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王之治的国家是理想国吗?

点击数:917 | 发布时间:2025-06-15 | 来源:www.zbxggc.com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描绘出一种美好的理想城邦的样本:在哲学王的治理下,社会各阶层――总的来讲分为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三大类――根据其劳动分工忠实地完成其本分任务,如此的城邦就是正义的城邦,生活在其中的人可以达成灵魂上的正义。然而,对于如此的城邦能否称得上是理想城邦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试图通过《理想国》一书回答这一问题。

    1、城邦的构建模式

    因为人的不完备性,每一个人都缺少很多存活必需品,因此需要与别的人群居,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从别人获得存活必需品,同时为别人提供自己生产的物品。劳动分工原则则成为柏拉图打造城邦时所坚持的基本原则。每一个人都遵照其本性,专心于做一项工作,并把它做得更好。这种观念同柏拉图对于正义的怎么看相一致:城邦作为大写的人,正义在城邦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正义在人的灵魂上的体现。正义是与每一个人所处阶层的分工有关的,即“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①(443C)。

    一个城邦在逐步进步的过程中需要历程三个阶段。在第一个城邦中,人为了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每一个人从事一项专门的工作,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换的方法得以存活。在这个阶段,人只有最基本的存活欲望,城邦只不过为了满足大家最基本的存活欲望而提供一个场合。这个城邦被称作“猪的城邦”②(372D),但同时也是淳朴的、“健康的城邦”③(373B),是灵魂中欲望的体现。为了在满足基本的存活欲望后使大家“过得好”,城邦需要扩大,这就达到了第二个城邦。这个城邦既为了满足大家更高层次的欲望(这种欲望与人的存活无关,假如从年轻时修炼便可去掉,对人的生活不会产生影响),也出于探寻正义的需要。这个城邦被称作“繁华的城邦”④(372E),它超出了欲望层次达到激情阶段。在这个阶段,护卫者这一群体被引入进去。护卫者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他的出现是为了打击敌对城邦,达成本城邦的扩张,即为了满足更多的欲望;其次,护卫者还需要监视城邦内欲望的无限扩大。哲学王统治的城邦则是第三种城邦即理想的城邦。在那里,哲学王接触善的理念,以此指导城邦的进步,达成城邦的幸福与稳定。

    2、城邦中人的阶层划分

    在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划分成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柏拉图借用“高贵的谎话”――“它将为所有人相信――理想的情形应包含使统治者相信,若不可以,也要使城邦中的别的人相信”――达成大家对于各自所处阶层的认可,为理想国奠定合法性基础。人孕育于大地,大地是每一个人一同的妈妈,因此每一个人都是兄弟姐妹。城邦之所以有三个阶层,是由于神每一个人在生的时候给其加入了不一样的金属元素。神将金子放入统治者之中,将银放在护卫者之中,将铜和铁放在生产者之中。阶层的划分是否出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是出于神的旨意,因此每一个人都要遵从这一安排而各守其道。

    每一个人的本性不是源自爸爸妈妈而是源自大地妈妈,源自神的旨意,因此爸爸妈妈与子女之间并没继承的关系。爸爸妈妈是统治者子女不当然是统治者,爸爸妈妈是生产者子女大概是统治者。每个阶层之间的人是流动的。

    除此之外,在配偶的分配上,柏拉图指出需要通过统治者的好安排来达成,但为了迷惑不合格者,可以通过抽签的方法使责任归结于运势⑤(460)。

    那样,怎么样使大家相信认可这一“高贵的谎话”呢?柏拉图指出,同年代的公民可能不会相信,但伴随时间的流逝,这一“谎话”渐渐成为社会的传统和风俗,后世的人就会相信。

    柏拉图强调,谎话有灵魂中的谎话和言辞中的谎话之分,即区别的是真的的谎话和对它的口头模仿。因此,这一“高贵的谎话”是有用的、必要的,是为了把理性引向善,同迷惑理性的谎话有着明显有什么区别。学会真理的人只能是社会中的一小部分,其余人则处于无知之中,处在洞穴之中。这就需要一个发现真理的人对大家进行指导,即使是通过“欺骗”的方法。但使大家根据自然的秩序生活,则是大善,用“谎话”也是值得的。

    3、理想国的统治者存活处境

    广义上的护卫者(即包括着统治者和护卫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是不是用脑力、用哲学,统治者的人数远远少于护卫者)作为一个集体统治着理想国,而哲学王则对国家的每个方面进行规划,是最高统治者。护卫者的选拔是通过出身时所具备的天性即是不是含着“金子”或“银子”决定的,但仅仅有好的先天优势并不当然地成为统治者,还需要通过后天城邦的教化与生活模式的约束来达成。

    1、教育

    护卫者勇敢灵敏,出于自然特质同时拥有爱与恨两种性格:对城邦的人友爱,对外面入侵仇恨。除去自然特质外,后天的教育练习也是成为护卫者需要历程的过程。正如后来者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讲的那样,人有同意美德或德行的自然基础,但道德习惯使其健全。教育包含文静和体能两个方面。在文静教育方面,护卫者从儿童时期起就应多读积极美好向上的故事,视神为最完美、最正义、最善的形式,培养自己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对于《荷马史诗》中的很多不和谐故事要予以删除。待护卫者长大之后,理性自然地控制欲望,对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有着非常不错的分辨能力,自然地具备趋善避恶的本性。

    2、生活情况

    护卫者没任何自己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城邦的利益是一致的。为了保证护卫者的独立性与正统性,护卫者的生活是被严格限制的。护卫者除去生活必需品外,没任何个人私有财产;集中聚居在一块;子女被集中到一块。

    3、柏拉图对统治模式的革新

    主要体目前三点:(1)有资格的女子也可以做统治者,男女平等;(2)老婆和子女应该共有;(3)统治者需要是哲学家,或者哲学家成为统治者。 柏拉图指出,男士和女人虽然有着不一样的生理特点,但女人和男士具备同样的本性,同意相同的教育,先天灵魂和后天培养是一致的。职业是根据本性而确立的,因此女人也可以做护卫者甚至统治者。这是对当时男士主导社会的一大冲击。

    家庭观念的废除是柏拉图理论的又一革新。所有女人是所有男士,儿童也是所有人共有⑥(457C-466D)。婚姻由统治者安排:出色的男士和出色的女人结合,次出色的男士和次出色的女人结合。后代则会结合爸爸妈妈双方出色的基因而更加出色,达成城邦的良性循环。这种结构安排可以有效地预防所有在家庭中产生的偏袒和私利,达成个人利益同城邦利益的一致而非家庭利益的一致。当统治者和护卫者没任何私利时,管理城邦时才能做到不偏不倚。

    然而,柏拉图的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追求取消家庭和私有制,倡导老婆、子女共有,其次又期望整个城邦是一个大伙庭,每人皆是兄弟姐妹。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早起来自于小家庭,假如取消家庭,那样如何认可整个城邦这个大伙庭呢?

    4、理想国的性质

    在柏拉图看来,因为大部分人不可以学会真理,所以他们需要哲学王如此的人物进行指导,护卫者进行维护,从而达成城邦和谐这一最大最高的善。城邦有其自己的价值――善,并且其价值超越组成它的每个个体的价值。教育由统治者垄断,统治者依据每一个人的自然本性确定其存活模式。在这种社会,人变成了工具,达成城邦的善才是目的。因此,波普尔在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批判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觉得其实行极权主义,是现代法西斯的先驱。波普尔指出,柏拉图不讲个人自由,只讲整体,个人所做的只不过服从整体的利益和价值系统,个体完全只能是整体达成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方法。

    波普尔的质疑有肯定道理,但没办法讲解一下事实。柏拉图只关注城邦的幸福,是由于他觉得,城邦整体的幸福才是全体人民的幸福,二者并无个体与整体的对立一说。“大家打造这个国家的目的并非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⑦(420B)。再者,在一个极权主义国家,统治者会运用权力为自己攫取巨大利益。然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统治者没特权,没子女,没个人私有些财产,相反劳动者是有这类的。因此,有人指出,既然全无任何好处,为什么还有人去当统治者呢?柏拉图指出,正是由于统治者一无所有,且自幼同意至善思想的教化,所以就没作恶的动机。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得到城邦人民的尊重,“看来比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胜利者的生活还要好”⑧(466B)。

    5、“理想国”是理想国吗?

    1、“高贵的谎话”为什么?

    理想国的合法性基础是“高贵的谎话”,完全依靠于这一机制被指责为运用大规模欺骗确保城邦的善,最后致使集体主义的、极权主义的政权。这与大家当代诉诸理性的思维模式相对立,同时也与人应当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的道德需要相违背。

    然而,柏拉图觉得,高贵的谎话是劝导人民走向城邦之善的必需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信息持有上是不对称的。如,生产者觉得交配是完全抽签的(这是被统治者灌输的),其实是统治者刻意安排的结果(出色的男士和出色的女人结合)⑨(459E)。统治者可以对被统治者撒谎,相反,被统治者对统治者撒谎则是绝对不可以容忍的。假如有这种情况,“他就要惩办他,由于他的行为就像水手颠覆和毁灭船一样,足以颠覆毁灭一个城邦”⑩(389D)。

    对于荷马和赫西俄德的批判是从他们撒谎入手的,但根本不在于他们撒谎,而在于他们没把人民引向善,引向高尚的德行,相反,他们提供了很多关于神的负面文本,在道德上没提供任何值得大家尊敬的东西B11(377E)。

    2、真的的哲学家为什么?

    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可以理解为(1)他们对智慧有着无限的热爱与渴求,但仍没得到常识;(2)他们不只渴望智慧,追求智慧,同时还拥有智慧。

    若是第2种状况,那样一个具备所有智慧的人所做出的决策势必是符合城邦的善的,也势必是对城邦有利的。问题则是怎么样使他掌权和怎么样培养或探寻如此一个人的问题。

    对于第1种状况,问题则在于他们会因为常识的匮乏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如此的城邦不会是一个至善的理想的城邦。或者,他们会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一样的怎么看:譬如有些觉得民主更好,有些觉得寡头政治更好;有人倡导放开物价,有人倡导控制物价。甚至,大概滑入更为危险的境地:他们真诚地追求一个错误的善的观念,致使城邦愈加坏。

    在文本中,柏拉图的哲学家概念从热爱智慧的人转到具备智慧的人就非常能说明区别这两种哲学家的必要。然而,哪种人是具备智慧的?

    既然苏格拉底觉得自己是最没智慧的人,柏拉图也不会有如此的智慧。因此,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如此一个拥有所有智慧的哲学家,因此也就没有一个至善的理想国。柏拉图是通过反讽的手法像大家证明,美好的城邦绝无可能。柏拉图十分了解他的建议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谬的,他说的越绝对,就是为了让读者清醒地看清这一点。

    施特劳斯以返回洞穴为例说明美好城邦为什么不可以的原因:对于哲学家而言,第三进入洞穴去改变普通人的命是有害的。既然选择对自己有害的事情是不符合理性的,而哲学家势必了解这一点,因此他们显然不会返回洞穴。这对于理想城邦则意味着,哲学家不会去旅游统治义务。没哲学家的统治,理想城邦则无达成的可能。

    3、理想国的“理想”为什么?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安德里亚的《基督城》无论从写作模式――对话式――上还是对于理想国家的构件――取消家庭、国家,人和人之间严格区别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等――上都延续了柏拉图《理想国》的思路。再往之前的理论追溯,与千年基督王国的设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财产占有上看,理想国的统治者和护卫者没任何财产,生产者具备财产;太阳城的公民保有保持生活所需的财产;基督城的公民没任何财产,所有根据需要实行供给制。从统治方法上看,理想国由哲学王进行统治;太阳城则是由四位神进行统治;基督城由公民推选出一位或几位智者进行统治。从家庭来看,理想国中的统治者和护卫者没个人的家庭,但一同享有老婆和子女,通过统治者安排最棒的男子和最棒的女子结合繁衍后代;太阳城的公民都没家庭,由一位神安排最棒的和最平庸的、普通的与普通的公民结合,保证后代基本的统一性;基督城对家庭并无特殊安排。 就《理想国》而言,考虑这一行为仅仅是少部分统治者,而生产者仅需了解其地位和意义即可。最后的理想城邦和“猪的城邦”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向善这一方面――这只有哲学王有感触,而对于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没多大意义的。从人的进步上看,人同动物之间已无差别,人的进步仅仅保留着繁衍后代这一自然属性上。人不再是目的,而只是为了达成善――也意味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富裕安逸幸福――的工具。哲学王则是排除所有非善的观念从而保证这一工具被正确用的工程师。如此的“理想”到底是不是是柏拉图本身所设想的那样,只能通过猜测来剖析。然而这可能是取代主义的最早的模型。(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革新实践项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地方性法规拟定过程中的主导用途研究――以上海为例”阶段性成就,项目编号201413SSCX05

    注释:

    ①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4页

    ②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4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6页

    ⑥ 参见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2-197页

    ⑦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5页

    ⑧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5页

    ⑨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6页

    ⑩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0页

    B11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2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