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德树人的提出与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进步,全方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年轻人人学习常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新年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一以贯之,为高校达成内涵式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第三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程度。立德树人对于大学进步所发挥的指导性用途不可小觑,足以表明国家所拟定的教育政策是打造在年代背景和有关理论基础之上的理性考虑,对高校培养年代新人提出具体需要和明确方向,充分展示了政治哲学论视角下教育的社会属性。
在新年代背景下,立德既要立大德,需要新年代年轻人要有国家情怀、培养爱国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又要拥有基本公德,成为新年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崇尚者和践行者。因此,要加大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同时还要培养私德,私德更多指向的是个体。“‘严私德’就是行为主体在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考虑怎么样应用到现实的道德情境中,进而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做到学思并重、敏于笃行。”树人也体目前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从国家层面出发:树人就是要培养具备国家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年代新人;从社会层面来看:树人就是要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年代新人;从个人角度出发:需要培养能正确认识自我、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年代新人。因此,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年代新人,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年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是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一根本宗旨直接指向国内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总体方向和内在精神相吻合。这一点恰恰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进一步明确,也是对怎么样树立大德和私德的进一步回答和两者关系的有机统一,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外部价值对于教育进步的影响。从立德树人的内涵可以看到,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进步的地方,大力培养勇担年代重任的年轻人,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年代高等教育提出的新需要和新期待44。
立德树人对于社会进步、高校建设等方面具备重大意义。第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国内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是基于国内国情的科学之策。立德树人的提出体现了国内高度看重道德教育工作,说明了高校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从而为达成树人打下基础。第二,立德树人的提出有益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达成。这两者的根本目的相互契合,都从马克思主义的全方位进步学说出发,目的方向一致。最后,立德树人的提出是对国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规定的具体需要最后都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因此,在一定量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对立德树人的具体展开和详细说明。由此,站在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视角下讨论立德树人,一方面大家要一定立德树人是国家目前的一项伟大举措,其次它是高校达成人才培养、建设一流大学的势必需要。因此,高校不断探索、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工作就看上去非常重要。
2、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
伴随年代的进步与变迁,新媒体年代的到来为教育的进步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第一,站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适应年代进步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于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提升立德树人工作能力的要紧用途,探索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育人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借助网络拓展征文比赛、互联网常识竞赛等。高校教师可通过在线交流知道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高校应打造新媒体视域的高校立德树人话语体系。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好品德,使大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随着国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治理现代化是国家进步的自然诉求。第二,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要不断健全学生评价体制,将德育纳入评价体系中并将它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标准。高校要对思政工作拓展给予高度看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突出用途。高校治理、教师教学等都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德育作为主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好的道德品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做好本职工作,打造追求真理、厚德博学的校风学风。从年轻人学生的信念、学识、品行、心理和责任这五个方面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立德树人的落实最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增加反映新年代立德树人思想和内涵的有关内容、把控教程撰写的政治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坚持在实践中立德树人,看重搭建平台,鼓励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拓展暑假“三下乡”活动,采取不一样的手段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立德树人。
除此之外,高校还使用“网络+”搭打造德树人平台,积极打造健康向上的互联网环境和校园环境。立足新媒体这一年代背景,以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诉求。不同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中不断探索各自的路径和模式。
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本身出发,一方面,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觉得,“大家探讨深奥的常识不只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由于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15-16汲取常识不只为寻求真理,还可以促进社会进步。随着学院和大学的兴起,大学职能不断丰富,大学与社会每个范围相互影响,这就需要教育势必要对社会变化做出反应、维持敏锐性。正如克拉克·科尔在《大学之用》中提到,“多样化巨型大学”是把大学当作一个变化无穷的城市。他觉得,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它有若干个目的,而不是一个;它标志着权利的冲突,标志着为多种市场服务和关心大众1-23。其次,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使用不同视角讲解教育的基本问题。第一,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合。个体通过同意教育,习得理论常识、陶冶道德情操。正如韦尔金斯所说的:“大学愈加常常地被喻为‘服务站’……大学作为常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是摆脱不了服务职能的。”15-16充分一定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要紧职能,这一看法直接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从大学的双重属性来看,大学具备内在学术性与外在社会性,这就使得大学在社会中饰演两种不一样的角色———“超然”和“介入”6。外在的社会属性愈加遭到看重,大学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由边缘化走向中心化,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中的人起到至关要紧甚至决定性有哪些用途,立德树人正是为高等教育进步和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年代需要,适应了高等教育深度参与社会进步的大趋势。最后,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觉得,以往高等教育只不过少数人的特权,培养目的总是局限于社会精英。近年来,高等教育受教育人数增多,社会职位分工细化,高等教育有哪些用途日益凸显。由此,高等教育成为大家丰富常识、培养能力、达成教育公平和获得职业晋升的最好渠道,“以致无数的年轻人人感觉上大学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立德树人的提出也在一定量上适应这一发展势头,最大限度地兼顾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
总之,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考虑教育的价值影响、一定教育的实质用途、在学术和现实之间主动建构联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该教育哲学观的价值取向与立德树人思想的内涵与本质都不谋而合,具备高度的契合性。由此,站在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视角探究高校立德树人的推行路径是非常独特且适合的理论视角。
3、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推行路径
站在政治哲学论的视角下审视当今高等教育的进步,国家愈加看重教育的社会性,高校愈加成为解决社会难点、参与社会进步的智慧之源,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走向。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办很大学、育好人才,履行新年代国家赋予大学的职责。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高校要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健全,进而达成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目的。总之,从政治哲学论的基本看法和主要精神出发,针对高校的现实情况,从价值取向、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改革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提供宝贵建议。
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进行思想理念的改革。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77,需要新年代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要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等多个主体入手,形成全方位、多主体的立德树人环境。一方面,高校要强化领导的思想意识,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主动践行立德树人的具体工作,看重自己德行的培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全校师生做出示范。其次,教师要强化育人意识,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同时,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刻维持学习的热情与自我教育的意识,将个人价值的达成统一到社会进步的节奏上来。
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好老师应该了解,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目前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习管理之中。”因此,从教师层面坚持立德树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第一,高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第一。教师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为己任,师德对于学生成长和高校进步都发挥着要紧有哪些用途,为此,要严格把控教师选拔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健全教师的奖惩规范,鼓励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第二,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觉得,学校教育可以达成对个体的加工改造,使个体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因此要最大限度发挥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用途,健全辅导员考核规范,明确辅导员的职权范围,既要对学生做好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工作,又要主动学习理论常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肩负起培养年代新年轻人的重任。最后,将立德树人理念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遵循政治论哲学观下关于高等教育的需要,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一方面,要将立德树人纳入教师的职业培训中,培养教师的理论意识、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其次,知道立德树人内涵。教师作为一个范围的专业职员,应该时刻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我们的理论常识,主动学习知道有关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及其主要特点,把握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洞察立德树人的年代意义,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云筑网。
看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愈加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拓展文明校园创建,拓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每所高校自己特点最直接的载体。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充分发挥高校内各种活动主体的直接用途,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间接用途。第一,要看重学校的社团建设。从政治论的教育哲学观出发来审视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渐渐增多、学生群体不断扩大,高校对学生管理的困难程度也随之上升,特别学生团体是作为非正式群体,具备灵活、自发等特征,对于勉励学生学习、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发挥着举足轻重有哪些用途。因此,学校要加大社团管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题,社团积极拓展有关活动,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习得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点。第二,借助高校的历史传统塑造文化内核。知道高校的建校史、进步史,深度挖掘高校的进步历史,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年代的校园文化,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历史的进步与革新。形成独具一格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最后,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共的领导为首要条件,积极建构校园文化,将隐性的校园文化变为显性的宣传手册、校史画册等。每位同学都应深入知道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同时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者、推广者和讲述人。坚决抵制不好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腐蚀,使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开花结果。
改革立德树人的评价体系
高校要切实遵循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需要,主动引入评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要把立德树人的效果作为检验学校所有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要不断在立德树人的实践工作中调整不适当的部分,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第一,针对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由此,高校和教师要不断健全学生评价指标,品德的高尚与否不可以和期末成绩、论文数目直接画等号。第二,要将学生品德纳入评价的主要方面,不断探索品德评价的新模式、新办法,细化评价的具体内容、评判标准、模块划分等。同时,还要增加品德评价的主体,单方面、少数人对一个的认识不代表全部,可以选取教师、同学、父母等不同主体从不同范围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进而愈加全方位地知道学生在每个方面的综合表现,以便给出正确、适当的评价结果。最后,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一直秉持的价值取向。因为立德树人工作成就具备延时性的特征,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察看、擅长发现,出现问题要准时纠正并予以指导,使学生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坚持继续改正的信心,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进步,逐步达到立德树人对于高校人才的规范。
年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既是对国家教育方向的明确,又是对高校培养目的的规定;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当下年代的需要;既是对教师本质使命的解释,又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当今世界,教育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教育与经济社会进步的结合愈加紧密,立德树人的提出为国家、社会和高校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弘扬了民族的精神,迸发了年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