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学习之余,赏析一下生活,会叫你的心情像花儿一样绽放。智学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中一年级必学二数学考试知识点总结》,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中一年级必学二数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一
1.函数的奇偶性。
若f是偶函数,那样f=f。
若f是奇函数,0在其概念域内,则f=0。
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概念的等价形式:f±f=0或≠0)。
若所给函数的分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复合函数概念域求法:若已知的概念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的概念域由不等式a≤g≤b解出即可;若已知f[g]的概念域为[a,b],求f的概念域,等于x∈[a,b]时,求g的值域的概念域);研究函数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概念域优先的原则。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断定。
3.函数图像。
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曲线C1:f=0,关于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0=0)。
曲线C1:f=0关于点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0。
若函数y=f对x∈R时,f=f恒成立,则y=f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y=f对x∈R时,f=f或f=f恒成立,则y=f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若y=f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若y=f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若y=f关于点,对称,则f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判断对应是不是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A中元素需要都有象且。
B中元素未必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6.能熟练地用概念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7.对于反函数,应学会以下一些结论。
概念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概念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没有反函数。
周期函数没有反函数。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备相同的单调性。
y=f与y=f-1互为反函数,设f的概念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f--1[f]=x。
8.处置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怎么看”: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地方关系。
9.依据单调性,借助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0.恒成立问题的处置办法。
离别参数法。
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求解。
2.高中一年级必学二数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二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地方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1、按是不是共面可分为两类:
共面:平行、相交
异面:
异面直线的概念: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断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esp.空间向量法
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垂线段esp.空间向量法
2、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
没公共点——平行或异面
直线和平面的地方关系:
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地方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
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3.高中一年级必学二数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三
数学三角形斜边计算公式
斜边是指直角三角形中最长的那条边,也指不是构成直角的那条边。在勾股定理中,斜边称作“弦”。
三角形斜边长等于根号下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即斜边c=√(a^2+b^2)
解答过程如下:
(1)在直角三角形中满足勾股定理—在平面上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边长的平方加起来等于斜边长的平方。数学表达式:a2+b2=c2
(2)a2+b2=c2求c,由于c是一条边,所以就是求大于0的一个根。即c=√(a2+b2)。
在几何中,斜边是直角三角形的最长边,与直角相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度可以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找到,该定理表示斜边长度的平方等于另外两边长度的平方和。比如,假如其中一方的长度为3(平方,9),另一方的长度为4(平方,16),那样它们的正方形加起来为25。斜边的长度为平方根25,即5。
4.高中一年级必学二数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四
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学会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应用
可以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常识和办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质问题.
数列
数列的定义和简单表示法
①知道数列的定义和几种简单的表示办法.
②知道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
②学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辨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可以用有关常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知道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5.高中一年级必学二数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五
二面角
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叫做半平面。
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