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6 A 1673-820908-00-02
1 人力资源策略在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要紧用途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稍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样来看,人力资源策略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要紧有哪些用途。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讲,人力资源策略更是非常重要。内蒙古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化年代进行的工业化,不同于东部发达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内蒙古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是一种跨越式进步的工业化。而要使这种跨越式进步的新工业化体系真的打造、进步起来,就不能离开其背后隐性的支撑,即人力资源的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的新型工业化的进步依靠于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提高,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的支持。常识经济是一种人力资源依托型经济,经济增长的主导原因将由传统经济的物力资源转换成人力资源。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角逐的全球化。将来的角逐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角逐。因为区域经济进步总体落后,内蒙古面临着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国内角逐。
2 内蒙古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近况剖析
2.1 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
内蒙古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约束整体不高,人力资源的数目和水平远远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进步方法转变的需要。据统计,内蒙古全区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20%,远远低于发达区域。低素质人口多,致使经济进步的革新能力不足,进步后劲不大,就业重压大等一系列问题。
2.2 农村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很典型
内蒙古经济文化程度进步较为落后,二元化经济结构很典型。一元是技术落后、生产率低、自我雇佣的传统经济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分工与交换还非常不发达;一元是由国家重点扶植的、技术比较先进、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化工业经济。与这种二元经济相联系的是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在总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2008年,内蒙古乡村人口为1198.92万人,城镇人口1206.14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9.8%。虽然乡村人口比率占总人口的近一半,但因为受教育和素质的制约,农村牧区的劳动力远远难以满足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2.3 高精尖人才匮乏妨碍优势产业的进一步进步
一是高精尖人才总量不足,工人队伍中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比重较低,远远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化和特点优势产业进步的需要。如内蒙古旗县以上国有独立自然科学与技术范围及转制科研机构仅有110家,从业人数10642人,从事科技活动的有7164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有5234人。二是人才的常识和能力结构不匹配,现有高精尖人才的常识和能力存在一定量的老化,不可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三是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比率明显偏低。四是职业工种构成不合理,现有高技能人才大多集中在汽车驾驶、汽车维修等通用职业,优势特点产业进步急切需要的工种紧缺。五是分布不合理,,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重偏大,六大优势特点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重偏低。
2.4 人才革新素质与有关政策和规范不协调
人才的革新素质与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有较大差距,导致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是革新意识不足,主动角逐意识不强。如2007年内蒙古全年共获得重大科技成就23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就22项,应用技术成就207项,软科学成就3项。全年专利申请2479项,授权专利1486项,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11.9%,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全区国家创造奖是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也仅仅有1项。
2.5 收益分配机制与勉励成效不协调
收益分配机制和勉励方法缺少革新性和灵活性,制约了人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适当的分配机制,才能留住人,才能勉励人。就物质勉励而言,拿薪资,奖金和福利去满足人,不如拿股份和期股人才革新素质去勉励人,付出与报酬不成比率的情况,返回头来又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革新性。
2.6 人力资源的所有制比较单一
从内蒙古人力资源的所有制配置情况上看,内蒙古的非国有经济的进步非常不充分,还要加快进步节奏。到2007年底.内蒙古国有经济单位从业职员为162万人,占总从业职员的14.9%;城乡个体劳动者为93.6万人,仅为全区从业职员的8.7%。因为就业结构比较单一,行业和职业的多元化程度低,分工不发达,从而限制了交换和市场范围的扩展,妨碍了经济的进步。
3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策略选择
3.1 人才观念转变
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相对落后,除去受地点等原因影响和制约外,最根本是什么原因还是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撑。要达成崎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步,需要第一树立科学人才观,以盘活人才存量、增加好友才总量、调优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合理的利用各种人才资源,逐步缩小与发达区域的“人才差距”,提高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竞争优势。要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是非常重要的资本和资源,把对人的管理作为组织策略的要紧组成部分,强调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同时重视对人的培训,开发人的潜能,谋求个人和组织的一同进步。要达成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第一从思想上改变对人的观念,并学习和学会如工作剖析、职员招聘、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资管理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办法,并运用到实质工作中去。
3.2 人才流动机制、选拔机制和勉励机制转变
3.2.1 打造适当的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需要正常的流动,需要依据市场原则配置到最适当的职位上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是非常正常、适当的,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找到合适自己进步的地方。打造健全的人力资源市场化机制,建设好人力资源市场,用市场导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角逐环境。构建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支持与进步合适人力资源流动的就业指导、职业资格认证、专业能力考核等中介服务机构,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3.2.2 实行适当的人才选拔机制
适当的人才选拔机制为选拔真的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真的的人才施展才华提供的广泛的进步空间,为人才的进步提供了机会,为人才的成长打造了公平的环境。适当的选拔机制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落到实处,使人才一直处于激活状况,发挥人力资源的“鲶鱼效应”,从而有益于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人力资源处于良性循环状况。
3.2.3 打造高效的勉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一种“主动财产”,其载体完全控制着人力资本的开发借助,也使其很难监督,很难准确度量。所以,只能以勉励机制为主,以惩罚机制为辅,因此,在人力资本的投资、用等过程中,要解决勉励机制问题。正确而充分的勉励会使人的能力的发挥得到有效提升,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需要对人的动机进行正确的把握和引导,从物质心理与精神的需要方面进行全方位有效的勉励。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何打造一个适当的收益分配机制,使技术、管理要点所有者获得适当的报酬,从而促进技术、管理要点积极投入生产,成为目前有关政策拟定的一个难题。
3.3 大力推进科教兴区策略
只有把科学和教育放在优先进步的地位,培养一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革新人才,把人口重压转变为人才优势,才能更好地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推行科教兴国策略,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有哪些用途,依赖科技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素质,改变经济增长水平和效益。既要培养很多出色的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很多出色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量出色的技术工作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愈加充分的借助,使人才结构愈加趋于合理,使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真的得以发挥,达成科教兴区策略与劳动力充分借助策略的良性互动。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进步观,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为主线,以规范革新、管理革新、政策配套为方法,大力推进“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策略,全方位加大科技和人才工作,为加快推进定海新一轮大开发大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3.4 重视开发少数民族人才
经济进步靠人才,人才开发在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使其发挥更大用途,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立足点,也是解决少数民族区域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外流和人才低度用问题的主要渠道。内蒙古自治区坐落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教育的提高可以为经济的进步带来很大的支撑。虽然在教育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但内蒙古的教育事业正逐步进步起来。以2009年为例,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1所,全年招收学生11.3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9.97万人,在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8.69万人,分别增长1.9%和1.1%;全年毕业学生7.58万人,增长3%。年末在校研究生12491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4158人,在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3703人,分别增长8.5%和9.5%。
3.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处置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置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第一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有哪些用途,依赖科技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素质,改变经济增长水平和效益。培养一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革新人才,把人口重压转变为人才优势,才能更好地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二,要进步一些具备地方特点和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蒙古自治区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形成的羊绒制品、乳制品等市场认同的优势产业、强势企业均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蒙古区域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农特商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如此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为农村牧区很多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