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盈余管理[1]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得肯定的自己利益为目的,在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职员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会选择功用最大化或是对企业最佳的会计对策,去影响那些投资者或是监督方。本文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出发,提出了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审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哪些用途和限制。
1、亏损企业盈余管理发生的重要原因剖析
盈余管理最大概出目前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一连串的经济目的,亏损的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做账来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对投资者和社会经济进步来讲是极为不利的。现行会计准则背景下或能对其进行遏制。究其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状况:
1.1美化以上市
现行与之有关的法则对于上市公司亏损做出的规定是公司需要在近期3年内连续盈利才能获得上市资格,所以整个硬性规定就或许会对某些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影响,那些不可以达到成就并且还非常渴望上市的公司就会用一些财务报告进行包装,而这种包装的形式总是就是通过盈余管理完成的。这种美化的结果就是企业可以上市从而达到其股东的利益等。
1.2对营业额进行修饰
对于企业来讲,资金的进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当每年投资的状况得到的是相反结果或是与预计相差甚远的时候,经理人为了我们的营业额着想,会运用一些盈余管理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经营营业额
2、亏损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现手法:借助三年周期中的计提处置
在前面一节,笔者提到,对于长期经济效益来看,盈余管理并不会对社会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在这里先对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进行肯定的剖析:
通过下表中对于某企业的三年收益情况进行剖析得知,该企业的净收益进步状况较不稳定,07年较06年增长了82.08%,而08年较07年降低了64.80%。导致净收益较不稳定是什么原因通过当时公司会计报表的剖析是因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08年公司商品出口市场较为低迷,公司为加强国外市场发展力度,投入了很多的财力。但事实上大家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盈利管理的端倪来。依据本文对其年报中资产减值筹备变化与收益变化的追踪,与年报中敏锐数字的剖析,资产减值筹备的计提和转回的对收益的起伏起到了非常大影响用途,可见2007年企业的大额计提是在为下一年的亏损做充分的筹备。而且三年收益报表中发现主营业务收入和三项成本的变动较不稳定,该公司2006、2007年和2008收益表和资产减值筹备数据对比状况经过剖析后发现有异常表现,应收票据从2006年到2008年的变化率为1450.00%,需要引起看重。
而该公司2009年借助上一年的资产减值筹备进行“扭亏”,填平了2008年的亏损深谷。资产减值筹备和收益的数据对譬如下栏所示。也就是2008年的资产减值筹备发生额为374,322.82万元,到了2009年,反而变成了-15,812.96,与年收益明显相反,说明有一些突出问题。
依据该公司资产减值筹备计提数据和当年净收益数据表格,发现该公司资产减值筹备发生额和收益值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正是2008年的巨额计提,使得该公司收益大降低;也正是因为2009年近1.5亿元的资产减值筹备转回,为公司收益线的拉升起了至关要紧有哪些用途。这个典型个例同时也非常不错地解释了大家在文章开头部分对盈余管理行为特点的描述,即在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降低企业实质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质盈利在不一样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3、加大审计办法对企业盈余管理现象的避免
3.1关注报表合并对所有者权益收益的影响
现行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合并范围应该以控制为主,控制就是一个企业可以决定另外一个企业的经营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确定是适当的。比起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对合并范围的确定愈加实质,愈加可以排除为了盈余管理进行合并的行为。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在不考虑股权比率的状况下将所有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收益产生较大影响。
3.2关注资产处置是不是符合公允价值与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引入公允价值的定义。由公允价值自己所具备的特质决定它给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公允价值是指在在一项公平买卖中,熟知状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基本原则债务所用的金额。作为会计行业计量的新形式,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剂量已经得到广泛范围的认同。
3.3关注审计结果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和政策的变更
注册会计师具备丰富经验,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及其变动进行剖析和考察,形成专业判断。所以剖析者要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进行仔细研究。假如注册会计师的报告中再三觉得应收账款金额过大,可能就是会计师觉得应收账款出现了问题,大概非常难收回,应该引起看重。
4、结论
通过对中国亏损上市企业的剖析和研究,结合现行会计准则的内容,本文得到如下启示:
(1)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要紧课题,但盈余管理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会计问题。所以要靠社会、政府和团体一块儿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长期的规范市场和健全法律才能做到的。
(2)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审计法则一定量上降低了上市公司调节收益的方法,使得上市公司报表更“靠谱”,但上市公司仍有较大的价值调节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讲,现行会计准则也增加了收益调节方法作为审计原则。这是一场深入的博弈,需要经过长期的进步才能看出结果。