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乡结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点、经济地位等在城市的进步进程中发挥着积极有哪些用途。而休闲农业这种资源依靠性最强的休闲旅游模式,也愈加遭到城市人口的追捧。基于此,作者对城乡结合部进步休闲农业旅游的意义从生态保护、农业进步和居民需要等几个维度做了探讨。
关键字:城乡结合部;休闲农业;生态保护;农业进步。
1、引言。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伴随国内经济的进步和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郊区化”的扩散现象愈加突出,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与经济地位愈加遭到看重。在这个进步进程中,怎么样科学合理做好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与布局,让其在为城市进步中提供土地与劳动力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了休闲空间,是大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城乡结合部的界定与特点。
(一)城乡结合部的界定。
伴随经济的进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进步中国家,均出现了“郊区化”扩散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在城区与乡村连接地带,出现了既不同于城市,又异于农村的过渡地带,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城乡结合部。
有关城乡结合部的定义,最早是在19世纪末中欧地理学所提出的“边缘带”定义的基础上进步而来。之后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提出了“城市边缘带”;1942年安德鲁斯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1953年W.C.麦坎等人提出了“限制边缘带”和“扩展边缘带”等定义。[1]国内有关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的概念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郊区;城乡边缘带;城乡交错带和城乡结合部。一般觉得:“城乡结合部是坐落于中心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土地借助、社会和人口具备城市与乡村双方面特点的过渡带。”[2](二)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点、经济地位等决定了其具备以下明显特点:
1、互相交融、不可分割。从地点上而言,城乡结合部坐落于城市和农村的中间,是一个过渡地带,但其与城市和农村的界限没办法进行精准划分,他是与城市和农村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的。
2、两重特质、动态进步。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但同时又兼有两者的特质。这部分地区既受城市又受农村的经济与进步辐射,地区和地方呈现以城市为核心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动态进步性。
3、资源丰富、市场后盾。相对于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可以为城市的进步提供空间与资源上的补充。同时,城乡结合部总是还承担着城市市场,特别是农副食品提供后盾有哪些用途,是城市菜篮子的源头。
4、绿化依托、休闲去处。相对于城市高楼林立的情况,城乡结合部则生态环境更为清幽。伴随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旅游的拓展,城乡结合部会成为都市人节假日休闲放松的最佳选择之处。不只这样,城乡结合部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提高城市的空气环境和存活水平也发挥着很大有哪些用途。
3、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recreational agriculture,leisure agri-culture),最早是台湾用词,国内内地早期惯称为“观光农业”,后也称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其它有关的名词有:观光休闲农业、观赏农业、观尝农业、体验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田园农业、农村旅游等十余种。[3]休闲农业最早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当时英、法、意约有60多万家农场为乡村旅游者提供住宿,瑞士、奥地利、瑞典等国的很多农场也开始改造旧式农场,通过开发传统农舍、沿海乡间别墅、手工作坊、葡萄园等特点项目来接待乡村旅游者。到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由政府提供小块田地,供市民做自给自足的小菜园。[3]近20年来,休闲农业进步最好的国家和区域主要为德国、日本和国内的台湾区域。德国休闲农业的主旨是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日本都市农业的主要用途体现为“食”与“绿”。台湾区域的都市农业大致与德国的市民农园相同。[3]依据先行国家和区域的实践可知,虽然休闲农业中规模较大、但对市民具备较强吸引力的主要有四大类九种形式。分别是:第一类,农业型休闲,包含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园公园、教育农园;第二类,生态型休闲,主要形式是森林旅游;第三类,度假型休闲,主要包含休闲农村、农村留学、民宿农庄;第四类,文化型休闲,主要形式是民俗旅游。[4](二)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依靠海量资源,以农业为主。“休闲农业”字面上带有“农业”的产业性质界定,但理论界对于休闲农业到底应该归属第几产业,现在尚无定论。休闲农业横跨1、第二和和第三产业中,其依托的资源也涵盖了1、第二和第三产业。但大伙公认的是,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而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总是城乡结合部要优于主城区,特别是农业资源的城乡结合部优势更为明显。
2、主体资源的容量有限,需要长期的保护。一个休闲农业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极限值和一个最适值。超越容纳上限的游人的过度密集会引发很多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问题,甚至影响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进步。[5]同时,休闲农业赖以存活的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又极易为人为活动所破坏。这需要大家在开发休闲农业旅游的同时,要拥有可持续进步眼光,开发与维护并重,并且要长期关注资源的保护。
3、游客参与的程度非常深,与环境相互影响。如前所述,休闲农业的形式主要有4大类9种,休闲农业旅游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面对海量休闲形式,游客的参与也各式各样,如直接参与农业生产、采摘农商品、品尝农商品、体验农家菜等生活生产实践。可见,休闲农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游客的参与度非常深。游客在享受有关休闲文化与休闲农业活动的同时,他们的行为又会反用途于文化、资源、甚至营运管理模式等等。所以游客与环境之间有哪些用途是相互的。
4、形式丰富且寓教于乐,教育休闲都不耽误。国内现在农业休闲游的典型形式包含森林旅游、观光农园、农园公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俗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之所以愈加遭到都市人群的追捧,由于这种休闲办法,不止是身体上的放松,譬如,民俗旅游还可以开阔眼界,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再譬如,市民农庄,农村留学等形式还能领会动手的乐趣,教育下一代农业科普常识,并让他们领会“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所以这种休闲方法是形式丰富且寓教于乐,休闲教育都不耽误的,正由于这样,休闲农业也势必愈加遭到大伙的欢迎与喜欢。
4、城乡结合部进步休闲农业的意义。
基于对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剖析和休闲农业特点的剖析,大家可以看出,在城乡结合部进步休闲农业不只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有着深远的进步意义,这种深远意义特别体目前以下几个模式的打造:
(一)市场化生态保护模式。
都市进步依旧需要依托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旅游的拓展需要城乡结合部很多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支撑,这是两者的一同点。大家相信,伴随休闲农业项目的深入开发,这个理念更会深入经营者与买家的心,那样生态保护意识与行动也势必深入人心。此外,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拓展,还为农业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模式,非常不错地节省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一条保护资源的良性进步的道路。
(二)短途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
通过休闲农业的观光农园、民宿农庄等项目的拓展,都市买家可以最直接地享遭到来自田间地头的“绿色蔬果”。如此不只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的耗时和加价,还保证了蔬果的新鲜度。可以说这种短途径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对农民和买家都是最好的模式。
(三)生态式周末度假模式。
城乡结合部坐落于主城区的外围,地缘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并且路程不算远,一般当天或两天足够休闲和往返,合适都市人周末短途出游。因此对于这种生态式的周末度假模式势必愈加遭到都市人口得追捧,势必成为短假期内旅游的主要选择。
(四)寓教于乐的自留地模式。
伴随城市居住密度的增加和蔬果污染度的加重,与城市孩子对农作物认识的匮乏度的提升,愈加多的居民开始期望自己家里可以有一片蔬果自留地。可以说,城乡结合部成为了市民拥有自己自留地的最好地址。市民可以周末或者闲暇的时候去耕作我们的土地,并随时享受绿色瓜果。这种模式在德国最早推出,目前也遭到了国内买家的喜欢,大家也相信城乡结合部是比较适合塑造这种模式的地段。
5、总结。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剖析和对休闲农业特点的剖析,大家可以看出,在城乡结合部进步休闲农业不只可以塑造市场化的生态保护模式、短途径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还可以为城市人口带来生态式的周末度假模式和教于乐的自留地经营管理模式。可以说,在城乡结合部进步休闲农业意义深远,休闲农业是城乡结合部产业进步的好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爱清,王月霞。城乡结合部特点及划分办法[J]。经济平台,2004.1.
[2]秦明周等。城乡结合部土壤水平变化特征与可持续借助对策[J]。地理学报,2000.5.
[3]毛帅。徐州休闲农业居民行为与市场细分研究[D]。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06.
[4]毛帅。徐州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细分研究[J]。当代旅游,2009(12):30-32.
[5]毛帅。浅析休闲农业游客行为与环境容量的冲突及其解决思路[J]。生态经济,2006(10):
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