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目: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和经济学讲解
英文题目:An Explanation of Biology and Economics to Altruistic Behavior
提要:“利他主义”可以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三种形式,对前两种利他行为,生物学和经济学已经给出了较为圆满的讲解。但本文觉得,要对“利他主义”作出全方位说明仅仅满足于这点是不够的。本文提出了利他基因的“隐性遗传”和行为偏好的“广义功用”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对“纯粹利他”行为作出了生物学和经济学的讲解。
关键字:亲缘利他 互惠利他 纯粹利他 隐性遗传 广义功用
1、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
利他主义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我们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比如爸爸妈妈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通常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 altruism)。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讲并不是没回报。依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可以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存活角逐中具备明显的进化优势。(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只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很稳定、很常见的行为模式。比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很多鸟类爸爸妈妈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办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爸爸或妈妈虽然可能因此丧生,但因为爸爸妈妈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一模一样,从“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须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爸爸或妈妈作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假如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几率远远超越资深的爸爸妈妈,这种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备的“效率”就更一清二楚了。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爸爸妈妈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而伴随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依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Hamilton,1964)在这方面, 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括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起来总好象设法使某一“目的函数”最大化。有人过去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美国博物学家》刊载的文章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这两门学科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典型的论文都是运用优化的办法来预测某种现象,然后再作出统计检验。 显然,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互惠利他”。依据“边际功用递减律”,当施惠者与受惠者互相换位时,同样数目的血液将产生更大的边际功用,从而使这种行为具备明显的经济学含义。不过,因为施惠与回报存在着时间差,从而使这种期权式的投资具备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势必存在于一种较为长期的重复博弈关系中,而且还需要形成某种辨别机制,以便抑制道德风险和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虽然精密的“互惠利他”模型直到20世纪晚期才由博弈论专家阿克塞罗德打造起来,但它的基本思想却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论述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时,就被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了。
第三,“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比如,汤姆逊瞪羚(Thomson’s gazelles)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总是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生物学家察看到,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行为方法,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根据普通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应该最早逃跑才是最好存活方案。但汤姆逊瞪羚的“英雄主义”却舍弃了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并以此代价向同伴报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这一行为看起来颇似大家前面提到的母鸟保护幼鸟的行为,但它们的内涵却有明显的差别。由于汤姆逊瞪羚所保护的并不是是它的子女或亲属,对个体来讲这是一项没任何收益的投资。这一行为与吸血蝙蝠的“互惠利他”有着更明显有什么区别,对个体来讲这一行为的投资风险与预期回报存在着很大的不对称,而且也不可能通过辨别机制来剔除那些具备机会主义倾向的“搭便车”者。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譬如《自私的基因》一书作者里查德·道金斯甚至对汤姆逊瞪羚的行为作出了这样自私的讲解:高高跳跃的瞪羚是在向突袭者昭示——你瞧,我的体力有多棒!别来打我的主意,不然你会一无所获的!还是去追杀我的那些孱弱的同伴们吧!
4、上述剖析没改变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结论,传统经济学的全部剖析范例将作为一个特例包容在广义功用的剖析框架中。
假如以x1代表经济偏好,x i代表除经济偏好以外的其他所有偏好,则当行为主体的偏好结构符合条件:MU1 / p1 >MUi / pi =λ(i =2,3,…, n)时,传统经济学的狭义功用范式将成为广义功用范式的一个特例。
参考文献
[1]贝克尔, G.《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剖析》,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PP349-50.
[2]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pp.470; 1997pp.466.
[3]道金斯, R.《自私的基因》,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pp.216; 1998pp.3-5; 1998pp.3-4.
[4]Hamilton,W."The Evolution of Altruistic Be-havior" American Naturalist, Vol.97.354-56.
[5]Hamilton,W."The Genetic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e,Vol.7No.1,pp.1-52.
[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7]Tullock,G."Territorial boundaries:an Economic View" American Naturalist, 121.
[8]瓦里安,H.《微观经济学(高级课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9-103页。
[9]Wilkinson,G."Reciprocal Food Sharing in the Vampire Bat" Nature, Vo1.308,No.59,pp.181-84.
[10]Wilson, E.Sociobiologe,the New Synthesis, Harvard, Belknap Press,1975.
[11]Wright, R."The Moral Animal" New York Pantheon, 1994, pp.190.
[12]Xelrod,R.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84.
[13]叶 航, “经济学视线中的人类道德”,《学术月刊》,2001年第2期。
[14]叶 航, “爱的理性与艺术”,《经济学消息报》2002,No.490, 第4版。
[15]叶 航, “广义功用论——经济学功用范式重构”,《中国经济评论》 创刊号,纽约, 2001.12。
[16]叶 航, “超越经济理性的人类道德”,《经济学家》,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