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社会管理的理论依据与机制革新

点击数:240 | 发布时间:2025-08-04 | 来源:www.souljian.com

    摘 要: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为大家理解新兴媒体所构成社会空间的本质,探索政府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新兴媒体构建的新型文化空间,需要政府革新社会管理运作机制,提升政府的空间引导能力与空间传播能力。针对新兴媒体构筑的新型交往空间,需要政府革新社会管理调控机制,提升政府的空间执政能力与空间对话能力。针对新兴媒体架构的新型政治空间,需要政府革新社会管理动力机制,提高政府空间引导能力和空间驾驭能力。
    关键字:新兴媒体;社会管理;机制革新
    中图分类号:D03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1494(2012)06-0085-05
    自2010年来,以突尼斯反政府抗议浪潮为开端的阿拉伯之春事件影响到中东多个国家,包含利比亚、埃及、叙利亚、也门、阿尔及利亚等在内的国家也相继发生颜色革命。其中,互联网在这类政治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有哪些用途。可以说,新兴媒体所构建的新型传播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格局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历史逻辑构境之下,探讨政府社会管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机制具备要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是政府革新社会管理的理论视域
    学术界对新兴媒体与政府社会管理之间关系研究的理论路径主如果从达成互联网虚拟社会与实体社会之间对接的角度出发,论证政府要转变社会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从管理型政府走向与社会合作的社会管理模式。这种理论思维方法对于单项研究实体社会特点或者是虚拟社会特征具备理论意义。但这种理论思维方法缺少在社会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对新兴媒体与政府社会管理之间内在理论逻辑结构的研究。因此,新兴媒体年代需要政府革新社会管理理论视角,“只有通过这种认识的转换,大家才能弥补通过心理过程而形成的精神空间和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物质空间的分歧,才能摆脱因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之间的分歧所带来的空间认识的障碍。”[1]
    伴随年代的变化和文化的进步,大家对空间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大家觉得,空间不止是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地方和自在无为的地理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建构中,空间被视作是人类社会生活模式。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资本逻辑主导下,地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地理空间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并成为人类社会关系的交往空间。譬如工厂、仓库、街区、广场、住宅等这类地理空间形态成为大家互相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实践空间。这种地理空间强化了大家的“物的依靠”状况。正如有些学者指出:“它为少数人制造世纪的财富和权力,为别的人则制造幻灭、压抑、痛苦和堕落。”[2]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觉得,“空间一向被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模塑铸造,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它真的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3]62社会空间是大家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一个生活场合,是承载着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社会生活的交往空间。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把地理学上的空间意义引入到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阈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积累是如何打造在时间对空间的消除基础上,而这又怎么样进一步产生了农业、工业和人口方面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让人惊奇的转型。”[4]这为大家开启了考虑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化的另一个理论视域,考虑新兴媒体与政府社会管理关系的理论视域。
    新兴媒体所构成的空间使人类实体社会与虚拟社会处于相互用途事件的“整体场”之中,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更为互相参与和互动的系统。这意味着,新兴媒体构筑的社会空间一方面内蕴空间形塑的进步逻辑。这是由于“每一个社会都处于既定的生产模式构造里,内含于这个构造的特殊性质则形塑了空间。”[3]48其次内蕴空间进步的辩证逻辑。这是由于新兴媒体构筑的社会空间是确立社会各种阶层的处所,“空间的组织结构不单单产生于社会,同时也能反过来影响各种社会关系。”[5]87-88因此,新兴媒体构筑的社会空间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人造空间,也是新兴媒体进步的社会结果,同时又是人类社会历史构建渠道。这或许是政府探索革新社会管理的另一个理论视域。
    2、新兴媒体构建了政府社会管理的空间视域
    新兴媒体构筑的社会空间不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背景性定义,而且是承载社会关系的与呈现社会权力结构的实质性定义。格雷戈里对这种承载社会结构的空间结构本质讲解道:“离开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就不可能得到理论上的讲解,反之亦然。再者离开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就不可能得到实践,反之亦是这样。”[5]88因此,新兴媒体构筑的空间结构与实体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依存,即新兴媒体构建出的空间结构是政府革新社会管理的空间视域。
    (一)新兴媒体构建了新型文化空间
    伴随印刷技术媒体的产生,大家开始将思想写在纸上。印刷技术给人类文化进步带来了同一性,“一只鹅毛笔终止了言谈,打破了神秘,带给大家封闭的空间和城镇,给大家道路、军队和官僚体制。”[6]81而新兴媒体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同一性,构建了以视觉文化和电子文化为主的新型文化空间,人类文化进步出现大众化与庸俗化倾向。
    1.新型文化空间的大众化。新兴媒体以“喜闻乐见”的通俗时尚的文化大众化渗入,加快了文化传播速度,扩展了文化传播空间,使文化走向了街头,走向了大众。在大众文化形态下,文化进步的主体是多样化的个人,文化进步的形态是多文本的。大家摆脱了文化精英阶层对文化传播的文化垄断,弥合了文化进步的精神活动空间的神圣性和社会生活空间的世俗性的断裂,使文化进步融入到个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生活范围中,创造出了是我们的文化空间,致使新型文化空间进步日趋大众化。
    2.新型文化空间的平庸化。新兴媒体创造出的视觉文化丰富了文化形式,但也减少了人类文化想象力。研究表明,视觉文化比印刷技术更能迅速地迎合文化大众口味。大家在看电视时,极少会将时间花费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大家可以把按钮不停地切来换去,同时看好几个节目。“电视新闻强调灾难和人类悲剧时,引起的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滥情和怜悯,即非常快就被耗尽的感情和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不真实仪式。”[7]如此,新兴媒体创造出的视觉文化形式改变了人的认知方法,成为现代文化工业生产模式,其所构建的新型文化空间的进步日趋平庸化。 (二)新兴媒体构筑了新型交往空间
    新兴媒体构筑的新型交往空间“是根据模式和符码以自我指涉的方法生产出来的,如此的现实就是超现实,即目前的现实比真实还要真实”这就是大家所称的“虚拟实在”[6]10。新兴媒体构筑了新型交往空间,使人类社会交往空间显示着去公众化和去交往化特点。
    1.新型交往空间的去公众化。不断进步的新兴媒体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生转型。在转型中,一个新的力量,即传媒的力量诞生了。米夏尔?贝内迪克特把这种传媒力量给与了新的理解:“那种小社区之内因为声音传播、海报和小册子几近同时性和零本钱才可能存在的联合目前大规模崩溃了。任何规模的社会凝聚都是一同的建议、共有些常识有哪些用途,而且因为没持续的更新和相互影响,这种凝聚主要依靠于早期严格的文化教育和记忆。反过来,社会变化也依靠于忘却和便宜的通讯。”[8]便宜通讯的传媒力量使大家精神遭到信息泛滥的痛苦折磨,使人类社会内蕴的凝聚力不断被弱化。
    2.新型交往空间的去交往化。新型交往空间表现形式为电脑互联网中包罗万象的虚拟空间。现实日常的稳定主体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变成了可以任意流动的、离散的、漂浮的交流主体。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每一个人周围都是陌生人。在新兴电子媒体的巨大传媒力量面前,公共范围已经渐渐消失。也就是说,“具备操纵力量的传媒褫夺了公众性原则的中立特点。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范围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范围,于是,公共范围进步成为一个失去了权力的竞技场。”[9]新兴电子媒体构筑的新型交往空间已经不再是大家讨论公共性议题的公共空间。新型交往空间呈现出了瞬间的、短暂的去交往化特点。
    (三)新兴媒体架构了新型政治空间
    新兴媒体架构的新型政治空间是“由电子技术塑造出来的地球村的条件,比旧时的机械化、标准化的社会更能激起断裂的现象。”[6]72新型政治空间具备去强制化和去权力化特点。
    1. 新型政治空间去强制化。加拿大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英尼斯觉得,传播技术对人类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之间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起到了要紧用途。人类社会主体呈现出无中心离散化状况,新的社会权力构型渐渐形成。“我看到同样的分权心态正渐渐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这是因为数字化世界的年轻公民的影响所致。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昨日黄花”[10]。随着着20世纪历史性的公共范围的衰退,一个新兴的公共力量又出现了。新的统治逻辑发生改变意味着新的权力体系形成,传统的科层等级体系权力模式失去其强制性特点。
    2.新型政治空间去权力化。新兴媒体以赛博空间为载体,交流双方都在数字信息平台后面。波斯特揭示道,“大家需要理解什么能动性形式适于分散的多重化主体,大家需要生成适于这种身份形成的抵抗方案。引起争论的不是主体化的新形式具备自在的解放性,而是它们就是新的对抗范围。”[11]129这种远距离的虚拟化交流方法能使大家渐渐脱离社群,消解社会主体多元性,使新型政治空间出现去权力化特点。
    新兴媒体构建的新型文化空间、新型交往空间和新型政治空间,分别规约了政府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价值向度和权力构序。
    3、新兴媒体年代的政府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
    政府需要革新对新兴媒体所构筑的传播生态环境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由传统理论概括向闪光点聚合转变,革新政府社会管理软件运作机制
    针对新兴媒体构建的新型文化空间需要政府革新社会管理软件运作机制,把握由传统理论概括向闪光点聚合转变的原则,提升政府空间主导能力与空间传播能力。
    1.革新理论传播表达方法,提升政府的空间主导能力。理论研究成就进展不可以单单停留在文章层面上,要研究在新兴媒体下受众同意信息的习惯,革新理论叙述传播方法。一是理论传播可同意性的革新。将文字形式的理论叙述转变到形式新颖化,语言风格新鲜化的平民化的传播叙述方法,增强公众的可同意性。二是理论传播的形象性革新。借助现代新兴媒体的迅速性、形象性等传播特点,通过将抽象的理论成就具化为形象性的形式,制作公益性社会视频、社会热门问题讨论、引导公众参与典型案例讨论等形式,将理论成就渗透在互联网空间的每个层面,使受众群体潜移默化地同意主流价值观。三是理论传播的生态性革新。政府数字共享信息工程建设不止是图书馆等数字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而且还要可以使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就,走出学术交流的狭窄空间,进入到可以与公众进行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当中,助推政府社会管理空间主导能力的提高。这需要突破数字共享信息建设瓶颈问题。很多理论成就没进入到数字共享信息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因为对维护自己著作权意识的增强,大家缺少将我们的理论研究成就放入到互联网信息资源数字共享建设中。因此,理论研究成就只能在有限的学术范围内传播,或者是因为市场机制的引进,公众要为阅读理论文献交纳比较高的成本才能得到阅读的权利。这类都使不少出色的理论成就被闲置,没发挥其应有些理论传播用途。过分强调著作权保护,就会妨碍从理论认知到行动自觉的理论传播方法革新。在尊重著作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数字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2.提升主流价值解释能力,提高政府的空间传播能力。把握闪光点聚合的信息交流传播原则,提高政府的空间传播能力。一是提高社会主流理念解释能力。如,可依据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充分借助新兴媒体技术的信息符号意指功能,围绕年代重大主题,采取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绩效式考核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年代重大主题,增强大家对政府政策的理论认知,增强大家对政府政策实行的认可感。二是提高把握社会心理脉博能力。可以邀请学者写作评论,或者通过在线互动等现代化的传播方法,帮助网民解析党的思想理论内涵,解析政府的政策信息。同时,面对各种纷乱复杂的多样化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引,为网民做出要紧的价值排序,消减大量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原因,提升大家的传媒认知能力。
    (二)由传统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革新政府社会管理软件调控机制 革新社会管理调控机制,达成由传统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提升政府的空间执网能力与空间对话能力。
    1.健全政府微博政务运行机制,提升政府的空间执网能力。海外一些反对权势借助新兴媒体的特征,一直在互联网上进行舆论攻击,更有甚者,将互联网变成谣言集散地,混淆视听,夸大其词,导致互联网暴力,引起互联网空间的舆论危机。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舆情,正确剖析复杂多变的互联网形势,革新舆论引导方法是政府目前面临的要紧任务。政府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增加工作透明度,打造浓厚民主氛围,使政府政策拟定不再具备神秘性,从而可以让公众理解和知道政府政策的拟定与实行的情况。这需要深化政府微博政务运行机制,提升政府空间执网能力。一是要树立“经营微博”的理念。微博改变了前互联网年代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方法。新兴媒体构建的传播生态环境更需要政府工作细致化、正常的状态、权威化。如新疆地震公共管理局积极探索微博公共管理革新机制,获得了官方微博用的预期成效。该局在微博公共管理规范上,细化了微博工作步骤,组建了互联网发言人、互联网信息员队伍和微博舆情监视员队伍,对员工进行强化培训,提升了员工基本素质。在官方微博的名字上,突破常规,勇于革新,开通了“地震在新疆”为昵称的官方微博。因为新疆地震局强化了经营政务微博理念,扎实细致地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官方微博开通当天,发出的29条微博,就被转载了3194次,评论有746条,当天的粉人数就到5000多人。伴随新疆地震局官方微博直播救灾等状况,微博关注度剧增,引起国内海量媒体的关注。二是要加大政务微博的营销。通过健全微博资料,添加管理个人标签,加入微博群,主动关注别人,多原创、多转发、多评论、多发图片及少发文字等方法,增强政务微博的关注度。
    2.打造互联网专业发言人规范,提高政府的空间对话能力。国内互联网文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式微,需要打造互联网专业发言人规范,提高政府空间对话能力。瓜塔里写到:“当今的信息与传播机器不只传送表征性内容,而且还能够帮助形成看法阐发的新型聚合体,无论所阐发的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看法。”[11]23互联网发言人就是这种新型聚合体的一种形式。互联网发言人担任着传递政府声音的行政职责,肩负着链接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行政功能。但现在政府互联网发言人规范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极少有专职互联网发言人、没关于怎么样界定和规范互联网发言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法规、没对互联网发言人正常的状态培训机制。需要打造互联网专业发言人规范来解决这类问题。一是加大互联网专业发言人高度政治敏锐度。面对互联网舆情多样化和迅速化特点,互联网发言人需要有迅速甄别要紧信息的敏锐度,压缩互联网舆论炒作空间,引导舆论方向,形成以党和政府部门主流信息为核心的互联网舆论交流场域,发挥党和政府互联网发言的影响力。二是加大互联网专业发言人与公众对话的能力。互联网专业发言人需要擅长运用与借鉴运用互联网化语言,可以进行现场答疑,互联网在线互动,主导舆论方向。面对互联网舆情随时爆发的可能性,以负责的真诚态度,深刻的思想智慧,好的交流能力获得公众的信赖,增强取信于民的亲和力,缓解互联网舆论的尖锐化,将互联网舆情影响控制到最小的范围内。三是互联网专业发言人需要要学会好三个原则。第一,既要看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性,又要包容社会思想进步中的多元化;第二,既要看重互联网舆情的多样性,又要坚决维护国内意识形态的坚守底线;最后,既要学会主流意识形态渗透性的交流方法,又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法的通俗性和语言的生动性,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三)由事后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革新政府社会管理软件动力机制
    新兴媒体架构新型政治空间需要政府革新社会管理软件动力机制,把握由事后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的原则,提高政府空间执政能力和空间驾驭能力。
    1.加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话语引导,提高政府的空间执政能力。新兴媒体改变了前互联网年代的传播生态格局。随便压制公民自由表达权利的管理形式与单向度的播发形式,已经不合适新兴媒体所构建的传播生态格局需要。同时互联网论政、互联网监督、互联网宣传、互联网评判等新型政治空间,不仅能够使大家表达意愿,而且可以领会别的人的诉求,增加相互理解。政府需要加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话语引导,提高政府空间执政能力。一是提高群众的社会参与性。政府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质状况出发,抓住舆论议题的本质,充分借助网上平台、在线访谈等形式,设置舆论话语导向,以积极真诚的态度倾听群众感受,为群众开辟表达诉求途径,提高群众在社会中的参与性。二是学会与公众对话的话语权。不可以为了填补政府信息回话空白,随便发布一些官话与套话,应面对舆论监督,看重民意,正视问题,科学设置与公众对话的议题题目,深化议题思想,提升议题设置的水平,提高对话思想深度,主动抓住与公众对话的话语权,体察民心,回话民心,“微”聚民心,把握国家意识形态范围话语主导权。
    2.加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行为引导,提高政府的空间驾驭能力。新兴媒体构筑的新型政治空间诞生了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政府需要处置好互联网政治空间公民有序参与的规范化建设。一是加大互联网政治参与的规范机制建设。针对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打着民主口号,以政治参与为幌子,进行着不好的的互联网舆情运作状况,政府应拟定并健全怎么样打击互联网不好的行为的有关法规体系,对扰乱社会秩序的网站和个人进行严肃依法处置。推行对不好的网站的举报奖励机制,充分依赖群众,运用奖惩机制,积极发挥公众的力量,对提供线索者进行奖励,加强对不好的网站、随便传播不真实信息的新兴媒体从业者、煽动与制造互联网舆情的互联网水军和互联网推手的打击力度。二是加大互联网政治参与的引导机制建设。无序的政治参与会导致社会动荡,失去理性的民众会在民主的狂欢中产生“互联网暴动”。政府需要界定有序政治参与的主体所应遵循的义务及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公民有理性和有秩序参与互联网政治空间互动。三是加大互联网政治参与政治生态机制建设。这需要政府开通专门的互联网政治参与平台,设置互联网政治参与议题,打造互联网政治参与的空间,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行法律规范与法律引导,拟定互联网论政法规,互联网监督规范,使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可以在规范的规范框架内得到合理表达。 总之,新兴媒体以强大的理论叙事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其呈现的“信息方法既是支配的潜在根源,又是解放的可能源泉。当它的各种构筑原因都渗入到不一样的文化空间中,他们具体的政治效应很难预测,有赖于各种语境下特定的力量关系。”[11]183大家不止是多极互联网空间的普通人,大家也是多极互联网空间的行动主体。大家栖身于新兴媒体所构筑的多级空间互联网中,所以投身于抗争新兴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家解决事物之根基所在。
    参考文献:
    [1]吴 宁.平时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3.
    [2]哈 维.期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8.
    [3]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田毅鹏,张金荣.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7(2):
    15.
    [5]爱德华?W?贾.后现代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洛克斯.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贝 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157.
    [8]鲍 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5.
    [9]哈贝马斯.公共范围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5.
    [10]尼葛洛庞帝.数字化存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0.
    [11]波斯特.第二媒体年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忠友
    Explorations on the Theoretical Evidence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Wu Lin
    (Party School of Jili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Changchun Jilin 130022)
    Abstract: Spatial theory of Marxism is th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understanpng the social space essence constructed by emerging mepa and exploring practical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Due to the new cultural space, new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new political space constructed by emerging mepa, the government has to innovat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government's space leapng and broadcasting abil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has to innovate control mechanism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e government's space administ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has to innovate driving mechanism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e space leapng and controlling abilities.
    Key Words: emerging mepa social management practical mechanism innovation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