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课是推行美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借用于音乐,可以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己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销售审美素养具备要紧的教学意义。
1、小学音乐课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价值的主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不再以传授音乐常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应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赏析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己的特点与国内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大家应全方位把握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看重审美教育的要紧地位及用途,让学生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美的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与价值观,为好曾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案
1、精设教学内容,激起审美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些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这门艺术的特征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用声音传达出来,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乐的要紧条件。学生只有充分调动我们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同时,音乐美也只有借用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赏析《瑶族舞曲》时,可以让学生们闭上双眼,维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在一个漂亮的夜晚,远处传来瑶族长鼓动听的声音,它把大家引到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大家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晚会的人愈加多,歌舞也愈加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乐的氛围之中。”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对学生们在体验音乐艺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同时充分挖掘借助与教学主题有关的内容,尽可能展示对多种风格的出色音乐作品进行快乐、开放和自由的吸收,通过熟练的教学,说明音乐不论风格怎么样都有表现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多地从音乐的多种风格中获得审美体验。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能够帮助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室的布置应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设应富有新意、诱惑遐想并有益于小组交流与活动,挂图应具备视觉赏析的意义,其他教学方法 ( 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 的?\用也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氛围与情境的原则。
比如,在小学三年级下册赏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守卫黄河》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感觉到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同意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突出音乐美,并通过音乐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也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素养。
要激起学生的审美渴望,让学生去感知、体验一个具备美感的事物或环境,就要创造―个具备美感特点的艺术环境,激起起学生对这个美感的渴望。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通过不少办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譬如在教授革命歌曲时,可将教室四周多挂一些五角星、红旗与一些革命战争时的图片,而当在教歌颂大自然的歌曲时,可以在教室里摆设一些花盆、盆景及假树造型,为教室打造一种清爽自然的氛围。在如此―个充满新鲜感和温馨的情境下,再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
2、挖掘作品情感,提高审美理解
音乐作品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独特的创作意图和创 作灵魂。小学音乐教学办法应从感性入手,使用体验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看重教育教学的潜效应。小学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起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及进步旋律哼唱,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常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提升审美素养的目的。
在大家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美的踪迹无处不在。但,假如不擅长发现,那就辜负了大自然这神奇的创造力,他的一生也注定是荒芜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非常不错渠道,但音乐又是其中最直观、最具感染力的。所以,音乐老师必须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任,通过提升他们的音乐感觉能力来构建对美的认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使用多种方法,如语言描述、再让同学展开想象用语言复述,借助大屏幕播放具体的景象,通过讲故事激起学生进入音乐情境等,来逐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创造美的能力。譬如在赏析《念故乡》这首歌时,我用语言描述这首歌创作背景,原名为《自新国内》是德沃夏克的巅峰之作。这部交响曲反映了一个捷克人对美国这个“新国内”所产生的种种印象与感受,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德沃夏克从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中得到启示,吸取养料,创作源于己的旋律。《自新国内》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思乡。其浓郁的乡愁之情,恰恰是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无时无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我们的故乡。教师让学生伴随我的语言产生联想: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无时无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我们的故乡。接着运用多媒体,播放家乡的漂亮图片。对歌曲背景的讲述,对音乐画面的观看,让美的情境不断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不断加大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3、看重审美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经验是大家赏析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音乐审美能力包含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感受、赏析音乐美一般分为官能、感情和理智三个阶段。官能赏析主要满足于悦耳,是比较肤浅的。要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需要进入感情和理智的赏析阶段。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选择哪种审美对象,在非常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善于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在赏析时,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寓美于心灵之中,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可以说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至于到底如何理解还要看每一个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掌握歌曲将来,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对学生的创导致果要以赏识、鼓励为主,从而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
3、结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紧的多,假如教育的方法合适,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假如没这种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程度,作为音乐教师的大家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扬长补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为后面的课题研究打下好的基础,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