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点击数:694 | 发布时间:2025-02-11 | 来源:www.jlfupin.com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引导下,中国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策略决策,加强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广大人民稳步的向一同富裕的目的迈进。关键词:邓小平;“三农”思想;新农村建设;一同富裕从古到今天,农业一直是人类社会赖以存活和进步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要紧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一直关注的大事。针对农村的实质状况,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率先提出了对农村的改革,对解决“三农”问题,乃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要紧有哪些用途。1、“三农”问题的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公社化的集体体制,使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遭到很大的限制,同时农民经过文革的十年动乱,处于不敢作为的阶段。在这种思想的困扰下,为了使占中国总人口80%的农民的生活改观,邓小平同志勇敢地站了出来,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觉得要允许一部分区域、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因为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一部分生活活先好起来,就势必产生很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它区域,其它单位的大家向他们学习。如此,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进步,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一同富裕的道路至此正式提出,也使“三农”问题提到了改革的最重要地方。2、“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一直不渝地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进步新阶段的需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的、新手段。解决“三农”问题,要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结构的策略性调整,达成城乡经济的协调进步,重点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学会科学进步观的实质,一直不渝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策略任务,切实获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真的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2、充分认识“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国内“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点: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进步快,农村进步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进步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打造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紧急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处置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缓解农村进步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逐步缩短存在的差距,想方设法地进步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农民增收。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总之,必须要用科学进步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