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中后,不少新生有如此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出色的大有人在,极少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应尽快进入学习状况。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正在好好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重力教学设计》,期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的
常识目的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重力的三要点:理解重心的定义.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剖析每个物体的重点.
2、联系实质,重力的三要点在实质中的运用,训练学生的察看剖析能力.
教学建议
1、重点难题剖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题是:重心的确定.
2、入门知识技能:
1、基本定义:
重力: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遭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点:用途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水平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点在几何中心上;水平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地方不只跟物体水平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1、有关重力大小解说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去明确指出:物体遭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水平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办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重压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别重力、重量的定义.
2、有关重力方向解说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应该注意:不可以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别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3、有关重心地方解说的教法建议
在解说怎么样确定物体重心的地方时,可以解说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点.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地方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剖析身边的物体的重点的确定,如课本的重点的确定,沙漏的重点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办法来计算物体的重点,如折尺的重点的确定.
有的教师在解说该部分内容的时候,总是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程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解说时应该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办法,在图片资料中大家为大伙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用.
1.了解力是使物体运动状况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是什么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用途,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了解力的三要点,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了解重力产生缘由,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了解重心的定义。
5.初步知道四种基本相互用途力的特征和用途范围。
力的定义、重力产生缘由
1、力
1.定义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用途,力一直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有哪些用途,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用途成效由大小、方向和用途点三个要点决定。力有哪些用途成效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有哪些用途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有哪些用途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有哪些用途点和方向,不可以表示力的大小。
2、重力
1.产生: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遭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征
(1)在地球上同一地址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伴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伴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1)有关原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水平分布。
(2)地方确定:水平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水平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3、四种基本相互用途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用途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用途、强相互用途和弱相互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