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古迹、考古挖掘现场等。可以提前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参观时安排学生模拟进行解说,结束后让学生写领会报告,这既能陶冶情操,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常识的感性认识,训练学生的写作、语言表达能力,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又能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合理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是直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培养出来的历史专业毕业生不只要有丰富的史学常识、合理完善的常识结构,有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还要有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时要重视对礼仪、应用文写作、口才演讲、市场推广、剧本写作等非专业课程的开设,增加学生的常识面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同时要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机会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譬如参与地方博物馆材料的整理、文物的采集、保存和介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