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金融研究内容的变化
近年来,国际金融、国内金融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国内早期的金融学教科书所教授的内容是从国内金融向国际金融延伸;而在海外的金融学教程中,每个国家的国内金融是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来看,后一种理解可能更为合理——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同国家承担的角色与不同国家之间所产生的联系是不容忽略的。
在这个大的视角之下,需要对传统国际金融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愈加深入的研究。研究范围没发生太大的变化,但研究内容发生了非常大变化。比如,过去国际金融重点研究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货币规范等,但进步至今,研究侧重点可能应做出调整。
2、国际金融重点问题研究的新方向
现在应当抛弃在短期内会产生超主权货币的想法,仍应以世界多元货币体系为研究对象。多元货币体系的进步是有规律的,同时也存在各国货币政策应怎么样协调配合等问题。
第一,应关注近年来数字货币的产生和进步,与其对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产生的冲击。在数字货币1.0时期,创造单一国际货币的设想飞速遭到了一些国家和区域的抵制,比如,美国、英国、欧盟等。缘由在于创造超主权货币对其他国际货币会形成挑战。货币代表着权力,而且代表了国家主权。在2021年举办的博鳌平台上,有专家对中国数字货币的进步提出了两个尤为重要的怎么看,一是进步数字货币不应冲击货币主权,二是数字货币用范围应限定为消费和零售。这是符合货币本质的。
数字货币2.0版本则基于不一样的主权货币创造了一个稳定币。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类似SDR的一个货币篮子,基本保持了现有些货币格局,只不过运用了新的货币载体,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这件事情是很有意义的。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对研判国际货币的将来与人民币以后的进步都将很有价值。虽然短期内没办法创造出一个超主权货币,但当主要储备货币以一个篮子的形式组合起来,在实质运行时,就出现了肯定的超主权货币的特点。这类货币都是可自由兑换的,比如,在欧洲用USD是非常便利的。这就意味着数字化的USD在欧洲也可以用,在肯定意义上具备超主权货币的特点。
因为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因此存在被孤立的可能性。国内应加快人民币可兑换改革和国际化节奏,不然在疫情结束、数字货币常见用之后,人民币可能处于不利地位。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应关注国际收入支出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联系。过去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探讨,比如,不可能三角理论等。但实质经济运行不像理论描述的那样简单。在这种新的状况下,对国际收入支出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特别对于中国来讲,很多方面会对国内产生非常大影响。过去对于国际收入支出和国内经济关系的研究,较多是从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在这个大构造下,资金的流动承载着实体经济原因的流动。而依据IMF的研究,在本世纪以来的二十年中,各国之间的贸易差额在渐渐缩小,但国际投资头寸在增加,其缘由是需要研究的。假如这一趋势确实存在且正在进步,那样国际收入支出和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需要重新探讨。
第三,应关注国际金融的治理体系问题。世界在不断变化,二战后形成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世界银行为主要支柱的国际金融构造已不再有效并需要改变。改变的方向可从近年来各国主张的建议中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在推出时是一种新的国际治理机制,是基于价值观相同、互相认可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即成员经济体对人权、角逐中性等问题怎么看相同。而这一特点在传统的治理体系中并不突出。
类似的协定层出不穷,比如,全方位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国内已表态参与,美国也表态参与,这代表着一套新的体系,与二战后形成的体系不同——从美国主导转变为由多个国家和多项原因一同决定。虽然美国在其中依旧占据要紧地位,但之前近乎一家独大的格局已不复存在。在全球多样化的格局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一同体等理念,在国际上推广了代表中国心目中“良治”的全球治理体系,其具体内容仍需不断充实和丰富。更为要紧的是,国内的理念要可以被全世界所同意,要与现有些理念和规范安排相协调。现在,国内所做的讲解还不够,将来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3、总结
过去,国内进行国际金融研究更多是独立于国内经济运行而展开。而目前,国际金融与国内金融已渐渐完成了融合,将来讨论中国金融问题要先讨论国际金融问题。因此,研究国际金融就有了愈加要紧的意义,国内国际金融研究范围的年轻人学者们也将承担新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