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新审计准则:会计向后,审计向前

点击数:681 | 发布时间:2025-07-27 | 来源:www.25np.com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观、全方位收益及公允价值会计理念,而新审计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日前,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新会计准则使会计重心后移,而新审计准则使审计重心前移。会计重心后移是指会计后续确认、计量及表达、披露份量加重;审计重心前移是指风险评估取代审计测试成为审计重心。兹述如下:



    1、会计重心后移

    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方方面面达成了与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突破,如资产负债观、全方位收益观的引入,在收益确认了突破了达成原则,部分未达成的收益也可确认,在不少项目上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对历史本钱会计模式的一大突破。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势头是资产负债观代替收入成本观、全方位收益取代传统收益、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本钱,以中立原则取代小心性原则。在这类新会计理念下,会计确认放宽了可概念、可计量的需要,对资产、负债的确定性及可计量性需要减少、有关资产及负债确认时点提前,资产确认范围也大大增加,特别是无形资产口径将大大放宽,如此致使会计确认及计量不确定性增强,会计确认与计量操纵空间加强,由于这种会计模式是传统模式有非常大的差异,传统会计模式基于本钱及买卖,而将来会计模式基于价值及将来,会计确认及计量更多基于主观估计而不是客观单据,在这种会计模式下,会计后续确认与计量重要程度甚至超越第一次确认与计量,而为了保证会计后续确认与计量的靠谱性,更为了充分披露报告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及风险,会计表达与披露重要程度大大增加,财务报告愈加厚,会计以充分披露应付会计弹性。



    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只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才能达成其价值,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理念的冲突,一种是价值观,觉得会计应提供公允价值信息,如此的会计信息才更有有关性;另外一种是本钱观,觉得会计就应该提供历史本钱信息,如此的会计信息才更有靠谱性从而才有有关性,不靠谱的信息只能带来误导。



    目前,会计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IT行业对会计的冲击是深远的,它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作业步骤;市场化程度愈加高,价值信息获得愈加容易,这种背景下,公允价值愈加遭到准则制定者的溺爱。但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及反对也从来没信息过,特别是公允价值负面效应-----更容易操纵致使财务丑闻频繁发生时,监管当局对公允价值运用成效又产生了怀疑。



    萨班斯法案是财务丑闻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反财务舞弊。假如会计准则目的是反财务舞弊,则公允价值显然不是理想的的改革路径,公允价值不仅仅是计量问题,它致使会计由稳健走向中性,甚至走向激进。财务舞弊最可能发生在激进的会计政策中,假如会计准则改革是遏制财务丑闻,则选择激进会计政策显然是与其目的相背而行的。但有意思的,美国会计准则改进方向显然与萨班斯法案精神是背离的,它一方面在反省自己会计准则容易引起操纵,其次又在加剧会计准则的可操纵性。为了防范这种操纵性,准则制定者已将会计准则制定重点从确认及计量转向披露上。



    2、审计重心前移

    在会计计量结果不确定性程度放大背景下,审计师非常重要工作是对会计计量的不确认定性进行审计评估,发现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及影响力,这种评估更多是对会计计量所使用的假设、模型及参数评估,它需要审计师知道顾客所处的行业及业务,对顾客业务将来进步有个适当的预计,从而对报告主体的公允价值财务数据合理性作出正确的评估主,而传统审计模式主要使命是以历史本钱财务数据进行核实,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买卖价格并无关紧要,要紧的是现行价值。传统审计审察重点是买卖过程及买卖价格是不是真实,将来审计重点是买卖结果及价值变动状况。审计师不再只不过翻翻报表和帐簿,他们需要深入解析企业经营与策略。现代审计不再只关注财务数据,而是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企业的外部(宏观经济及行业)和内部环境上,通过策略剖析、步骤剖析和绩效剖析等环节深入知道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知道公司内控状况,从重大借报风险评估入手,找出审计的高风险范围,再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得出审计结论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05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平台”上,撰写了第一本系统介绍现代审计办法教程《审计:鉴证与风险》的佛罗里达大掌握计学院审计学教授罗伯特·奈切尔(W.RobertKnechel)在题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推行与障碍”的演讲中举例说明了经营风险审计的运用[1]:



    Rubbermaid曾是美国全球领先的塑料制品生产厂家,商品包含储藏罐和垃圾箱等。在90年代中期,该公司连续数年的每年平均增长率超越14%,且连续三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受青睐的企业”。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