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散文《秋的气味》是其散文集《北平漫笔》中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充满着北京文化和北京生活活气息的文章,我把它作为学生的散文赏析课的内容。从语言到情感,重点让学生感受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的人文情怀。
1、从语言特点感受人文情怀
语言的品味与赏析是散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篇好的散文也一直具备其很鲜明的语言特点。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虽有这一环节,但不够深入,有点流于形式。如:在讲到某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时,教师一般先让学生读一遍,然后学生发言,老师再从文中举几个例子,加以剖析。学生已经习惯于这一模式,语言赏析流于表面。而我觉得散文的语言赏析是应该关注到人文的。在语言赏析中,不只要了解从表面上看出这篇文章有哪些样的语言特征,而且更要深入文本,领会这篇文章的语言为何会是如此。《秋的气味》是一篇描写北京的秋季的文章,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十分明显。
“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天,秋季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类都是秋之果。”(林海音《秋的气味》)
如这一段对于秋之果的描写语言十分口语化。但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喜悦的情绪。怎么样让学生领会到这类语言特点,感觉到作者的当时的心情?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三次朗读。第一遍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到语言的特征。然后请几个学生范读,指出学生朗读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第三遍再让学生齐读,需要学生热情洋溢的,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卖水果的商贩。读完三遍再深入文本通过对比阅读的办法,领会口语化语言有哪些好处。在这里我是将这一段文字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对秋季的描写加以对比。都是描写的北京的秋季,通过两种语言风格的对比,领会本篇文章语言特点及其好处。
2、从人物描写感受人文情怀
通常来讲,人物描写主要出目前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而不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的随笔散文之所长。大家一般觉得在讲散文时,不需要涉及到人物,剖析人物形象那是讲小说时的做法。然而,我觉得在散文中如涉及到人物,稍作剖析一下也无不可。《秋的气味》中卖烤肉的老五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假如说在讲这篇文章时不涉及到他的话,总感觉缺少些什么。在讲到这一部分时,我用文章中的一句话作为切入点。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为何如此说,公平所以亲切?这个因果关系成立吗?法律非常公平但它也从未给过大家亲切的感觉,反而是威严而庄重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到后文对于老五的描写,总结出老五的形象特征。从而总结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样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前来后到的次序。没争先,不可能插队,所有听凭老五的安排,他并没由于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的不同之处,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老五对于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都是相同的态度,老五的公平是人性的公平,所以才会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
第二,再把学生思维扩展,作者的目的只不过写老五这一个人吗?其实,老五是个普通北京人,他代表了大多数北京人的存活状况。因此,他的性格特征也就代表了整个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老五是淳朴而善良的。作者通过老五展示的是北京人的精神风貌,北京人的文化。
3、人文情怀需要教师的提炼
不一样的教师有不一样的教学特征,这与他们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关。然而,可以教出人文情怀的教师,也势必是一个具备人文情怀的人。一篇具备人文情怀的文章也需要教师的提炼和升华,让学生易于理解和同意。对于《秋的气味》一文,我做了如下的提炼和升华。
第一让学生考虑如此一个问题,作者为何选择这类气味作为“秋季的气味”?或者说它们凭什么成为秋季的气味的代表?大家了解文学作品的魔力在于它的弦外之音。林海音写秋的气味,又不止是写秋。其实对于上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如此作答:由于作者写的这类味道是:①这是普通生活活的味道。一个季节的气味必是自然的味道,它应该存在于北京的街头巷尾,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坐在高级宾馆里,势必是不可以领会到季节的味道的。②这是收成的味道。秋季是一个收成的季节,街头巷尾的水果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③这是人性的味道。老五是千千万万的北京普通的老百姓的代表,他的特征就是北京人的特征,这篇文章写出了整个北京人的精神风貌。
文学作品是一个感性的东西,他的漂亮在于出人预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家要做的便是找出其中的妙处,并让学生领会到其魔力所在。我不想把语文完全当做一个工具性的东西去教,语文的魔力远胜于此。语文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心灵熏陶,情感的升华。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着敏锐内心的人,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我想用一颗感性的心去领会每一篇文章,并把我所领会到的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