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层面上,诚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内在品德修养,追求的是人格高尚,境界崇高,更侧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备极其要紧的分量。"忠义礼智信"是大家倡导并力求遵守的行为准则。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又说:"信则人任焉"。荀子觉得:"养心莫擅长诚"。老子也把诚信作为生活行为的要紧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把"本真"看作精诚之极至。这类圣贤哲人的论述,生动显示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在当时社会经济处于自然经济状况,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产方法的条件下,市场交往不发达,诚信更多停留在"自省"、"自律"程度。因此,重农轻商,重义轻利是其主要特点,诚信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但现在的状况完全不同了,会计诚信问题从来没像今天如此与现实物质利益联系这样紧密。
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需要
大家对于怎么样打造市场规范的认识非常有限,大多是书本常识,经过近20年的实践,使大家知道了打造市场规范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产权明确",产权不清楚就没办法交换,资源优化配置就没办法达成;二是"交换需要平等、自愿、没欺骗",假如不自愿、不平等、不诚信,市场就会提供错误的信号,资源优化配置也没办法达成。假如不可以达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家搞市场规范的目的就没达成,市场规范的优越性也就没了。因此,不搞欺骗,讲求诚信,是打造市场规范的基础条件之一。
1、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在保障买卖正常进行中具备要紧用途。进入市场经济将来,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法的进步,大家非常难再游移于社会经济以外,而具备了更为明显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范围。这种诚信理念推进了经济进步和社会进步。假如传统文化的诚信强调"克己复礼",那样现代诚信则强调"互利"和"双赢"。因此,诚信在伦理学家看是道德资源,在经济学家看则是经济资源,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在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坏,就会致使市场秩序混乱,买卖链条中断。在产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上,生产、运输、赊购、赊销等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使买卖链条中断。如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银行,信用就是其进步的基础。离开信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没办法进步。而且市场经济越进步,诚信有哪些用途越要紧。
2、诚信是企业取胜的秘籍
纵览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把诚信作为追求和应具备的品质之一,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进步壮大的。如被誉为"腌菜之王"的海因茨,他成功的哲学就是"忍耐加诚实"。在1875年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状况下,为了诚信,他赔本回收,后来连我们的企业也破产了,但他坚信"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在商场上倒下",仍在四处借债履行合约。后来他成为商场巨人,他的腌黄瓜、番茄酱全球闻名。他的成功是经营理念的成功,也是品质的成功。
3、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
"立信,乃会计之本。没信用,也就没会计。"诚信在会计行业非常重要,正像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信用,也就没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不止是一种责任,更与重大利益有关。诚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势必付出本钱。对会计行业而言,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诚信还是财力。诚信是财富,是指它能够帮助会计业务的发展,市场的占有;诚信是财源,是指它不仅能够使顾客增多,扩大实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获得收益;诚信是财力,是指诚信品牌是一种很大的无形资产。诚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
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越本钱是影响会计诚信水平的经济缘由
非诚信行为的本钱,包含受法律惩罚的本钱、受舆论批评的本钱和受良心谴责的本钱。国内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创建初期,市场发育还非常不健全,计划经济时期调节经济活动的方法已不再适用,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方法尚未完善,这就给不讲诚信的人有空子可钻。北京工商大学曹冈教授过去举了一个例子来讲明。一个美国人,目前中国办公司。过去我以为他是很诚信的,比如在Microsoft发行新的操作系统时他买了两套,由于他有一个台式机、一个便携机,绝不为了省钱做亏心事。来到中国将来,其他人买盗版电影光盘,他不买,但有时跟着其他人看,将来是借来看,目前自已己经拥有700张盗版光盘。怎么样讲解呢?这个人一年间就由道德变得不道德了吗?诚信作为一种人的品质,是具备稳定性的。偶尔或一时的行为,并不足以说明一个人己经具备或不具备某种品德。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水土异也。曹教授觉得:第一,法律环境不同,国内只惩罚盗版光盘的生产者和贩卖者,几乎不惩罚用户,由于法不责众;第二,社会环境不同,舆论极少批评用户,用户人多力量大;再有,周围很多人部如此做,入乡随俗,本人良心上可以承受。不诚信的利益大于其本钱,致使了非诚信行为。具备诚信品质的人,也会做非诚信的事。常常做不诚信的事,就会渐变成不诚信的人。因此,与其叫人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如叫人别做骗人的事。预防发生欺骗行为的方法,就是让欺骗的本钱超越欺骗的收益。而大家对于非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大体上力度不够,但还不是重点问题所在。主如果哪个承担惩罚的本钱有很多问题。大家的国有、集体单位的产权主体未能人格化,即便是公司制企业,其中是国有或集体的股份的权利和责任也没真的落实到具体的人。因为产权关系不清楚,使得惩罚对象不清楚。国有企业 受惩罚,实质受损失的人是哪个?不了解。针对会计造假的舆论批评,大体上批评这种现象的多,针对特定企业或个人的少,舆论批评的本钱未能"分摊"到具体对象;至于良心谴责本钱,因为造假的常见性,很多人的良知己经麻痹。因此,非诚信行为是吃小亏占大实惠。
非诚信行为的收益包含货币与非货币的收益、目前与以后的收益、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等。会计造假的受益人不少,单位的领导和高级管理职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可以由于"营业额出色"而谋取更高的职位,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帮助做假的中介机构可以由于"增加业务"而得到更多的收益;甚至职工也可以由于单位"效益好"而多拿薪资奖金……,同时,非诚信行为的收益高而本钱低、风险小,在这种状况下,又有多少人能自觉地恪守诚信原则呢?在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越本钱时,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两者的差距越大,社会平均的诚信水平越低。整个市场诚信水平的降低势必致使会计诚信水平的降低。
保持和提升会计诚信水平的渠道
诚信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也是一项紧密联系的社会系统工程。
1、加大司法和政府监管力度,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
加大法制和政府监管,是用非市场力量抑制市场规范的弊病。
(1)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现在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准制导"问题。所谓会计法治的"精准制导"是指: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减少名义上的需要,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解放大部分企业;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唯一责任人,把会计职员解脱出来,集中打击重点目的;明确区别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瓦解两者的欺骗网盟。除此之外,为了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还需要研究司法会计,提升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
(2)从有关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需要解决监管的责任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就是要解决预防造假,惩处造假,与严格执法问题。过去企业都有上级主管,企业出了任何问题上级都要受牵连。上级对企业的监管是预防性的,逐级监管,有健全的控制系统,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非常困难。目前上级没了,监管的责任转移到综合部门。综合部门的权力非常大,但只管"灭火"不管"防火",只有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出来,已经上市,甚至去世了人或媒体已经揭秘,或者领导人有了批示,这类部门才开始行动。预防性的监管责任应当归是哪个?监管部门不作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假如不清楚,就没办法改变目前无人承担责任的局面。
(3)从有关会计的规范规范来看,与会计造假有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频繁的会计规范改革,破坏了会计数据的连续性,每一次改动势必给企业提供一次洗牌的机会和造假的方法。因此,会计技术规范的颁布要慎重,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2、加大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发挥社会力量
是不是遵守了道德标准,要靠社会舆论和公众的评价,而不止是法院和政府认定。没舆论支持的道德标准,只不过纸面上的道德标准。现在对于造假账的舆论谴责已经给企业、会计师和审计师导致肯定的重压,但这种谴责大多是针对整体而非具体企业,多数是学术性、政策性的而非实用性的。大家还缺少评价企业会计信息水平的环境、社会力量和动力机制。因此,要在法律上明确,依据公开的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所作的剖析,是言论自由,不构成名誉侵权。应当打造和培植揭露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市场力量,以改变现在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状况。
从有关会计诚信近况来看,加快打造社会信用监督体系,是国内现在迫切要完成的大事。规模一流的信息数据库将记录着很多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产品买卖的种种资料,可以提供顾客查看,一旦有不好的信用的记录,在工商企业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与人才聘用等,将遭到制约。相反,为鼓励获得诚信等级高的企业将可优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或为其提供高额度的贷款。一些专家还建议,借鉴海外经验,结合本国现实状况,制定可实质操作的《信使用方法》。尽管这需要时间,但势在必行。就现阶段而言,要非常抓行业监管,查处不真实行为,增加失信者的本钱。
经济学家萧灼基说过一则小故事,颇有意味:一位留学生在海外乘公共汽车逃票,当时并没对他罚款,他自以为洋洋得意,哪个料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已被记录在案,虽然学习成绩出色,求职却遇见障碍。他因小失大,后悔不及。
这则故事让人回味,也让人深思,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大家的信用规范也会健全,到那时每人讲诚信,社会将是何等公允、公正、公平?大家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3、加大社会教育机制,启发行为人的良知
诚信在多大范围和什么程度上为大家所同意,取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要叫人们认识到,诚信是要紧的并且有益的,诚信是必然走向,不诚信的人终究要倒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取之有害"。非诚信行为是占小实惠吃大亏,是饮鸩止渴,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
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是学会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包含企业负责人,可以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伙伴,而不止是普通的会计职员。大家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升会计职员地位和业务水平,来提升会计信息的水平,事实上效果甚微。用提升会计职员的道德水准来降低会计造假,是隔靴搔痒,用途将十分有限。
教育需要以事实为基础。纠正大家的行为或有赖于有效的奖惩手段的打造和推行。即通过奖惩手段的推行使不诚实者付出巨大的本钱,诚实者获得奖励,从而使得选择诚信成为一种理性行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当理性人衡量了诚信行为带来的收益--光明的职业前景、融洽的同事关系、好的社会信誉;与不诚实将付出的本钱--晋升无望、时刻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遭到同事的鄙视和冷淡;那样,理性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从而,诚信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它将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的选择。
总之,诚信能否被社会广泛同意,重点是它是不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必然走向,是不是符合年代的特征和需要。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诚信,所以对将来大家应持乐观态度。自上个世纪以来,潘序伦先生就在中国会计界最早主张了诚信理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会计执业界人士的心中,成为忠诚敬业的座右铭。随着着市场经济的进步,这一思想将会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