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50-03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从20世纪初便开始兴起,建国之后更是在理论建设发面有着长足的进步,“实用美术”看法、“工艺文化本元论”与现代设计观念等看法纷纷出现,对国内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进用途,对大家目前研究工艺美术理论有着非常不错地借鉴意义。
1、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变迁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伴随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带动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和工艺美术历史研究在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看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陈之佛、庞薰?、王朝闻等学者也纷纷对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进行剖析研究,对以往的工艺美术看法进行兴革,形成了一批赋有年代特点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就。这种研究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分化,因此笔者将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史上一个整体阶段进行讲解。
(一)“实用美术”看法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就海量,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关于工艺美术的概念、原则、本质、社会功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以陈之佛的“实用美术”看法最具备代表性。“实用美术”看法强调实用与美的统一,需要工艺美术需要兼顾实用和美两方面的需要,工艺美术的落脚点需要放在真的服务于大众上。
长久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宫廷工艺、文人工艺、宗教工艺、民间工艺四者的滋养下不断进步前进,每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各具特点自成体系,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工艺美术却真的进入了低谷。鸦片战争将来,西方大机器生产的产工业品很多涌入,这类商品的物美价廉使得中国传统的工艺商品备受打击,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一落千丈。辛亥革命之后,宫廷工艺体系解体,文人工艺、宗教工艺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日趋衰微,这个时候的中国手工艺产业以民间工艺为主导,开始向西方学习,引入大机器生产,各种手工作坊兴起,但因为其在工艺形态等方面并无改观,因此中国的手工艺商品仍然没实力与西方角逐。同时,发端于清末的关于手工艺是“奇技淫巧”的狭隘观念飞速进步并影响深远。建国初期,工艺美术更是被很多人错误地理解成“手工艺”,使得“工艺美术”一词一直遭到很多非议。
“实用美术”看法之所以可以成为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的代表,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以往狭隘工艺美术看法的纠正。人类的存活需要决定了人类最基本的造物观念是要优先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衡量造物活动的最低标准便是是不是可以达成衣食住行用的物质需要,即一件器物是不是具备实用功能,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审美――才会应运而生。在历史的进步中,尽管这种精神文化需要伴随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不断提升,产生了以审美鉴赏为主的造物,但这种造物一旦脱离了实用需要的规范,那样它就失去了造物最基本的价值支撑,从而在未来的进步中失去动力,真的沦落为供少数人鉴赏把玩的“奇技淫巧”,其结果只能是消亡。“实用美术”看法将工艺美术从“奇技淫巧”中解放出来,对工艺美术造物的实用原则进行强调,把以往专注于审美的理念打破,将实用需要和审美需要放在等同的地方上,同时将工艺美术的受众由以往所觉得的“皇室贵族”转变成普通大众,重新确立了工艺美术的地位与用途,对建国初期将工艺美术品与手工艺品或工业品相等同的简单划分进行驳斥,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工艺美术进步态势和中国近代工业化进步的行进模式。
(二)与时俱进,适应年代进步
建国初期,因为中国工艺美术商品体系进步不健全,因而市场遭到西方商品的紧急侵蚀。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西方工艺技术和审美看法被引入国内,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遭到强烈冲击。“实用美术”看法觉得当时的中国工艺美术还处在一个较低的进步层面上,在引进海外的工艺技术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传统工艺技术的改良与开发,用现代教育方法提升艺人的素质,从而提升国内工艺美术商品的整体实力。“实用美术”看法在以往单纯看重商品“美”的基础上加入了“实用”的需要,并将二者的地位等同,这使得工艺美术真的融入大家的需要之中,确立了工艺美术服务于当时社会进步、经济好用的造物原则,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进步起到促进用途。“实用美术”看法倡导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把握传统的同时,根据现代市场需要对传统工艺形态进行改造。“实用美术”看法从理论上指出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前景和进步方向,将传统工艺的进步与年代进步相结合,在中国工艺美术衰微之际起到力挽狂澜有哪些用途,标支着工艺自觉年代的到来。
2、20世纪80年代未来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进步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国内一方面积极开发国内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经验,在这种大环境下,80年代未来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进步渐渐分化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进步;另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虽然两个方向立足点不同,但二者都重视工艺美术的宏观建构,探索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健全了工艺美术理论体系与学科构架,是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要紧的进步成就。
(一)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进步
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进步方面以张道一先生提出的“工艺文化本元论”(该看法被收于张道一论文集《造物的艺术论》中)最有代表性。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中国工艺美术从十年浩劫中日渐复苏,工艺美术产业日渐兴起,但工艺美术理论亟待健全。当时社会上常见重视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觉得工艺美术是一门像绘画、雕塑的“纯艺术”,忽视其实用价值,使得工艺美术日渐脱离大众需要,工艺美术商品日趋落后于西方,更导致国内对西方工艺品的盲目崇拜和模仿。针对这样的情况“工艺文化本元论”指出:人类文化都是由刚开始的一种综合的、一元的文化形态渐渐向多样化方向进步或离别,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种类;工艺美术是一种带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本元文化,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造物艺术。
“工艺文化本元论”对造物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进步提供了理论依据。“工艺文化本元论”在深刻探讨人类造物活动的实用原因以外,更强调物化过程中对于精神文化原因的理解。大家不可以单纯从物质性或精神性上探讨人类的造物活动,造物的核心价值便是二者的统一,伴随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致,造物活动势必伴随社会需要而发生分化,产生所谓的“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分,当这种分化进步到一定量将来,又不可防止地回归本元,这种分化与回归的最后目的便是适应生活进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大家要将工艺美术放到整个造物的脉络中把握,将它实用性和审美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剖析,摒弃以往觉得工艺美术是由实用性和审美性简单“结合”的论断。
“工艺文化本元论”不但从哲学范围为大家认识工艺美术的双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将这个论断推广到整个艺术范围,并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艺术的产生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同时,与工艺美术有关的范围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同步的进步,如民间美术、艺术学等,工艺美术的进步对民间艺术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有哪些用途。
(二)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中国打开国门相西方学习,“设计”一词也被随之引入,在随后的进步中,“工业设计”作为与“设计”相对应的学科在中国日渐确定下来。在工业设计的进步过程中一直持续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工业设计觉得传统工艺美术观念过于老旧,妨碍了工业社会进步;觉得工艺美术是一种以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法的手工艺文化,“没办法与工业文明、产品经济的外部环境协调”①;进步空间过于狭窄等。与对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工业设计理论的进步,其中以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最为典型(该看法被收于柳冠中论文集《苹果集:设计文化论》中)。
设计文化论对工业设计的定义、范畴、特点、目的等一系列要点都进行了阐释,觉得“设计是协调诸矛盾原因的人类改造自然与自己的主动的创造行为”②,工业设计所有以人的需要为核心与出发点,是一种“创造适当的用方法”的文化,柳冠中曾讲解道:“适当的用方法是工业设计的原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历史阶段的见证,也是人类社会将来的雏形。它包含主宰――人;对象――物;目的――存活。人是主导原因。‘用’是指人的行为过程;‘方法’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具体化;‘合理’是审美标准。因此将为人(或人类社会)作为目的的行为,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水平,又合乎年代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工业设计的全部内容。”③
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在一定量上为工业设计在中国的进步发展了空间,使得工业设计可以飞速在国内立足并进步起来,1997年国家正式用“设计艺术学”取代了“工艺美术学”使得设计学科得到进一步健全。但总体来看,当时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还是有失偏颇的,张道一先生过去激烈地批判工业设计:“在理论上豪言壮语、大话连篇,诸如‘设计哲学’、‘国土设计’、‘生活方法设计’之类,事实上连‘设计’的定义都不熟知,更谈不上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溢美之辞超越了本质性的剖析;在历史问题上,割断了它与手工业的漫长联系,甚至把西方的‘设计运动一百年’当成了设计史的全部。”④通过对比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主要看法可以发现,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大家可以把工业设计看做是传统工艺美术在新年代的进步,所谓的“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只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对造物活动的不同称谓而已。
3、当代工艺美术理论深化
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理论也在产生着进步与深化,当代工艺美术理论在以往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年代特点,日趋重视专题性研究与大的理论框架下的子学科体系构建,同时工艺美术所涉及的范围渐渐扩大,一些新兴学科被囊括其中,当代工艺美术理论也在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中不断深化拓展,促进着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造物艺术的进步。
(一)设计理论的发轫与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设计理论主要集中在设计造物的哲学、文化学含义上,并在随后的20年中进步出了一套较为健全的学科体系。当代设计理论进步与以往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代设计理论较多集中在对具体的设计行为的剖析,如设计者、商品受众、商品流通、人机互动、设计教育、设计管理等方面,借助调查、实验的办法从工程技术角度对设计进行量化剖析,重视商品的感性意象与学科间的互动,在全球化的年代背景下,理论研究逐步开始由常见向特殊进步,在大的学科体系中构建出更为细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子学科体系,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
笔者觉得,伴随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步,当代设计理论的进步势必与以下三点紧密相连: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哲学、文化学意义上的造物与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借助常见性规律指导与健全生活实践的同时,将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办法引入理论的探讨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达成设计的最后目的。
第二,有计划地引进和吸收西方一流的设计理论,将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维持理论建构能与科技同步进步。
第三,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进步,挖掘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活力,将中国传统工艺理论与西方先进经验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的具备中国特点的工艺文化理论体系,并将之介绍出去,促进理论的推广与传播。 第四,抓住信息化的年代特点,构建合适信息年代的理论体系,充分借助便捷的信息交流提升设计实践的效率与水平。
(二)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
工艺美术理论的进步与学科体系的打造不能离开各有关学科的一同进步。关于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所涉及的多学科互动,田自秉先生曾在1991年发表的《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指出:“工艺美术学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术创作活动的研究,而是一个与多学科有关联的交叉学科,它是一种围绕着物的美化和环境美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互相协调的综合体。这类学科互相联系,彼此制约,一同影响。”⑤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的研究事实上是对工艺美术表现形式的剖析,工艺美术作为一个与大家平时生产生活息息有关的“综合体”,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进步、生活生产方法的转变、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都囊括其中,任何社会需要或观念的变化都会在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体现,因此这就决定了工艺美术的进步势必是多学科、多角度一同进步的,大家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也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的视线展开。田自秉先生在《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还同时列举了当时工艺美术学涉及的学科类型,其中主要包含:“工艺创造学、工艺功能学、工艺美学、工艺科学、工艺经济学、工艺心理学、工艺信息学等。”⑥显然这个划分已经没办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工艺美术进步需要。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工艺美术理论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所包括的范围愈加大,其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愈加强,围绕工艺造物的实用和审美原则,现代工艺美术所涉及的学科类型在以外基础上不断扩大,包含:哲学、美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方面,为大家研究现代工艺美术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的进步。
注解:
①柳冠中.普罗米修斯――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6,72页.
②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6,17页.
③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6,23页.
④张道1、不要亏待图案[J].设计艺术.2003(1).
⑤田自秉.论工艺美术学[J].装饰. 1991(03).
⑥田自秉.论工艺美术学[J].装饰. 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