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休谟的哲学中,美学只有不多的内容,但却是十分要紧的部分。休谟的美学主要涉及四个问题:趣味的规范、美的本质、同情说、想象说。其中,关于趣味的规范问题在他的文章《论趣味的规范》一文中得到了全方位的讲解,对现代社会中的审美趣味标准是不是应该确立与如何确立有非常大的借鉴用途。
1、审美趣味的常见一致性
审美趣味就是鉴赏力或审美的能力。休谟在《人的知解力和道德原则的探讨》中说到:趣味产生美与丑和善与恶的情感,它有一种制作的功能,用从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所有自然事物,在一种意义上形成一种新的创造。这就是说,趣味通过个体的情感,形成个性的独创,所以趣味是私人化的,主观性比较强的,所以审美趣味的相对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休谟并没把重点放在审美趣味的相对性上,《论趣味的规范》的主旨正是驳斥相对主义,论证审美趣味不论存有多大的分歧,但还是有一种常见的尺度,人与人在这方面还是显出基本的一致性,而这类一致性来自于生理结构的某些特殊属性或性质。他指出, 大家对于艺术和美的感受和判断虽然存在分歧, 但不可以觉得每一种怎么看都是正确的。他举例说:“两千年在雅典和罗马博得喜欢的那一位荷马今天在巴黎和伦敦仍然博得喜欢。气候、政体、宗教和语言各方面的变化都没能削弱荷马的光荣。”所以,任何一个年代的伟大作品都具备经久不衰的审美价值。
休谟得出结论:尽管审美趣味是变化无常的,褒或贬的一般原则也是常见存在的。这类原则对所有人类的心想法受所起有哪些用途是经过仔细探索可以找到的。根据人类内心结构的原来条件,某些形式或品质应该引起快感, 其他所有引起反感……休谟不只指出趣味的常见原则是存在的,趣味的一同标准是可以找到的,而且觉得这类常见原则和一同标准是基于一同的人性,即“人类内心结构”,也可以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人性上的常见一致就是趣味具备常见性、一致性的根本缘由。
2、两个问题的提出
确立了审美趣味的常见性、一致性之后,休谟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为何大家会脱离趣味的真实标准和常见的原则,产生审美分歧?如何确定趣味的真实原则和常见的规范?
对于第一个问题,休谟总结出了几种缘由。第一,心理功能的缺点会干扰审美趣味。休谟觉得,在心理功能完善的状况下,大家的感受大体相同,就能获得健全的美的观念,反之,心理功能的不完善会致使指导大家美丑的常见原则被削弱、抑制,不可以起正常用途。第二,想象力的锐敏性十分要紧,“多数人所以缺少对美的正确感受, 最显著是什么原因之一就是想像力不够敏锐, 而这种敏锐正是传达细致的情绪所必不可少的。”他觉得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可以分辨出美与丑的精微分别,敏锐性虽然生来就有非常大差别,但可以通过练习提高,这种练习要通过察看和比较。第三,休谟觉得偏见的束缚会干扰对作品的真实评价。休谟说,“所有艺术作品为了产生应有些成效, 需要从肯定的角度来察看。假如察看者的立足点( 实质的或想象的) 和作品所需要的不同, 他对作品就没办法赏析。”第四,休谟强调判断力和理性的低下会干扰对美和趣味的品鉴。“理性尽管不是趣味的基本组成部分, 对趣味的正确运用却是不可或缺的指导。”在对美的感受和品鉴中, 固然主要依赖趣味和鉴赏力, 但理性和判断力有哪些用途也是不可忽略的。
在对以上四点的剖析中,休谟为确立和探寻趣味的常见原则铺平了道路。但,他觉得完全拥有上述条件,真的有资格去评判作品并且可以把我们的评判树立为常见标准的人并不多,因此,最后休谟把估定趣味标准和常见原则的责任放在了少数杰出的批评家身上。至此, 休谟对于怎么样找出和确定趣味的常见原则和真实标准问题终于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觉得依赖这种常见的、真实的规范, 就能协调趣味的千差万别, 一定一种趣味, 否定另一种趣味。事实上,休谟所设定的这类真的的批评家是一个个完美的理想而不是普通的鉴赏者。普通的鉴赏者可以通过这种“理想的批评家”去衡量我们的审美水平,看我们的趣味在多大程度上与“常见的原则”一致,如此,“理想的批评家”就成为了一座没办法逾越的高山,普通的鉴赏者只能不停的攀登,试图达到其标准。但休谟也承认,即使是“理想的批评家”之间,也并不可以达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范,他们之间也会有肯定的趣味差异,形成趣味差异是什么原因,一方面是个人的风韵不同,其次是当代和本国的风俗和怎么看。总之,休谟既承认了审美趣味的相对一致性,又承认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3、趣味标准下的道德准则
审美趣味的对象就是美,大家对美的观感本来就是不一而足,比较主观,但休谟仍然为审美趣味打造常见的规范,标准是客观的,休谟就陷入了主观与客观对立的矛盾之中,他一个人好像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提出了审美趣味的“适合”标准如此一个折衷的策略。他的策略就是“道德”。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恰恰相反,休谟觉得审美趣味判断中蕴含着非常重的道德成分的判断。在他看来,大家在审美时感到的愉悦,既有感官上的直接体验,也包含对其反映的美德或者恶行进行道德上的判断,与对其艺术意图和方法的理性鉴赏。休谟将趣味分为两种:“精细的趣味”和“粗俗的趣味”,他觉得粗俗的趣味反复无常,更多带有个人偏见,而精细的趣味有矩可循而且愈加稳定。这两者非常大程度上都遭到人性“通则” 的影响,但精细的趣味源于科学和文化的熏陶,体现了愈加健康的道德,稳定和规范的精细趣味,远比反复无常而“具备破坏性”的粗俗趣味更为可取。在健康的道德感用途下,精细的趣味意味着自我约束和健全,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休谟的“精细的趣味”还有另外一个要紧的意思,那就是,“趣味有高有低,一个人的鉴赏能力比另一个人强,这是不可抹杀的事实,”这类趣味本身的存在,就能鼓励大家不断进行实践和比较来改变我们的趣味。通过练习来提升我们的趣味,排除偏见,增强判断力和想象力,这不止是趋近于“理想批评家”的必经之途,也是道德健全的必经之途。在休谟那里,审美不止是一种道德情感,更是个体对自己和别人的深思。通过这种深思,趣味可以超越个人的偶然经验,从而提炼出人类常见的道德原则。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休谟的趣味标准表现出,人的趣味和鉴赏力不止是一种向善向美的能力,而且更是一种连接先天感官与后天教育,交流情感与理性的禀赋。“趣味标准”的信念正是大家相互交流和自我健全的基础所在,它既包括着文化与历史的规范,又迎合了大家健全自己的道德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